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o
chuàng
huán
zèng
liǔ
gu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tiān
wéi
tuó
yuè
zhōu
liú
xíng
tài
zào
huà
yuán
jiāo
gòu
téng
jīng
rán
chéng
miào
yòng
shú
zhī
zhǐ
luó
luò
jiān
mián
wēi
yuè
gēng
chū
shuāng
guāng
yún
zhǐ
chà
chéng
chē
huáng
jīn
chōng
yuán
è
zhí
shū
xiāng
guǎn
xiá
cuī
shāng
zhū
niǎo
zhāng
yán
wēi
bái
shǒu
běn
zhái
xiāng
jiān
chéng
lǎo
xiāo
shuò
níng
jīn
fǎng
仿
míng
chuāng
chén
huī
tóng
zhì
dǎo
chì
shí
èr
zhōu
rán
chēng
huán
dào
běn
bái
nòng
qīng
zài
zhǐ
chǐ
běi
fēng
luò
míng
nán
dǒu
shàng
shēng
shì
zhě
shēn
zài
fāng
shì
cái
shù
xìn
zòng
héng
shì
qīng
zhì
qiú
xiān
jūn
xiǎo
sǔn
shèng
xiàng
jīn
què
yóu
wéi
huáng
luán
chē
fēng
diàn
lóng
biān
shàng
jiǔ
tiān
xiāng
xié
tóng
suǒ
shì

译文

天地就好像牛皮的风箱,一呼一息,阴阳造化与祥瑞相合,阴阳造化与祥瑞相合,犹如交媾时候腾升的精魄。妙用在于自然之道,应该深刻了解它的确切所在。四季包罗在此之间,紧密绵延无一间隙。日月变更出没,日出月落,双光交替。姹女乘河车而飞,黄金充三车辕轭。掌握关键之枢纽,强行抑制反而容易伤害初生的羽翮。朱雀要张扬炎威,白虎却应该清守本宅。炎凉相煎熬成苦老之丸,津液不可消铄,应该凝聚为鲜活之丹。身心明窗之尘,飘摇不定,至寂的境界如同死灰不动。捣冶掺入赤色,经历十二周律历循环。赫然生成金丹,称为大还丹,与道本是一体。可以随心抚弄白日,九宫清都近在咫尺。在北斗星处除去死籍,在南斗星上永立生籍。我是谁?李白是谁?他身在方士之籍。我的才术纵横驰骋天下,轻掷世途俗道。我弃俗求仙,你通晓损益之微妙。我们都不想当官,一门心思去做玉皇的客人。我们驾鸾车速如风电,骑飞龙无须鞭策。一举飞上九天,携手同游心仪的仙境。

逐句剖析

"天地为橐籥":天地就好像牛皮的风箱,一呼一息,

# 籥:古代乐器,形状像笛。,橐: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

"周流行太易":阴阳造化与祥瑞相合,

# 太易: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的第一个阶段,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

"造化合元符":阴阳造化与祥瑞相合,

# 元符:茅山元符宫,道教著名宫观,在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两县之间的茅山积金峰南坡。

"交媾腾精魄":犹如交媾时候腾升的精魄。

"自然成妙用":妙用在于自然之道,

"孰知其指的":应该深刻了解它的确切所在。

"罗络四季间":四季包罗在此之间,

"绵微无一隙":紧密绵延无一间隙。

"日月更出没":日月变更出没,

"双光岂云只":日出月落,双光交替。

"姹女乘河车":姹女乘河车而飞,

# 姹女:道教外丹的术语,意思是指朱砂,一般都与“婴儿”合用。“婴儿”指的其实是“水银”。当时的道家利用这些特殊的术语,把化学反应的变化写成一些高深莫明的文章。“姹女婴儿”,其实就说明了水银和朱砂两者的关系。

"黄金充辕轭":黄金充三车辕轭。

"执枢相管辖":掌握关键之枢纽,

"摧伏伤羽翮":强行抑制反而容易伤害初生的羽翮。

"朱鸟张炎威":朱雀要张扬炎威,

"白虎守本宅":白虎却应该清守本宅。

"相煎成苦老":炎凉相煎熬成苦老之丸,

"消铄凝津液":津液不可消铄,应该凝聚为鲜活之丹。

"仿佛明窗尘":身心明窗之尘,飘摇不定,

# 明窗尘:道教形容丹药的形状。言其状氤氲闪烁,如明窗空隙中日光映射的飞尘。

"死灰同至寂":至寂的境界如同死灰不动。

"捣冶入赤色":捣冶掺入赤色,

# 捣:一作铸。

"十二周律历":经历十二周律历循环。

"赫然称大还":赫然生成金丹,称为大还丹,

"与道本无隔":与道本是一体。

"白日可抚弄":可以随心抚弄白日,

"清都在咫尺":九宫清都近在咫尺。

"北酆落死名":在北斗星处除去死籍,

# 北酆:旧谓北斗注死。酆,鬼城酆都。

"南斗上生籍":在南斗星上永立生籍。

# 生籍:旧谓登记投生者的册子。

"抑予是何者":我是谁?李白是谁?

"身在方士格":他身在方士之籍。

# 方士格:指道士籍。道教信徒受“道箓”有一定的仪式,《隋书·经籍志》中有所叙述,形式十分烦琐。

"才术信纵横":我的才术纵横驰骋天下,

"世途自轻掷":轻掷世途俗道。

"吾求仙弃俗":我弃俗求仙,

"君晓损胜益":你通晓损益之微妙。

"不向金阙游":我们都不想当官,

"思为玉皇客":一门心思去做玉皇的客人。

"鸾车速风电":我们驾鸾车速如风电,

"龙骑无鞭策":骑飞龙无须鞭策。

"一举上九天":一举飞上九天,

"相携同所适":携手同游心仪的仙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道教修炼为主题,展现了李白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对成仙的向往。诗中以天地为喻,描绘了自然的运行和阴阳交媾的奇妙过程,表达了诗人对道家修炼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大还丹”的炼制过程,象征着通过修炼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最后,诗人表达了与友人柳官迪一同追求仙道、脱离尘世的愿望。诗中运用了大量道教术语,“姹女”“河车”“朱鸟”“白虎”等,象征炼丹过程中的阴阳调和与变化。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日月更出没。”又有对修炼境界的抽象表达,“与道本无隔”。李白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成仙的奇幻景象,展现了其浪漫主义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天地为橐籥,周流行太易。造化合元符,交媾腾精魄。”开篇四句以天地为喻,将自然的运行比作风箱的鼓动,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诗人用“造化合元符”描绘出宇宙间阴阳交媾、化生万物的奇妙过程,展现出道家思想中自然的神秘与伟大。第五、六、七、八句:“自然成妙用,孰知其指的。罗络四季间,绵微无一隙。”诗人进一步阐述自然的妙用,强调这种力量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四季的更替、万物的生长都包含其中,展现出自然的精妙与紧密。第九、十、十一、十二句:“日月更出没,双光岂云只。姹女乘河车,黄金充辕轭。”“日月更出没。”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阴阳的交替,而“姹女乘河车”则引入道教炼丹的意象,以朱砂(姹女)和水银(婴儿)的炼化过程比喻修炼的艰辛与神奇。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句:“执枢相管辖,摧伏伤羽翮。朱鸟张炎威,白虎守本宅。”诗人通过“执枢相管辖。”描绘修炼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暗示修炼者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朱鸟(南方之神)与白虎(西方之神)分别象征着火与金,展现了炼丹过程中的阴阳调和。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句:“相煎成苦老,消铄凝津液。仿佛明窗尘,死灰同至寂。”这四句描绘了修炼过程中的煎熬与磨难,阴阳相煎,精气神不断凝聚,最终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如同死灰般静谧。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句:“捣冶入赤色,十二周律历。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经过重重修炼,最终达到“大还”的境界,与道合一。诗人用“捣冶入赤色”象征炼丹的成功,而“赫然称大还。”则表达了修炼者对成仙的渴望。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句:“白日可抚弄,清都在咫尺。北酆落死名,南斗上生籍。”最后四句描绘了修炼成功后的景象,诗人想象自己能够自由操控自然,甚至摆脱生死的束缚,名字从北酆(死籍)中去除,登上南斗(生籍),表达了对成仙的向往。第二十九、三十句:“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诗人以反问开篇,反思自己的身份与处境。“方士格”暗示自己身处世俗的框架之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惑。第三十一、三十二句:“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诗人自述自己才华横溢,但世俗之路却轻而易举地被抛弃。这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身才华被埋没的遗憾。第三十三、三十四句:“吾求仙弃俗,君晓损胜益。”诗人表达了自己追求超脱世俗、向往仙界的心愿,同时提到友人也明白世俗的利弊。这里体现了诗人与友人对世俗的共同看法。第三十五、三十六句:“不向金阙游,思为玉皇客。”诗人明确表示不愿在人间的金阙(帝王宫殿)中游历,而是渴望成为玉皇的客人,进一步表达了对仙界的向往。第三十七、三十八句:“鸾车速风电,龙骑无鞭策。”诗人以“鸾车速风电,龙骑无鞭策”描绘了仙界的奇幻景象,鸾车如风,龙骑无需鞭策,展现了诗人对仙界自由与神奇的想象。第三十九、四十句:“一举上九天,相携同所适。”诗人以“一举上九天”表达了自己与友人一同飞升仙界的愿望,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项斯《古扇》

下一篇:唐·杜牧《洛阳长句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