文章解析

huái
怀
jiù
shī
·
·
shāng
xiè
tiǎo

朝代:南北朝作者:沈约浏览量:2
xìn
cái
jié
wén
fēng
zhèn
xiǎng
diào
jīn
shí
xié
zhú
fēng
yún
shàng
yán
líng
shuāng
zhì
suí
rén
shì
wǎng
chǐ
ěr
yuān
dàn
tóng
qiū
rǎng

译文

尚书吏部郎谢脁确是才杰,在文坛独树一帜不同凡响。音调铿锵声律工稳谐金石,才思高华如追逐风云之上。哪想到不畏严寒高洁品性,忽然卷入了人事纠纷死亡。像尺璧一样的珍宝蒙大冤,构陷成狱死于非命归丘壤。

逐句剖析

"吏部信才杰":尚书吏部郎谢脁确是才杰,

# 才杰:才能杰出。,信:诚然,确实。,吏部:指谢脁,谢脁曾为尚书吏部郎。

"文锋振奇响":在文坛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 奇响:不同凡响的成就。,文锋:这里指诗坛。峰,一作“锋”。

"调与金石谐":音调铿锵声律工稳谐金石,

# 谐:和谐。,金石:指钟磬之类。,调:音调。

"思逐风云上":才思高华如追逐风云之上。

# 风云上:形容才思高超。,思:才思。

"岂言陵霜质":哪想到不畏严寒高洁品性,

# 陵霜质:不畏严寒的坚贞品质。,岂言:哪里能说,也就是意想不到的意思。

"忽随人事往":忽然卷入了人事纠纷死亡。

# 往:死。,人事:世事,指谢眺被牵连到遥光谋篡的事件中。

"尺璧尔何寃":像尺璧一样的珍宝蒙大冤,

# 何:多么。,尺璧:直径达一尺的玉璧,指谢脁。

"一旦同丘壤":构陷成狱死于非命归丘壤。

# 同丘壤:指死。丘壤,泥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怀旧诗伤谢朓》为南北朝诗人沈约所作的一首五言古风诗。诗中伤悼诗人谢朓蒙冤而逝,既总结其一生,赞颂他才能与品德杰出,评价其在文坛独树一帜、不同凡响;又哀叹其死得冤枉,以此表达对谢朓的深切悼念。全诗情感丰富,既有哀伤,又含愤慨,还隐含对当时朝廷的不满,诗句饱含感情,声情并茂,言浅意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朝政治昏暗,王室矛盾尖锐,皇位争夺激烈,富有才华且品性正直的文人即便为官,也常身处险境。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萧宝卷在位时荒淫无道,朝政黑暗。江祏等人先后谋划拥立江夏王萧宝玄和始安王萧遥光,萧遥光希望得到谢朓的支持,想让他兼任卫尉事以拉拢为党羽,可谢朓不肯依附,还向他人揭发了萧遥光的阴谋。萧遥光大怒,便联合徐孝嗣、江脁等奸邪之人上奏请求诛杀谢朓,谢朓含冤而死,年仅三十六岁。沈约对谢朓的被害极为悲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人诗。表达了对谢朓文学才华的推崇、对其含冤而死的惋惜悲痛与不平,以及深切的悼念之情。

2. 分段赏析

“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吏部”是谢朓曾担任的官职,这里用来代指他。诗句直接称赞谢朓确实是才华出众的人,他的文笔像有锋芒一样,能发出不一般的响亮声息,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他过人的文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前半句说他的诗格调像金石乐器奏出的声音那样和谐动听,这正体现了他和沈约等人倡导的“永明体”对声律美的追求;后半句写他的文思能跟着风云一同向上驰骋,展现出高远不凡的想象力,这是沈约作为知音对他才华的深刻认可。“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陵霜质”用能抵抗寒霜的事物来比喻谢朓高洁又坚韧的品格。“忽随人事往”则点明他不是自然老去,而是突然因为人事变故离世,字里行间满是对他猝然逝去的意外和惋惜。“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用“尺璧”(直径一尺的玉,非常珍贵)来比喻谢朓的难得,反问他有什么冤屈,痛惜这样的英才一下子就和泥土融为一体。优秀的品格与悲惨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把对谢朓含冤而死的悲愤和不平之情表现得十分强烈。

3. 作品点评

对谢朓才华的珍爱与对其横遭惨死的悲恸,构成了这首诗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全诗对谢朓的品评秉持公允立场,既无阿谀之词,亦无刻意贬损,故而成为千百年间评价谢朓的定论;字里行间满是真挚情感,率性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因此又成为古往今来悼亡怀友诗作中广为传诵。即便历经千年岁月流转,今日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到心潮激荡,久久难以平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颇能貌宣城之诗,调谐言其工稳,思上言其道拔也。

清清代诗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三四句能状谢脁之诗。

清清代内阁学士沈德潜《古诗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杨叛儿》

下一篇:南北朝·江淹《杂体诗 谢光禄庄郊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