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èi
yuán
zhú
liáng

朝代:南北朝作者:徐陵浏览量:2
yǒu
běi
shān
běi
jīn
dōng
hǎi
dōng
liáng
gāo
shù
xià
zhí
zuò
luò
huā
zhōng
xiá
jìng
cháng
máo
zhāi
běn
kōng
qín
jiù
zhú
xiǎo
zhuó
jiǔ
quàn
tóng

译文

昔年有人要去北山之北躲避官职,而今我却被免官回到东海的家乡。在高高的树下纳凉,正坐在落花之中。狭窄的小径悠长没有人迹,茅草房本来也是空着的。我提着琴就着竹林弹奏,酌一杯酒和梧桐树对饮。

逐句剖析

"昔有北山北":昔年有人要去北山之北躲避官职,

# 北山北:用东汉逸民法真的典故。太守想请他担任功曹的官职,他说:“以明府见待有礼,故敢自同宾末。若欲吏之,真将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表示如果聘用他作官,他就要躲藏到北山之北南山之南(极言无人的深山中)去。后以此为拒聘不出仕的典故。事见《后汉书·逸民列传》。

"今余东海东":而今我却被免官回到东海的家乡。

# 东海东:作者是东海郯城人,东海东即指作者被免官归乡。

"纳凉高树下":在高高的树下纳凉,

"直坐落花中":正坐在落花之中。

"狭径长无迹":狭窄的小径悠长没有人迹,

"茅斋本自空":茅草房本来也是空着的。

"提琴就竹筱":我提着琴就着竹林弹奏,

# 竹筱:小竹子。

"酌酒劝梧桐":酌一杯酒和梧桐树对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内园逐凉》是南北朝南朝陈徐陵所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主题展现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与超脱心境,开篇暗示身份转变为自由人,接着描绘于高树下纳凉、身处落花间的惬意画面,“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凸显环境清幽宁静,“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更将诗人与自然相融的悠然之态展现出来。全诗对仗工稳,平仄大致得体,情感真挚,将自然之景与诗人的自由心境完美融合,于质朴自然的语言中见真意,为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提供了不同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陈文学家

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徐陵的创作以宫体诗及骈文著名。当时人们把徐家父子(徐摛、徐陵)和庾家父子(庾肩吾、庾信)的作品统称为“徐庾体”。其诗大都声调流转而文辞绮艳,风靡一时。徐陵的骈文,《陈书》谓“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但是多数是应用之文。《玉台新咏序》被公认为徐陵骈文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徐陵是东海郯城人,在梁代担任上虞令时,遭御史中丞刘孝仪弹劾而被免官。从诗中“今余东海东”一句可推断,这首《内园逐凉》大约创作于他此次免官返乡期间。当时,诗人身处自家内园纳凉,面对园内高树、落花等清幽景色,触景生情,有感于自身境遇,遂借景抒情,将内心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在自然中寻得慰藉的心境,融入诗句之中,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此联运用巧妙的对仗与典故。“北山北”借用法真隐逸的典故,以“昔”字起笔,映照如今的“东海东”,自然过渡到自身退隐情境。故意重复方位词“北”“东”,形成独特的对仗形式,音韵和谐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从内容看,诗人借古人闲居自适先例,暗示自己虽被迫赋闲,却有旷达胸怀与恬淡意趣,委婉传达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此句绘景如画。“高树”与“落花”营造出清幽、优美的环境,诗人于高树下纳凉、落花中独坐,通过对行为的描写,展现出悠然自得的状态。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闲适惬意的画面,体现诗人享受自然、远离尘嚣的心境,也暗示其摆脱世俗烦扰,沉浸于大自然赐予的宁静与美好之中。“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从空间角度描绘环境。“狭径长无迹”突出小径少有人至,尽显幽静;“茅斋本自空”表明屋内无繁杂之物,强调空旷寂寥。这两句诗通过对无人无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清静、孤寂的氛围,既体现生活的自由,也暗寓诗人在这清净环境中独自面对内心世界的状态,为后文情感转折做铺垫。“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此联富有浪漫与奇幻色彩。诗人离开高树,来到竹筱丛中提琴,又对着梧桐酌酒,将竹筱、梧桐当作知音。“竹筱”“梧桐”皆为雅物,诗人与之相伴互动,展现出超脱世俗的情趣。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相融的状态,将内心的愉悦、对自然的热爱尽情抒发,体现其消尽俗念、融入自然怀抱的精神境界。

2. 作品点评

《内园逐凉》之美,首在景色。诗中高树、落花、竹筱、梧桐等自然物象,和谐共处于诗人内园,尽显野趣。树高挺、花飘落,竹筱如闻琴音轻摆,梧桐大叶迎风似歌。其次,美在情趣。诗人虽遭弹劾归家,却无幽怨名利之思,内心挣脱尘俗束缚,成为精神自由人,达物我齐一、物我两忘之境,既发现自然之美,也展现出自身美的情趣与心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句对仗工稳,平仄大致得体,基本具备了五律艺术形式的要求,对后来确定五律的准则,不无功绩。

不详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王锡九《中国古代文学实用教程--上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江淹《灯夜和殷长史诗》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