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三五月":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上,
# 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
"客子忆秦川":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
# 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
"思妇高楼上":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
# 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是客子想象的情景。,思:想到。
"当窗应未眠":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难以入眠。
# 未眠:没有睡觉。,当:对着。
"星旗映疏勒":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
# 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映:照耀,映照。,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旗:星名。《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
"云阵上祈连":密布的浓云笼罩着祁连山。
# 祈连:山名,祁连山。也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
"战气今如此":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
# 战气:战争气氛。
"从军复几年":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
# 复:又,再。,从军:在军队中服役。
南朝陈文学家
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徐陵的创作以宫体诗及骈文著名。当时人们把徐家父子(徐摛、徐陵)和庾家父子(庾肩吾、庾信)的作品统称为“徐庾体”。其诗大都声调流转而文辞绮艳,风靡一时。徐陵的骈文,《陈书》谓“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但是多数是应用之文。《玉台新咏序》被公认为徐陵骈文的代表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整首诗讲述将士们常年在外征战的经历,通过描写战场生活与思乡之情,既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流露出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的愿望。作品借战士的视角,反映了作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心愿。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关山三五月”以边关的圆月为引子,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暗含思念。明月跨越空间,连接了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客子因望月忆起故乡秦川,思妇也因月独倚高楼未眠。诗人借这十五的圆月,抒发内心的深情。
3. 分段赏析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以简洁的笔触点明时间与地点:在关山地区的五月夜晚,士兵漂泊他乡,回忆秦川故乡的场景,突出士兵的孤寂与怀乡之情。诗中“关山”作为边塞象征,与“秦川”家园形成对比,通过两个不同地点的描述点出了离愁,语言朴实有力,描绘了士兵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深深的漂泊无依感。诗人抓住远征战士思念亲人这一点来写,既写了边境的战事,又写出了战士家庭的感情,流露出对远离家人的士兵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谴责。“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刻画了思妇形象:她独守高楼,倚窗不眠的情景,生动表现妇人的思念与忧心。“高楼”体现望眼欲穿的感觉,“当窗”直观传达幽怨之情;与前句士兵的怀乡相呼应,展现战争中的家庭分离,语言简练却含意深长。以上四句以十五夜晚的月亮为线索,引出两个情景画面:征夫在边塞月光下思念妻子,以及妻子在高楼上思念远方的丈夫。在情景交融中表达了两地之间的深厚思念和忧愁。“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描绘边疆景物:军旗映照疏勒地区,战云笼罩祁连山脉,塑造出壮阔又肃杀的战争氛围。诗中“星旗”与“云阵”象征军旅与战事,通过景物渲染战争环境,表达技巧上采用对仗句式,语言形象生动,突出了边疆的危机与壮烈,神话主题的沉重感。“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深化主题:面对当前战争气氛的持续,士兵发出无奈之问——服役还要多少年。直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与士兵内心的哀伤,语言直白但充满力感,思想感情上流露了对和平的向往与无奈的现实感慨。“云阵”和“战气”更能渲染战争局势的紧张和压迫人的气氛,“映”更清晰地描绘出城楼军旗飘扬、充满杀气的景象。“复”更强调了归家日期遥遥无期。这四句又转回写边塞征夫的心情:战事正紧张激烈,解甲回乡恐怕遥遥无期,心中充满无限忧虑。这无形中也呼应了高楼上的思妇遥望边疆、夜不能寐,暗含着她伤心的牵挂和盼望早日团聚的愿望。这样的构思巧妙突显了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离别和相思的同情,以及面对美好圆月反而增添更多离愁的忧伤。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只有短短八句四十个字,却把情景交融写得很到位,读起来画面清晰如在眼前,就像一幅征夫与思妇互相思念的情感图景。诗人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用简洁的语言,成功在这首传统题材的诗里写出了新意。全诗通过描述将士在外征战的经历,体现出他们内心的思念,也传递出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意。
# 《关山月》的韵味和格调,已很接近初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的先导。
不详韩兆琦《文史英华·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