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yīn
shū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hǎi
shuǐ
jiě
lián
jiāng
wéi
cháo
é
rán
屿
kuò
àn
jiǔ
chuán
yáo
bié
nài
zuì
míng
láng
qiě
cháng
yáo
tiān
míng
ěr
dāng
yīng
biàn
便
yǒu
fēng
piāo
bái
zhōu
qián
yuè
tiān
míng
sòng
huí
qīng
lóng
shān
hòu
zǎo
chū
hǎi
yún
lái
liú
shuǐ
qíng
zhēng
fān
zhú
chuī
kāi
xiāng
kàn
rěn
bié
gèng
jìn
shǒu
zhōng
bēi
tòng
yǐn
lóng
qióng
xià
dēng
qīng
yuè
hán
zuì
jīng
bái
bàn
shā
tān

译文

海水不停涌来,到夜晚与江水一起成为大潮狂涌。突然间海岸江滨变得辽阔,酒船离岸已经遥远。惜别的时候就合适取醉,敲打起渔人的鸣榔来伴着我的歌声。天亮时您就要离去,那时肯定有顺船风吹到。白鹭洲前的明月因为送客而更加光洁,天明的时候请送我的客人回家。从青龙山后升起的一轮红日,又早早地从海云中跳跃出来。江水无情地向东流去,行人的征帆已在风中张开。主客相看不忍相别,请再干上一杯,浇一浇愁怀。我们在龙筇下痛饮,我们在龙筇下痛饮,醉后的歌声惊起了白鹭,它们在半夜时分飞离沙滩。

逐句剖析

"海水不可解":海水不停涌来,

"连江夜为潮":到夜晚与江水一起成为大潮狂涌。

"俄然浦屿阔":突然间海岸江滨变得辽阔,

"岸去酒船遥":酒船离岸已经遥远。

"惜别耐取醉":惜别的时候就合适取醉,

# 耐取醉:犹云值得一醉。

"鸣榔且长谣":敲打起渔人的鸣榔来伴着我的歌声。

# 鸣榔:击船板以为歌声之节。榔,即船板。

"天明尔当去":天亮时您就要离去,

"应便有风飘":那时肯定有顺船风吹到。

# 应便有风飘:一作“应有便风飘。“便风:顺风。

"白鹭洲前月":白鹭洲前的明月因为送客而更加光洁,

#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天明送客回":天明的时候请送我的客人回家。

"青龙山后日":从青龙山后升起的一轮红日,

# 青龙山:又名青山,在今南京市东南。

"早出海云来":又早早地从海云中跳跃出来。

"流水无情去":江水无情地向东流去,

"征帆逐吹开":行人的征帆已在风中张开。

"相看不忍别":主客相看不忍相别,

"更进手中杯":请再干上一杯,浇一浇愁怀。

"痛饮龙筇下":我们在龙筇下痛饮,

# 龙筇:未详,疑为竹名。

"灯青月复寒":我们在龙筇下痛饮,

"醉歌惊白鹭":醉后的歌声惊起了白鹭,

"半夜起沙滩":它们在半夜时分飞离沙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殷淑三首》为唐代诗人李白所著,是一组以送别为主题的诗作。李白以其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写作风格,将与友人殷淑分别时的情感,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绪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内容上,三首诗各有侧重,从不同时段刻画了送别过程。第一首描绘了送别场景,海水与江涛相接,夜幕笼罩下潮水翻涌,船上酒宴热闹非凡,歌舞之声直至天明,通过对送别夜宴的细致描写,渲染出离别前的欢快氛围,实则以乐景衬哀情。第二首叙述天明送客后的景象,山后的太阳从海面缓缓升起,远行的征帆也随之张开,以清晨日出之景,暗示友人踏上行程,借景抒情,传递出对友人远行的牵挂。第三首刻画了夜晚时分,诗人在灯下饮酒,醉意中放歌的情景,借饮酒放歌,抒发内心深处的离情别绪。​整体来看,这三首诗通过时间的推移,逐步展现送别前后的情感变化,从宴饮时的表面欢愉,到送行时的牵挂不舍,再到独处时的借酒消愁,情感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情感真挚、意境开阔的特点,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颜真卿为李含光所撰写的《元静先生广陵李君碑》中,提及李含光与门人殷淑、韦渠牟等人的交往情况,还表明李白与李含光于乾元二年(759年)开始有往来,李含光于大历四年(769年)辞世,彼时其门人韦渠牟年仅二十一岁。由此可大致推断,李白与殷淑的交往亦始于乾元年间之后。依据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送殷淑三首》这首诗被判定创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李白正在金陵游历,且频繁往返于宣城、历阳二郡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殷淑三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送别诗。这组诗以送别友人殷淑为主题,全方位展现了送别的全过程与复杂情感。​在第一首中,李白描绘了送别场景,海水与江涛相互连接,夜幕笼罩下潮水翻涌,船上摆开酒宴,歌舞欢腾,热闹非凡的氛围一直延续至天明,生动呈现出送别前的热闹与不舍。第二首承接第一首,叙述了天明送客之后的景象,山后的太阳从海面缓缓升起,远行的征帆也随之渐渐张开,在景色变化中流露出送别后对友人旅途的牵挂。第三首则刻画了夜晚时分,诗人在灯下独自饮酒,醉意中放歌的情景,借酒与歌抒发了送别友人后的孤寂与思念。这三首诗通过不同时段的场景描绘,层层递进,深刻展现了李白与友人殷淑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以及送别时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海水”“江潮”“浦屿”“月”“日”“海云”“流水”“征帆”等众多自然景物,营造出悠远、空旷的意境,将惜别之情融入其中。如“海水不可解,连江夜为潮”,以潮水的涌动暗示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波澜。“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借流水和征帆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无奈与不舍。动静结合:诗中有许多动静结合的描写,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动态感。如“俄然浦屿阔,岸去酒船遥”,“浦屿阔”是静态的画面,展现出空间的开阔,“岸去酒船遥”则是动态描写,写出酒船渐渐远去的情景,动静相衬,增强了离别的画面感。“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中,“醉歌”是动态的行为,“沙滩”是静态的背景,而“惊白鹭”则打破了这种宁静,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李白的《送殷淑三首》以送别友人殷淑为主题,全方位展现了离别的场景与情感。​开篇“海水不可解,连江夜为潮”,描绘出海水与江潮相连的宏大景象。海水深邃难解,恰似诗人心中对离别的复杂愁绪,借浩瀚自然之景,烘托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深沉情感,奠定全诗基调。​“俄然浦屿阔,岸去酒船遥”通过空间变化,以“俄然”强调时间飞逝,浦屿变阔、岸与酒船渐远,生动呈现离别时的动态过程,将分离的惆怅具象化,使读者深切感受到离别的迅速与无奈。​“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则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宣泄。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他劝友人尽情沉醉,借敲击船舷、放声长歌,以豪放之举释放内心的惜别之情,这也符合李白一贯的洒脱风格。“天明尔当去,应有便风飘”,诗人从当下场景转向对天明友人离去的想象,表面是祝愿友人一路顺风,实则难掩对友人离去的无奈与牵挂。​第二首诗,“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描绘了送别后清晨的景象,清冷月色与诗人孤独归程相衬,烘托出落寞孤寂之感。“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以蓬勃的日出之景,与诗人因友人离去而空落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运用拟人手法,将流水视为无情之物,更强化了离别的无奈,深刻表达对时光流逝、聚散无常的感慨。“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情谊及分别时的难舍难分,将离情推向高潮。​第三首诗,“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昏黄灯光、寒凉月色,烘托出诗人借酒浇愁的悲伤心境。“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极具画面感,诗人醉中放歌惊起白鹭,看似狂放,实则是内心离情别绪无法排遣的体现,惊起的白鹭更添孤独凄凉之意境。​这三首诗在时间上从夜晚送别前的宴饮,到天明送别,再到夜晚独酌,层层递进地展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下一篇:唐·白居易《寄唐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