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林未应发":涂林这种石榴树本不应在这个时候发芽,
"春暮转相催":但暮春时节仿佛在催促它生长。
"然灯疑夜火":点燃灯烛照着石榴,那光亮让人怀疑是夜间的火光,
"连珠胜早梅":石榴籽像连串的珍珠,比早开的梅花还要美丽。
"西域移根至":石榴是从西域移植过来的,
"南方酿酒来":南方还有人用它来酿酒。
"叶翠如新剪":石榴叶翠绿得就像刚刚修剪过一样,
"花红似故裁":花朵红得好似是特意裁剪出来的。
"还忆河阳县":这让我回忆起河阳县,
"映水珊瑚开":那里的石榴花映照在水面上,就像珊瑚绽放一样。
# 映水珊瑚开:○《类聚》八十六。《初学记》二十八作赋得石榴诗。文苑英华三百二十六作石榴。万花谷后三十七作梁元帝诗。《诗纪》七十。
南朝梁皇帝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灭景,于江陵即位称帝,国势衰微。承圣三年西魏军破江陵,被俘杀。萧绎好玄谈,能诗赋,工书善画。其论文强调“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诗赋文辞绮艳而声调流转。今存《金楼子》《梁元帝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南北朝的咏物诗。主题是对石榴进行了赞美,描绘了石榴叶翠花红的鲜嫩模样,又联想到河阳县如珊瑚般的石榴花,进一步烘托出石榴的美,全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石榴的魅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运用用典手法的句子是“还忆河阳县,映水珊瑚开”。此句运用了“河阳一县花”的典故。西晋潘岳曾任河阳县令,他在任上命全县种桃李,花开时全县一片锦绣,后人便用“河阳一县花”“河阳花县”等来形容地方花卉繁盛,也常用来赞誉地方官善于治理,使得当地繁荣美好。同时,潘岳也以美貌和才华著称,他对花木有着别样的喜爱与关注,河阳县因他种花而充满诗意与美感。借助这个典故,诗人对石榴花的赞美之情更加深沉,不仅赞美了石榴花的外在美,更赋予了它一种文化传承下的独特魅力,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向往。
3. 分段赏析
“涂林未应发,春暮转相催”从时节和生长情况写起,“涂林”点明石榴,“未应发”指出按常理此时不应发芽,而“春暮转相催”则赋予了石榴生长一种被催促的动态感,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氛围,引发读者对石榴的好奇,为下文对石榴的具体描绘做铺垫。“然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运用形象的比喻描绘石榴。“然灯疑夜火”将点燃的石榴比作夜间的火光,生动地写出石榴点燃时明亮、耀眼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连珠胜早梅”把石榴籽比作连串的珍珠,且强调其比早开的梅花还要美丽,突出了石榴籽的圆润、晶莹和美丽,展现了石榴的独特魅力。“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介绍了石榴的来源和用途。“西域移根至”说明石榴是从西域移植而来,体现了石榴传播的地域跨度,暗示其具有一定的珍稀性。“南方酿酒来”则表明南方有用石榴酿酒的情况,展示了石榴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丰富了诗歌关于石榴的内容。“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裁”描绘石榴的叶和花。“叶翠如新剪”将石榴叶的翠绿比作刚刚修剪过一样,生动地表现出叶子颜色的鲜嫩、整齐。“花红似故裁”把石榴花的红色比作是特意裁剪出来的,突出了花朵颜色的鲜艳、艳丽,仿佛是经过精心设计,展现了石榴叶翠花红的鲜嫩、精致之美。“还忆河阳县,映水珊瑚开”由眼前的石榴联想到河阳县的石榴花。“映水珊瑚开”把石榴花比作珊瑚,且描绘出其映照在水面上的美丽景象,进一步烘托出石榴花的美,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优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石榴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下一篇:南北朝·庾肩吾《咏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