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晨生远雾":三更时分远雾生成,
# 三晨生远雾:《帝王世记》载,黄帝于时天大雾三日。此句意为:大雾弥漫了三个时日。三晨:三个早晨,指三天。
"五里暗城闉":五里外的城门隐没在昏暗中。
# 五里暗城闉:“五里”句:五里外的城门也被浓雾所笼罩。城闉:城内重门,一般用来泛指城郭。闉:古代城门。
"从风疑细雨":雾气随风飘散,恍若细雨轻拂,
# 从风疑细雨:“从风”二句:日光下,随风飘洒的烟雾,宛如濛濛细雨,又似浮游于空气中的微尘。从风:随风。
"映日似游尘":阳光映照下,又似浮游的微尘。
# 游尘:飞扬的尘土。
"乍若飞烟散":忽而如轻烟般消散,
# 乍若飞烟散:“乍若”二句:忽然像飞烟一般散开,不时给人以新春怡人的惊喜。乍:忽然、突然。
"时如佳气新":时而如新春气息般清新。
"不妨鸣树鸟":雾中隐约传来林间鸟鸣,
# 不妨鸣树鸟:“不妨”二句:透过薄雾,可看到鸟在树上鸣叫,而雾的时浓时淡,也使得摘花的美女时隐时现。
"时蔽摘花人":时而又遮蔽了摘花女子的倩影。
# 蔽:遮挡。
南朝梁皇帝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灭景,于江陵即位称帝,国势衰微。承圣三年西魏军破江陵,被俘杀。萧绎好玄谈,能诗赋,工书善画。其论文强调“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诗赋文辞绮艳而声调流转。今存《金楼子》《梁元帝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描写了雾气弥漫时朦胧奇幻的自然景象,以及雾中若隐若现的生机,表达诗人对自然奇景的欣赏与对超然意境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将随风飘散的雾气比作“细雨”,突出其湿润轻盈的触感;又形容雾在日光下如漂浮的微尘,展现其细密闪烁的视觉特征。“乍若飞烟散,时如佳气新”以“飞烟散”比喻雾气骤然消散的动态,用“佳气新”暗喻雾气重新凝聚时的清新朦胧,强化了雾的变幻之美。
3. 分段赏析
“三晨生远雾,五里暗城闉”,首联以时间三晨”和“五里”开篇,渲染雾气的浓厚与广袤。“三晨”暗引《帝王世记》黄帝大雾三日的典故,“五里”化用《后汉书》张楷作五里雾的传说。两句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既点明雾的持续性与覆盖范围,又赋予诗歌历史厚重感,为后文具体描写作铺垫。“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颔联从触觉与视觉切入,展现雾的动态特征。“疑细雨”以湿润感暗示雾的绵密,“似游尘”借日光折射下的微尘意象,刻画雾气的轻盈悬浮。两句通过比喻将抽象雾气具象化,既体现科学观察(水汽折射现象),又保留诗意想象,形成虚实交融的画面。“乍若飞烟散,时如佳气新”,颈联聚焦雾的瞬息万变。“乍若”与“时如”形成时间对比,既写雾气骤散如烟消云散的凌厉,又绘其聚拢时如新春佳气的清新。此联通过动态描写打破静态画面,赋予雾气生命律动感,呼应后文“时蔽摘花人”的时隐时现。“不妨鸣树鸟,时蔽摘花人”,尾联转入听觉与人文视角。“鸣树鸟”以穿透雾气的鸟鸣反衬雾的朦胧,“时蔽摘花人”则通过人物若隐若现的细节,暗示雾的遮蔽性与诗意美感。两句以生活场景收束,将自然现象与人间活动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
4. 作品点评
这首描写雾的诗,形象生动鲜活,既画出了雾的形态之美,也传递出其中的意境,还让人感受到观雾人的兴致。好的咏物诗,不仅要形似,更要融入情感、突出神韵,这首诗基本做到了这一点。作者还有一首同主题的诗(题为“晓梅晦阶前”),相比之下就不如这首出色了。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对仗工整。平仄方面,除了第一、二联衔接稍显不足外,其他部分都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结构上,开头和结尾两联采用直接叙述的手法(赋),中间两联运用比喻(比),这种“一、二、一”的结构,也是后世律诗常见的格式。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五言律诗正逐渐走向更完整的形态。
下一篇:南北朝·王融《赠族叔卫军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