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茎兮文波":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
# 文波:微波。此句语本《楚辞招魂》
"红莲兮芰荷":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
# 芰荷:出水荷叶。
"绿房兮翠盖":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
# 翠盖:形容荷叶圆大如帷盖。,绿房:指莲蓬。因莲房呈圆孔状间隔排列如房,故称。
"素实兮黄螺":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 黄螺:莲蓬外形团团如螺,成熟后由绿渐黄,故称。,素实:白色的莲籽。
"于是妖童媛女":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
# 媛女:美女。,妖童:俊俏少年。
"荡舟心许":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
# 心许:谓心中互有情意。
"鹢首徐回":鹢形画船迂回慢进,
# 徐:缓缓。,鹢首:船头。鹢是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
"兼传羽杯":雀状酒杯传递频频。
# 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左右形如鸟羽翼。一说,插鸟羽于杯上,促人速饮。
"櫂将移而藻挂":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
# 櫂:划船用的工具。代指船。一作棹。
"船欲动而萍开":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
"尔其纤腰束素":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
# 束素:捆扎起来的白绢。形容女子细腰。素:白绢。
"迁延顾步":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
# 顾步:一边走一边回视。,迁延:拖延。
"夏始春余":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
"叶嫩花初":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
"恐沾裳而浅笑":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
# 敛裾:把衣襟紧抓成一团。形容害怕船倾的样子。裾:衣襟。
"故以水溅兰桡":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
# 兰桡:兰木做的船楫。
"芦侵罗袸":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
# 罗袸:绫罗垫子。袸:同“荐”,垫子。
"菊泽未反":荡舟湖上不思回返,
# 反:同“返”。,菊泽:指湖泊。菊字是藻饰词,芬芳之意。
"梧台迥见":梧台已经遥遥可见。
# 迥:远。,梧台:梧木搭建之台。梧木是良材。
"荇湿沾衫":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
# 荇:荇菜,水草名。
"菱长绕钏":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
# 钏:臂环。,菱:水生草本植物。
"泛柏舟而容与":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
# 容与:闲暇自得貌。,柏舟:柏木做的船只。
"歌采莲于江渚":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 江渚:江边陆地。
"歌曰:":歌唱道:“
"碧玉小家女":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
# 碧玉:古乐府有《碧玉歌》,属《吴声曲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四五引《乐苑》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来嫁汝南王":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
"莲花乱脸色":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
"荷叶杂衣香":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
"因持荐君子":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
# 荐:进献。
"愿袭芙蓉裳":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 芙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芙蓉是莲的别称。,袭:衣上加衣。
南朝梁皇帝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灭景,于江陵即位称帝,国势衰微。承圣三年西魏军破江陵,被俘杀。萧绎好玄谈,能诗赋,工书善画。其论文强调“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诗赋文辞绮艳而声调流转。今存《金楼子》《梁元帝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体物抒情赋。借江南水乡的“荷花”“卧莲”等景象、宫廷观赏采莲歌舞的乐趣、宫女表演采莲的过程及《采莲曲》歌词,写出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呈现出一幅生动的采莲图景。
2. 写作手法
白描:首四句“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运用白描手法,直接勾勒红莲的形态:紫茎立在波纹中,红莲与菱荷相伴,绿房如翠盖,素实裹黄瓣。不设比喻、不加修饰,仅以简练笔墨铺陈莲的茎、花、房、实,清晰呈现其全貌,笔法细致准确,尽显白描的质朴生动。拟人:“莲花乱脸色”中“乱”字赋予莲花人的情态,仿佛莲花主动与女子的容颜相互映衬、嬉戏,让莲花有了灵动的互动感;“荷叶杂衣香”里“杂”字使荷叶似有了人的意愿,主动将清香与衣香交融。这般拟人化描写,让莲花、荷叶仿佛成了懂情趣的伙伴,与女子相映成趣,更显美景美人相融的和谐灵动。比喻:“夏始春余”以春夏交替的时节,比喻少女正值芳龄盛年;“叶嫩花初”以鲜嫩的荷叶、初绽的荷花,比喻少女青春娇美的姿态。两处比喻将抽象的青春之美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时令与物象,生动刻画出少女的鲜活情态,增添了描写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为第一层,从描写河中的红莲开始。淡紫色的茎干从绿水中生出,微风吹过,水面泛起阵阵波纹。红莲挺立在水中,绿色的荷叶为它衬托。荷叶宛如一面高大的翠盖,遮住了绿色的花苞。饱满的花苞里,藏着白色的莲子,莲子外的黄色花瓣,如同轻盈的衣裳。这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接对准夏日水波中的荷花,将它的枝、叶、花、果实完整地呈现出来。其描写手法细致准确,环环相扣,展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水平。中间从“于是妖童媛女”到“歌采莲于江渚”为第二层,将描写的视角转向远处,画面逐渐展开,一幅夏日采莲的图景慢慢呈现。只见一群少男少女摇着小船而来,他们心中互有好感,传递着羽杯表达情意。这段描写有两处格外传神。一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描写小船在水中的情景。兰木船桨刚要举起,就被水藻挂住;船还没移动,浮萍就已经向两边散开,就像一艘在水波中荡漾的画船,缓缓摇来,整个画面因此变得生动起来。二是“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描写船中男女相互调笑的样子。其中“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将少女的情态刻画得十分传神。“夏始春余”比喻她正值美好的青春年华,“叶嫩花初”比喻她如刚绽放的花朵般娇艳,都是前人未曾用过的巧妙写法。但即便有这样美好的时光和高雅的情趣,他们也不敢放纵自己,不敢放声大笑,因为坐在小船上摇着兰桨,生怕动作过大,溅起的水花打湿衣裳,甚至导致船身翻倒。所以,这“浅笑”和“敛裾”的动作,把少女的神情心态刻画得非常逼真,仿佛能让人亲身感受到当时的情景。作者在这里用笔恰到好处,如同蜻蜓点水一般,妙处全在那不经意间泛起的涟漪之中,而文中人物在夏日里的情趣,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下来继续描写船在水中行进的情景。“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荇湿沾衫,菱长绕钏”这些语句,都是描写船上的人与水以及水中植物之间的互动,写得轻快活泼,好像芦苇、荇菜、菱角特意要和人嬉戏为难,别有一番趣味。最后一层,是一首六句的五言小诗,描绘他们驾船时的悠闲自在,之后女子唱起歌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渲染作用,一个像碧玉般的平民少女形象,隐约可见,轻快地呈现在眼前。“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运用混融的比拟手法,营造出一种让人产生错觉的感受:莲花像是少女的容颜,少女的容颜又像是莲花;衣衫像是荷叶,荷叶又像是衣衫;衣衫的香气和荷叶的清香,融为一体。作者用这样的笔法,把碧玉少女置于一片翠绿、香气弥漫的莲荷景致中,在大自然的美景里点缀上人的灵动,形成了美景与美人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产生了只能用心体会而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美感效果,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4. 作品点评
全文语言整齐有序,开头与结尾完整周全,换韵次数频繁,音节和谐优美。而且其整体小巧轻盈灵活,笔调柔美婉转、姿态多样,流露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的气韵。
# 体物浏亮,斯为不负。
清许梿《六朝文絮笺注》卷一
# 《采莲赋》描写了一幅江南“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风俗画面,但这并非是民间劳动女性的采莲生活的再现,而是融透着作者帝王后苑生活情趣的作品。赋中占据画面主体的是莲花丛中的采莲媛女的形象,作者所着意描写的是女性的声色与容态。赋末之歌,以采莲女因持莲花、荷叶进荐“君子”,希望君子“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隐蕴投以木桃,永以为好之意。此赋篇幅短小,婉丽多情,清美自然,具有典型的南朝赋体的风格特色。
近代尹赛夫等《中国历代赋选》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梁甫吟》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和太子忏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