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峰绕径曲":倾斜的山峰环绕着曲折的小路,
"耸石带山连":高耸的石头连接着连绵的山脉。
"花余拂戏鸟":残留的花朵轻拂着嬉戏的鸟儿,
# 花余:花残。
"树密隐鸣蝉":茂密的树林中隐藏着鸣叫的蝉儿。
南朝梁皇帝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辩、陈霸先灭景,于江陵即位称帝,国势衰微。承圣三年西魏军破江陵,被俘杀。萧绎好玄谈,能诗赋,工书善画。其论文强调“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诗赋文辞绮艳而声调流转。今存《金楼子》《梁元帝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描绘后园景色的诗。描绘了后园里的诸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后园清幽、生机勃勃景色的喜爱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花余拂戏鸟”是动态描写,花朵拂过嬉戏的鸟儿,展现出园中的生机活力;“树密隐鸣蝉”为静态描写,茂密的树林中隐藏着鸣蝉,动静结合,使后园景色更具层次感和画面感。对偶:“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和“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以及倒读时的“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和“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中,“斜峰”对“耸石”,“绕径曲”对“带山连”,对仗工整,描绘出山峰与路径、石头与山的相互关系。“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里,“花余”对“树密”,“拂戏鸟”对“隐鸣蝉”,细腻地展现了园中花鸟树蝉的景致。倒读时的句子同样符合对偶要求,通过字词顺序的调整,呈现出另一种视角的美景,回环往复,韵味十足。渲染:“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及倒读时的“鸟戏拂余花,蝉鸣隐密树”,诗句描绘了枝头残花拂过戏耍的鸟儿,茂密的树林中隐藏着鸣蝉的画面。“花余”写疏景,“树密”写密景,通过对花鸟、树蝉等景物的细腻刻画,在园景的轮廓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正读和逆读时,这两句诗构成了一幅红稀、绿稠、花鸟动、树蝉静,动中见态、静中传声的悠美图画,渲染出后园景色的清幽与生机,将园林风光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烘托出诗人游赏时的欢娱情怀。寓情于景:“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诗句描绘了枝头残花与鸟儿嬉戏,茂密树叶间藏着鸣蝉的景象。正读和逆读时,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悠美图画,红稀绿稠,花鸟灵动,树蝉静谧。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将自己游赏后园的欢娱情怀融入其中。同时,“花余”暗示春事已尽,节交夏令,也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时光流转之意,只是这种淡淡的感慨被隐藏在美好的景色之中,情景自然交融。拟人:“斜峰绕径曲”一句,先写峰势倾斜起伏,而非陡峭的绝壁。一条小径蜿蜒曲折,在斜峰间环绕。斜峰被小径穿插其间,远望峰与径时隐时现,明暗交错。“斜”与“曲”相互交织,尽显角度与曲线之美。峰峦间藏小径,画面于宏大中见精巧;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将峰的姿态、径的方位及二者的关联刻画得生动传神。
3. 分段赏析
此诗具备回文诗典型的句式特点,因构思巧妙、措辞精准,使得回文与正文意义互为补充,进而丰富了全诗意境,不妨将顺读与反读连为一体,当作八句诗来赏析。先看正读,是从远景渐收至近景。首句“斜峰绕径曲”,总写山峰倾斜起伏,并非陡峭的绝壁。一条小径蜿蜒曲折,环绕在斜峰之间。斜峰被小径穿插,远望峰与径时隐时现,“斜”与“曲”相互交织,呈现出独特的角度美与曲线美。峰峦间现出小径,画面于宏大中见精巧。作者以拟人手法,将峰的态势、径的位置及二者关系写得鲜活灵动。“耸石带山连”,补写山上多石,且处处高耸,仿佛破土而出,形态各异。山山相连、石石相缀,结合前句的曲径来看,从峰前到峰后、从峰下至峰顶,不难想象石列如屏似林,遍布山野、夹护小径,由此展现出平远、深远、高远的“三远”境界。“耸”与“连”将立体与平面相融,石头遍布山野,画面于精巧中见宏大。作者仍用拟人手法,概括石的形态、山的构成及二者关系,尽数涵盖其中。刘熙载《艺概・诗概》言:“诗中言景,既患大小相混,又患大小相隔。”此诗在这一点上可谓恰到好处。“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描绘出满园花树的景致。暗示春日已过、时节转入夏令,枝头只剩残花,枝叶繁茂渐成浓荫,花树间又点缀着戏耍的鸟儿与鸣叫的蝉。写鸟侧重其活动,活泼的鸟儿时常从花底掠过,“戏鸟认花枝”的景象生趣盎然;写蝉侧重其声音,园中绿树葱茏,足以藏住鸣蝉,浓荫里断续传来嘒嘒蝉声,躲在叶间枝上的蝉,正自鸣得意。这两句在园景轮廓上添以浓墨重彩与细致描摹,构成一幅花稀红淡、树密绿浓,花鸟灵动、树蝉静谧,动中见姿态、静中传声响的悠然美景。再看逆读,则从近景向远景铺展。首句“蝉鸣隐密树”,先写听觉所见:满耳蝉鸣,声响在园林间回荡,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鸣蝉早已藏进了茂密的绿树丛中。“鸟戏拂余花”,再写视觉之景:一群鸟儿在花间嬉戏,它们掠过花梢、轻跳枝头,翅膀拂动着枝上残花,残花便纷纷飘落。“鸟散余花落”的场面热闹鲜活,引人沉醉。“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观景视野扩展至整个园林:园中山脉连绵,山间乱石嶙峋。仿佛全山借石头连缀成片,又牵引着一块块矗立的岩石,一同向高空耸起;这曲径两侧也布满凸凹石块,小径纤细,蜿蜒缠绕着通向峰峦深处,依稀可辨,而那翠绿的峰峦顺势倾斜,越远越显低矮,色泽也渐渐淡去。遍览后园全貌,游赏的兴致自然高涨,这是无需多言的。
4. 作品点评
作者仅以两组对偶句,通过反复颠倒,既渲染出园林景致的妙趣,又抒发了游赏时的兴致与欢娱情怀。随着景致推移而遍览风物,借奇特景色寄托情感,达成情景自然交融。遣词造句尤为精妙,如一个“带”字,写出山石依附山峦、山峦牵动山石的态势;一个“拂”字,绘出飞鸟掠过花底、花朵为鸟所触的灵动。这些笔墨足以打动读者,加之正文与反文均采用和谐的平声韵,更让人吟诵不已、爱不释手。
# 首二句写园中怪石,“斜峰”、“耸石”使得园中之景显得颇为雄壮。后二句写园中细致之景,花与鸟仿佛在相互嬉戏,树叶甚密,但闻蝉鸣而不见蝉。“花余”句写疏景,“树密”句写密景。由此可见该诗短短四句,却壮与纤,疏与密巧妙结合。
不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齐梁萧氏诗文选注》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采菱歌七首 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