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今旦动":今日清晨,春天的风光已然萌动,
"雪色故年残":残留的冬雪,昭示着旧年即将消逝无踪。
"薄夜迎新节":薄暮降临,人们迎来这崭新的节令,
"当垆却晚寒":酒垆旁虽燃着炉火,却仍觉晚来寒重。
"奇香分细雾":奇异的香气,如细雾般悠悠飘散,
"石炭捣轻纨":石炭轻捣着轻薄的丝绢,声响簌簌。
"竹叶裁衣带":用翠绿的竹叶,裁制成精美的衣带,
"梅花奠酒盘":将娇艳的梅花,放置在祭酒的盘盏。
"年芳袖里出":青春的芳华,仿佛从衣袖间盈盈透出,
"春色黛中安":盎然的春色,好似在眉黛中悄然安住。
"欲知迷下蔡":若想知道她能否让下蔡的公子为之倾倒迷乱,
"先将过上兰":不妨先瞧瞧她经过上兰时是怎样风姿翩翩。
南朝陈文学家
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徐陵的创作以宫体诗及骈文著名。当时人们把徐家父子(徐摛、徐陵)和庾家父子(庾肩吾、庾信)的作品统称为“徐庾体”。其诗大都声调流转而文辞绮艳,风靡一时。徐陵的骈文,《陈书》谓“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但是多数是应用之文。《玉台新咏序》被公认为徐陵骈文的代表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春日恋情诗。此诗描绘了冬春交替之景,新春佳节薄夜仍寒,却有奇香细雾、用石炭捣纨等精致生活场景,还有以竹叶、梅花装饰的节日仪式,尽显春日清新雅致。表达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含蓄道出欲获爱情需先有高洁品性。全诗营造出清新浪漫、充满诗意的春日意境。
2. 写作手法
化用:“薄夜迎新节,当垆却晚寒。”“当垆”化用卓文君当垆卖酒典故,西汉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后当垆沽酒。描绘新春薄暮酒垆边场景,虽迎新春但晚有寒意,添生活烟火气与清冷雅致韵味。“欲知迷下蔡,先将过上兰。”“下蔡迷”暗指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夸女子美貌迷人。言女子要经高雅之境考验仍出众,才具“迷下蔡”魅力,侧面赞其美貌与高雅兼具。
3. 分段赏析
“风光今旦动,雪色故年残”,诗人以春日风光与残雪对比,生动描绘出时序交替的景象,既点明新春已至,又暗含对旧岁流逝的感慨,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薄夜迎新节,当垆却晚寒”,进一步渲染立春日的氛围。薄暮中迎接新节,酒垆旁虽暖犹寒,既写实景,又通过“晚寒”微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淡淡凉意,情景交融。“奇香分细雾,石炭捣轻纨”,转而描写女子焚香捣衣的细节。奇香如细雾般弥漫,石炭轻捣轻纨,画面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女子精致的生活情趣。紧接着“竹叶裁衣带,梅花奠酒盘”,诗人以竹叶、梅花等自然意象,烘托出女子的清雅气质。竹叶裁衣带,别具一格;梅花奠酒盘,更显高洁,艺术手法巧妙,形象鲜明。“年芳袖里出,春色黛中安”,诗人直接赞美女子容颜如春色般动人。衣袖间暗藏芳华,眉黛中安放春光,将自然之春与人物之美融为一体,表达了对青春美好的珍视。“欲知迷下蔡,先将过上兰”,借用典故,以夸张手法表现女子美貌的吸引力,暗示其足以倾倒众生。同时,也隐含了对女子才情与品格的赞美,使全诗主题得到升华,情感更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