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bié
yìng
lìng
shī
shǒu

朝代:南北朝作者:萧绎浏览量:2
kūn
míng
yuè
guāng
liàn
shàng
lín
zhāo
huā
xiàn
huā
zhāo
yuè
dòng
chūn
xīn
shuí
rěn
xiāng
xiāng
jiàn

译文

昆明湖的月夜里,月光宛如白练,澄清明朗,上林苑中的花色,在流水般的月光的笼罩之下,仿佛静静地泻上了一层乳白色的霜霰。在这花开月夜的良辰美景之夜,不仅令人春心摇荡,谁又能忍受这唯有思念但却不能相见的痛苦呢。

逐句剖析

"昆明夜月光如练":昆明湖的月夜里,月光宛如白练,澄清明朗,

# 昆明夜月光如练:意谓昆明湖的月夜。月光宛如白练,澄清明朗。练,白色的绢绸。昆明:即昆明池,在长安西南,汉武帝时建。此代指梁宫苑中的湖。

"上林朝花色如霰":上林苑中的花色,在流水般的月光的笼罩之下,仿佛静静地泻上了一层乳白色的霜霰。

# 上林朝花色如霰:谓上林苑中的花色,在流水般的月光的笼罩之下,仿佛静静地泻上了一层乳白色的霜霰。上林,帝王的花园;汉代有名的御花园。朝花:早晨开放的鲜花。霰:白色的冰粒。

"花朝月夜动春心":在这花开月夜的良辰美景之夜,不仅令人春心摇荡,

# 花朝月夜动春心:这里意谓在这花开月夜的良辰美景之夜,不仅令人春心摇荡。花朝:又作朝花。春心,怀春的心情。

"谁忍相思不相见":谁又能忍受这唯有思念但却不能相见的痛苦呢。

# 谁忍相思不相见:谓谁又能忍受这唯有思念但却不能相见的痛苦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别应令诗四首(其一)》是南北朝诗人萧绎创作的七言绝句,以春日景象为背景抒写相思愁绪。诗歌运用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形成鲜明的情感张力。开篇两句展现春日双重图景:前者描绘春夜月色,后者刻画晨光中的花朵,通过“霰”这一喻体强化花色莹白特质,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意境形成互文关系。后两句转向人物情态描写,揭示春光引发的少女情思——灿烂春色愈是撩动心弦,相思念想便愈显浓烈,却终因阻隔不得相见。全诗以精炼笔触构建时空维度:纵向串联春夜至拂晓的流转时光,横向铺展月光如练的澄明与朝华似霰的晶莹,在“朝朝暮暮”的循环往复中,将自然物象与人间情愫凝结为具有多重美感的艺术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皇帝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灭景,于江陵即位称帝,国势衰微。承圣三年西魏军破江陵,被俘杀。萧绎好玄谈,能诗赋,工书善画。其论文强调“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诗赋文辞绮艳而声调流转。今存《金楼子》《梁元帝集》辑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别应令诗四首(其一)》是南朝梁元帝萧绎为奉和萧纲(梁简文帝)的组诗之一,属宫廷唱和之作,以“花朝相思”为主题,借皇家园林景致(昆明池、上林苑)抒发春日情思。萧绎与原配徐昭佩长期不和,徐氏因嫉妒萧绎独眼而化半面妆讽刺,后因私通、杀宫女等行为彻底破裂夫妻关系,导致萧绎对后宫情感疏离。诗中“相思不相见”或隐含其对现实婚姻的失望,但无直接证据表明具体所指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描绘了春夜月光如练、清晨花色如霰的美好春景,借花朝月夜之景,表达了主人公因相思而不得相见的哀怨之情,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前两句,以昆明池澄澈如练的月色、上林苑晶莹如霰的朝花,勾勒出春夜与晨曦交织的明丽图景。然而,如此绚烂的“花朝月夜”之景,反衬出“动春心”的孤寂与“相思不相见”的苦楚,通过美好春光与离别之痛的对比,强化了无法相守的哀婉情感。

3. 分段赏析

“昆明夜月光如练”一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静谧的月夜图景。“昆明”指皇家园林中的昆明池,夜色中池水与月光交融,诗人用“练”比喻月光,既形容其皎洁如白绢般纯净,又暗示月光铺展的绵延感。这一比喻生动贴切,让读者仿佛看到月光如轻纱般笼罩池面,既突显了自然景色的柔美,又暗含了诗人凝望长夜时的孤寂心境。“上林朝花色如霰”承接前句的夜景,转而描写清晨的园林。“上林”是皇家苑囿,朝花在晨光中绽放,花瓣洁白似雪霰般晶莹。诗人以“霰”字形容花色,既捕捉到花瓣在晨光中的通透感,又赋予静态花朵以动态的轻盈之美。这一画面与上句的月夜形成时间与色彩的对比,暗示诗人从深夜到清晨始终沉浸于对春景的凝视,为后文情感的流露埋下伏笔。“花朝月夜动春心”总括前两句的景物描写,点明时节与情感。“花朝”即二月十五花朝节,与“月夜”共同构成春日最富诗意的时刻。诗人用“动春心”直抒胸臆,将自然景色的美好与内心萌动的情愫相联结。此句看似平淡,却巧妙呼应前文的视觉意象——月夜的清冷与晨花的绚烂交织,暗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时难以平静的相思之情。“谁忍相思不相见”以反问收束全诗,将情感推向高潮。“谁忍”二字以强烈的语气表达出无法承受相思之苦的矛盾心理,既是对前文“动春心”的回应,又是对全诗情感的凝练升华。诗人通过这一诘问,既流露出对相聚的渴望,又暗含现实阻隔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刘骏《华林都亭曲水联句产柏梁体诗》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