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柳城东":月亮从柳城东边缓缓升起,
# 柳城:燕柳城则在今辽宁凌源县凌源镇。汉代柳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乡袁台子村。《后汉书·乌桓传》记载,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塌顿于柳城。
"微云掩复通":稀薄的云层时而遮蔽月光,时而透出光亮。
# 复通:又开通。,掩:掩住月亮。,微云:微少之云。
"苍茫萦白晕":稀薄的云层时而遮蔽月光,时而透出光亮,
# 白晕:白色的月晕。,萦:缭绕。
"萧瑟带长风":寒风呼啸,卷起满地萧瑟。
"羌兵烧上郡":羌族士兵纵火焚烧了上郡城,
# 上郡:最早为战国时期魏文侯所置(即公元前446-公元前396年间),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献上郡15县与秦,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肤施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南)。,羌兵:羌人之兵。
"胡骑猎云中":北方胡人的骑兵在云中地区肆意劫掠。
# 云中:古郡名。原为战国赵地,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汉代辖境较小。有时泛指边关。,胡骑:匈奴的骑兵。
"将军拥节起":将军高举符节,紧急集结军队,
# 拥节:执持符节。亦指出任一方。
"战士夜鸣弓":士兵们彻夜拉弓备战,弓弦声不绝于耳。
南朝陈文学家
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徐陵的创作以宫体诗及骈文著名。当时人们把徐家父子(徐摛、徐陵)和庾家父子(庾肩吾、庾信)的作品统称为“徐庾体”。其诗大都声调流转而文辞绮艳,风靡一时。徐陵的骈文,《陈书》谓“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但是多数是应用之文。《玉台新咏序》被公认为徐陵骈文的代表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柳城东边月出、微云时掩的苍茫月色,又写羌兵焚烧上郡、胡骑云中侵扰的战事,最后刻画将军持节起身、战士夜拉弓弦的场景。借边地月景与战事交织的景象,写出了戍边将士时刻戒备、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萧瑟带长风”先以秋风吹拂、天地萧索的苍凉之景铺垫,营造出边地特有的荒寒氛围;紧接着“羌兵烧上郡”,用具体的战事,羌军焚烧边境要地上郡,打破宁静。自然的萧瑟与战争的暴烈形成强烈反差,既渲染出边地的动荡不安,又突显战争对和平的破坏。表达了对边患频发的忧虑,也展现了将士戍边的艰辛。
3. 分段赏析
“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写边地月升之景。月亮从柳城东边缓缓升起,轻薄的云絮时而遮蔽月光,时而又被风拨开,露出清辉。“出”字点明月升的动态过程,“掩复通”则以云月的互动,勾勒出边地夜空中光影流动的朦胧感,为后文铺垫苍茫氛围。“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继续渲染月景的苍凉。月光笼罩四野,泛着朦胧的白晕,天地间一片苍茫;风声呜咽,与月色交织,更添萧瑟之气。“萦”字写出月光如纱、缠绕不去的质感,“带”字则将风与月拟人化,仿佛风携着月光掠过边地,二字共同强化了边塞秋夜的冷寂与辽阔。“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由景入事,转向战争现实。羌人军队焚烧上郡城池,胡骑在云中一带频繁活动。“烧”字直写敌军的破坏性,“猎”字表面写游牧狩猎,实则暗指其侵扰边境的军事行动,二字精准刻画出边患的紧迫与敌军的嚣张。“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聚焦守边将士的反应。将军手持符节迅速集结,战士们在深夜拉弓待发。“拥节”体现将领的威严与使命,“夜鸣弓”以细节展现战士的警觉与斗志,未待天明便严阵以待,足见边地将士的临危不乱与保家卫国的决心。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五音曲 角引》
下一篇:南北朝·谢惠连《秋胡行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