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夜月光如练":昆明湖的月夜里,月光宛如白练,澄清明朗,
# 昆明夜月光如练:意谓昆明湖的月夜。月光宛如白练,澄清明朗。练,白色的绢绸。昆明:即昆明池,在长安西南,汉武帝时建。此代指梁宫苑中的湖。
"上林朝花色如霰":上林苑中的花色,在流水般的月光的笼罩之下,仿佛静静地泻上了一层乳白色的霜霰。
# 上林朝花色如霰:谓上林苑中的花色,在流水般的月光的笼罩之下,仿佛静静地泻上了一层乳白色的霜霰。上林,帝王的花园;汉代有名的御花园。朝花:早晨开放的鲜花。霰:白色的冰粒。
"花朝月夜动春心":在这花开月夜的良辰美景之夜,不仅令人春心摇荡,
# 花朝月夜动春心:这里意谓在这花开月夜的良辰美景之夜,不仅令人春心摇荡。花朝:又作朝花。春心,怀春的心情。
"谁忍相思不相见":谁又能忍受这唯有思念但却不能相见的痛苦呢。
# 谁忍相思不相见:谓谁又能忍受这唯有思念但却不能相见的痛苦呢?
南朝梁皇帝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灭景,于江陵即位称帝,国势衰微。承圣三年西魏军破江陵,被俘杀。萧绎好玄谈,能诗赋,工书善画。其论文强调“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诗赋文辞绮艳而声调流转。今存《金楼子》《梁元帝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描绘了春夜月光如练、清晨花色如霰的美好春景,借花朝月夜之景,表达了主人公因相思而不得相见的哀怨之情,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前两句,以昆明池澄澈如练的月色、上林苑晶莹如霰的朝花,勾勒出春夜与晨曦交织的明丽图景。然而,如此绚烂的“花朝月夜”之景,反衬出“动春心”的孤寂与“相思不相见”的苦楚,通过美好春光与离别之痛的对比,强化了无法相守的哀婉情感。
3. 分段赏析
“昆明夜月光如练”一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静谧的月夜图景。“昆明”指皇家园林中的昆明池,夜色中池水与月光交融,诗人用“练”比喻月光,既形容其皎洁如白绢般纯净,又暗示月光铺展的绵延感。这一比喻生动贴切,让读者仿佛看到月光如轻纱般笼罩池面,既突显了自然景色的柔美,又暗含了诗人凝望长夜时的孤寂心境。“上林朝花色如霰”承接前句的夜景,转而描写清晨的园林。“上林”是皇家苑囿,朝花在晨光中绽放,花瓣洁白似雪霰般晶莹。诗人以“霰”字形容花色,既捕捉到花瓣在晨光中的通透感,又赋予静态花朵以动态的轻盈之美。这一画面与上句的月夜形成时间与色彩的对比,暗示诗人从深夜到清晨始终沉浸于对春景的凝视,为后文情感的流露埋下伏笔。“花朝月夜动春心”总括前两句的景物描写,点明时节与情感。“花朝”即二月十五花朝节,与“月夜”共同构成春日最富诗意的时刻。诗人用“动春心”直抒胸臆,将自然景色的美好与内心萌动的情愫相联结。此句看似平淡,却巧妙呼应前文的视觉意象——月夜的清冷与晨花的绚烂交织,暗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时难以平静的相思之情。“谁忍相思不相见”以反问收束全诗,将情感推向高潮。“谁忍”二字以强烈的语气表达出无法承受相思之苦的矛盾心理,既是对前文“动春心”的回应,又是对全诗情感的凝练升华。诗人通过这一诘问,既流露出对相聚的渴望,又暗含现实阻隔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