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ng
qiū

朝代:南北朝作者:萧绎浏览量:2
dàng
zi
zhī
bié
shí
nián
chàng
zhī
lián
dēng
lóu
wàng
wéi
jiàn
yuǎn
shù
hán
yān
píng
yuán
zhī
dào
qiān
tiān
shuǐ
xiāng
shān
yún
gòng
shān
cāng
cāng
hàn
shuǐ
juān
juān
shuí
kān
jiàn
niǎo
fēi
bēi
míng
zhǐ
qiū
yuè
ér
qīng
yuè
qiū
ér
míng
kuàng
nǎi
chàng
lóu
dàng
duì
shāng
qíng
shí
wěi
tíng
huì
shuāng
fēng
jiē
zuò
shì
dài
zhǎng
zhuǎn
kàn
yāo
chóng
qiū
shuǐ
wén
qiū
yún
luó
àn
àn
ér
jiāng
fēng
sāo
sāo
ér
qiè
yuàn
huí
wén
zhī
jǐn
jūn
bēi
chū
sài
zhī
xiāng
xiāng
wàng
yuǎn
bìn
piāo
péng
ér
jiàn
luàn
xīn
huái
怀
chóu
ér
zhuǎn
tàn
chóu
suǒ
cuì
méi
liǎn
duō
hóng
fěn
màn
zāi
qiū
fēng
qiū
fēi
chūn
huā
luò
chūn
huī
chūn
chí
chí
yóu
zhì
zi
xíng
xíng
zhōng
guī

译文

浪荡子离家十年未归,我在青楼独守自伤。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只看见远处树林笼罩着雾气;原野苍茫无边无际,根本望不见千里外的道路?天与水仿佛挤作一团,山与云染着同样的青灰色。层叠群山莽莽苍苍延伸至银河,流水细密如丝难以测量深浅。这世间怎忍心看孤雁哀鸣,振翅时只剩单影伶仃?哪个秋天的月亮不澄澈,哪一年的秋夜月色不明亮?更何况我这青楼女子,对着明月更添愁绪。此时庭院兰草凝着白露枯萎,台阶积满寒霜;眼看着衣带渐宽,回望腰肢日渐消瘦。秋水泛起波纹如皱纱,秋云堆积似轻柔丝罗。暮色昏沉天将黑,秋风呼啸掠过河岸。我像苏蕙怨恨回文诗,你如窦滔悲叹塞外戍守。想你念你望穿秋水,奈何相隔万水千山?发丝散乱如风中蓬草,满心愁苦化作声声叹息。愁容让黛眉紧紧蹙起,泪水将胭脂晕染成泪痕。算了吧!秋风吹起漫天落叶,春花凋零春日西沉。春天总会再度降临,远行的你却始终未归。

逐句剖析

"荡子之别十年":浪荡子离家十年未归,

"倡妇之居自怜":我在青楼独守自伤。

# 倡:同“娼”。

"登楼一望":登上高楼极目远眺,

"惟见远树含烟":只看见远处树林笼罩着雾气;

"平原如此":原野苍茫无边无际,

"不知道路几千":根本望不见千里外的道路?

"天与水兮相逼":天与水仿佛挤作一团,

# 逼:逼近,靠近。

"山与云兮共色":山与云染着同样的青灰色。

"山则苍苍入汉":层叠群山莽莽苍苍延伸至银河,

# 汉:银河之意。

"水则涓涓不测":流水细密如丝难以测量深浅。

"谁复堪见鸟飞":这世间怎忍心看孤雁哀鸣,

# 堪:忍心。

"悲鸣只翼":振翅时只剩单影伶仃?

# 只翼:孤鸟。

"秋何月而不清":哪个秋天的月亮不澄澈,

"月何秋而不明":哪一年的秋夜月色不明亮?

"况乃倡楼荡妇":更何况我这青楼女子,

"对此伤情":对着明月更添愁绪。

"于时露萎庭蕙":此时庭院兰草凝着白露枯萎,

"霜封阶砌":台阶积满寒霜;

# 封:结满。

"坐视带长":眼看着衣带渐宽,

# 坐视带长:“坐视”二句:此句同“衣带渐宽终不悔”意。

"转看腰细":回望腰肢日渐消瘦。

"重以秋水文波":秋水泛起波纹如皱纱,

"秋云似罗":秋云堆积似轻柔丝罗。

"日黯黯而将暮":暮色昏沉天将黑,

"风骚骚而渡河":秋风呼啸掠过河岸。

# 骚骚:风吹的声音。

"妾怨回文之锦":我像苏蕙怨恨回文诗,

# 回文之锦:十六国时期前秦秦州刺史窦韬被迁边关,其妻苏蕙织锦,上用回文诗寄赠,表达思念之情。

"君悲出塞之歌":你如窦滔悲叹塞外戍守。

# 出塞之歌:汉乐府《横吹曲》名,声调悲壮,多写将士边塞生活。

"相思相望":想你念你望穿秋水,

"路远如何":奈何相隔万水千山?

"鬓飘蓬而渐乱":发丝散乱如风中蓬草,

# 蓬:散乱,蓬松。

"心怀愁而转叹":满心愁苦化作声声叹息。

"愁索翠眉敛":愁容让黛眉紧紧蹙起,

"啼多红粉漫":泪水将胭脂晕染成泪痕。

"已矣哉":算了吧!

"秋风起兮秋叶飞":秋风吹起漫天落叶,

"春花落兮春日晖":春花凋零春日西沉。

"春日迟迟犹可至":春天总会再度降临,

"客子行行终不归":远行的你却始终未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荡妇秋思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创作的一篇宫体赋。这篇赋着重刻画了荡子之妇的“秋思”之情。作者细腻地描绘出不同阶段“思”的独特内涵与表现形式,将闺中女子对荡子的担忧、思念,以及焦虑、期盼、失望、悲伤等复杂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全赋语言通俗易懂,色彩绚丽夺目,描写精细入微,音节朗朗上口,情意缠绵婉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皇帝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灭景,于江陵即位称帝,国势衰微。承圣三年西魏军破江陵,被俘杀。萧绎好玄谈,能诗赋,工书善画。其论文强调“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诗赋文辞绮艳而声调流转。今存《金楼子》《梁元帝集》辑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古时期文人常创作代人立言、代客抒怀之作,萧绎的《荡妇秋思赋》便属此类。学界或有观点认为该赋为萧绎讽刺徐妃而作,然并无可靠文献佐证此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赋体诗,也是一首闺怨题材诗。此赋开篇点明荡子离别十年,倡妇独居自怜,奠定了全篇哀怨的基调。作者通过描写倡妇登楼所见的景象,如“远树含烟”“平原广阔”“天与水相逼,山与云共色”等,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烘托出她的孤独与迷茫。“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一句,以鸟的孤飞悲鸣暗喻倡妇的孤寂,深刻地表达了倡妇对荡子无尽的思念和绝望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月正圆,偏人不圆”用“月圆”这一乐景反衬“人不圆”的哀情,属以乐景衬哀情;“远树含烟、平原辽阔”等哀景衬人物之愁,亦为以哀景衬哀情,强化了思妇的孤寂伤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写道“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这既是对过去十年孤寂生活的概括,也是当下生活状态的写照,虽名为“自怜”,却仍怀有对丈夫归来的期盼。实在等不下去,倡妇便“登楼一望”,此“登楼”乃其苦苦等待后心理的外化,既体现出之前思念之苦,也为情节的转折埋下伏笔。登楼之后,眼前之景令人失望,“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极目远眺,只见远处的树木被烟雾笼罩,广袤的平原一望无际,竟不知归乡的道路有多远,渲染出一种迷茫孤寂的氛围。“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描绘出天地相接、山水交融的壮阔之景,其中“山苍苍入汉”的雄伟与“水涓涓不测”的幽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进一步烘托出倡妇内心的怅惘。此时,“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一只孤鸟悲鸣着划过天空,所见之景愈发凄凉,由怜己转为怜鸟,情感发生了质的转变,徒增了几分哀愁。“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秋月自古以来便寄托着相思之情,而在这秋夜之中,倡妇面对清朗的月光,更觉伤感,以景衬情,凸显其内心的凄苦。“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寒露打蔫了庭院中的蕙草,严霜封住了台阶,倡妇看着自己日益消瘦,衣带渐长、腰肢变细,从环境描写过渡到自身状态,暗示岁月流逝与青春老去,展现出其内心的忧虑。“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秋水泛起层层波纹,秋云如绫罗般轻柔,然而日色渐暗,秋风呼啸着渡河,进一步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怨回文之锦”典出前秦窦滔之妻苏蕙织锦回文诉说思念,“君悲出塞之歌”化用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典故,倡妇借古人之事,抒发自身相思相望却路途遥远、难以相见的痛苦与无奈。“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生动地刻画了倡妇的外貌与神态,因忧愁而发髻散乱,眉头紧锁,泪流满面,将内心的哀愁细腻地展现出来。“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秋风扫落叶,春花虽落但春日终会再来,然而远行的丈夫却迟迟未归,以春日与秋日之景作比,表达出倡妇对丈夫归期的期盼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得超,语浅而思深,故妙。逼真荡妇情景,琢磨入细。(按:指“坐视带长”两句)

清许梿《六朝文絜》

# “天外飞来,全神已尽此数语。”“兴往情来,如化工之不可方物,其中句法调法,经古今人寻挤仿效,而万古光景常新,由其秀在骨也。”

清李元度《赋学正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诗》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奉和平邺应诏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