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不动叶":微风轻柔,连树叶都未吹动,
# 风轻不动叶:“风轻”二句:谓风轻轻地吹着,却是如此地微弱,以至于连绿叶都没有摇曳;雨如此地细微,好像连衣裳都没有沾湿。风轻:指微风轻柔。
"雨细未沾衣":细雨绵绵,尚未沾湿衣衫。
# 沾:沾湿。
"入楼如雾上":步入楼阁,细雨如雾气般缭绕而上,
# 入楼如雾上:“入楼”二句:登上层楼却感到如入雾中,以手相拂,却有雨星弹飞,恍若尘霰。此句作者通过视觉和触觉来写细雨的若有若无、若无却实有的神韵意趣,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意趣和审美力。入楼:登上楼阁。
"拂马似尘飞":轻拂马鬃,雨珠飞溅似扬尘。
# 似尘飞:指雨珠弹飞如尘飞扬。,拂马:指用手拂马素。
南朝梁皇帝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灭景,于江陵即位称帝,国势衰微。承圣三年西魏军破江陵,被俘杀。萧绎好玄谈,能诗赋,工书善画。其论文强调“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诗赋文辞绮艳而声调流转。今存《金楼子》《梁元帝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用婉约的写作风格描写细雨,通过细腻观察和生动比喻,描绘了南梁时期细雨轻柔、朦胧缥缈的特点,展现了细雨若有若无、似雾似尘的独特韵味,传递出对自然微物的敏锐感知与诗意捕捉。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前两句“风轻不动叶,雨细未沾衣”直接刻画细雨特征,以“叶不动”写风的轻柔,风吹得轻,树叶都没晃动;以“衣未湿”写雨的细密,雨下得细,衣服都没被打湿。通过树叶静止、衣衫干燥这两个具体场景,把风的“轻”、雨的“细”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能真切感受到细雨的柔和。渲染:前两句“风轻不动叶,雨细未沾衣”用“叶不动”“衣未沾”的细节,直接写出风的轻柔与雨的细密,让读者感受到雨天的宁静,生动地表现了其细腻的特质。比喻:后两句“入楼如雾上,拂马似尘飞”将细雨比作“雾”与“尘”入楼时细雨弥漫如雾气升腾,拂过马鬃时轻扬似尘土飘飞,用常见事物的形态强化了细雨朦胧、轻盈的特质,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其若有若无的神韵。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风轻不动叶,雨细未沾衣”,采用直接描写的方式,正面呈现细雨的状态。诗人深知风雨常相伴的自然规律,所以起笔就从微风写起。观察高大的树木,可见其枝叶静止不动,说明此时风力极为微弱;再看行人的衣衫,仅仅是微微潮湿而远未湿透,可见雨点的细小稀疏。这简洁的两笔,自然地带出了微风细雨天特有的意境和整体感受。后两句“入楼如雾上,拂马似尘飞”,转换了描写手法,开始采用间接的比喻。即使雨点再细再疏,它们终究有形可见,且连绵不断。在地面上或许不易察觉这种持续性,但一旦登上高处楼阁,视野骤然开阔时,细雨的质感与高度感、广度感、深度感结合在一起,诗人顿时感到天地间一片苍茫,仿佛坠入雾海,景致难以分辨。最后一句与第三句相似,不仅描绘了视觉形象,也融入了主体的感觉体验。细雨飘落马身,乍看似乎了无痕迹,但若伸手轻拂马鬃,便能感到细密的水珠飞溅而起,如同灰尘般被拂开,这一细节描写独特而富有生活趣味。
4. 作品点评
统览这首诗可以看到,诗人将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寄托在诗句之中,捕捉并呈现了细雨特有的韵味和意趣——那种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特质。正是这种源于自然本身的趣味感召着诗人,促使他去细致观察、潜心品味、深刻领悟细雨之美,在此过程中增强了他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在作品中加以表现的能力。
上一篇:南北朝·顾煊《赋得露诗》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梁鞞舞歌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