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子年九岁":徐孺子九岁的时候,
# 徐孺子:东汉人。
"尝月下戏":曾经在月光下玩耍,
# 戏:玩耍,嬉戏。,尝:曾经。
"人语之曰":有人对他说:“
# 语:对……说。
"若令月中无物":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
# 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若令:如果,假使。
"当极明邪":会非常明亮吧?”
# 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徐曰":徐孺子说:“
"不然":不是这样的,
# 然:是这样。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如同人眼中有瞳孔,
# 瞳子:瞳孔。
"无此":没有它,
"必不明":眼睛就不明亮。”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叙事类的文言文。通过记录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与他人的一段对话展开。有人提出若月亮中无物是否会更明亮的疑问,徐孺子以人眼中有瞳子,无之则目不明作类比回应。文章借此展现了徐孺子年幼却机智过人的特点。
2. 分段赏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以极简文字勾勒场景:“年九岁”点明人物年龄,凸显孩童身份;“尝月下戏”描绘月夜嬉戏,营造轻松、充满童趣的氛围。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为后续对话埋下伏笔,让“聪慧应答”更显自然:孩童本就对世界充满好奇,月下嬉戏时讨论月亮,符合年龄与场景逻辑,也让故事充满生活气息。“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他人以假设性问题挑起对话:“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聚焦“月亮亮度与月中物体的关系”,问题简单却关联天文想象(月中有无物体),又涉及逻辑推理(无物是否更明)。这一提问,推动故事从“场景”转入“智辩”,成为展现徐孺子聪慧的契机,也引发读者对答案的期待。“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徐孺子先以“不然”否定提问者观点,干脆利落;再用“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类比,将“月中无物是否更明”,转化为“人眼无瞳是否能明”,借生活中熟悉的“瞳孔”作比,把抽象天文思考,拉回直观易懂的常识,逻辑严密又巧妙。以类比手法,展现孩童超越年龄的思辨力,让“聪慧”形象瞬间立起。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夜夜曲》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奉和赵王隐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