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yuè
shí
shì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zuó
dēng
gāo
jīn
zhāo
gèng
shāng
huā
tài
zāo
liǎng
chóng
yáng

译文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逐句剖析

"昨日登高罢":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

#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今朝更举觞":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

# 举觞:举杯。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更:再。

"菊花何太苦":菊花为何这样受苦,

# 何太苦:菊花两遇宴饮。两遭采掇,故而言太苦。何,为何,为什么。

"遭此两重阳":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月十日即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绝句,借菊花的遭遇抒发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此诗通过描述重阳节刚过,紧接着小重阳(九月十日)又至,人们再次饮酒赏菊的情景,表达了对菊花两次被采摘的惋惜之情,实际上隐喻了自己遭谗言而被流放夜郎的不幸经历。全诗语言平淡却意蕴深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自然流畅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九月十日即事》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当涂(今属安徽)龙山登高时所作,创作时间为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秋季重阳节后一日。此诗的创作背景与李白当时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怀诗。诗歌通过描绘重阳节后一日再次登高赏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感慨和内心的苦闷。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五言绝句,李白以菊花两次遭受采摘的命运自比,借菊花之苦表达了自己被谗言离京、流放夜郎的不幸遭遇与内心深处的悲凉情感。诗中通过对“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感叹,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更深刻地反映了他个人经历中的重重挫折与无奈。全诗语言虽平淡,却意味深长,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沉思与对命运的深切感喟。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李白通过描写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遭到采摘的遭遇,来隐喻自己被谗言离京、流放夜郎的不幸经历。诗中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不仅仅是对菊花命运的感叹,更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深刻反思与共鸣。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赏菊人的欢乐情绪和菊花作为生命个体所遭受的两次采撷之苦,突显出菊花(及诗人自身)的不幸。“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而菊花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象征:古代常把菊花比作花中的隐士,李白在此诗中也将自己比作菊花,象征着自己如同菊花般高洁却命运多舛。菊花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象征,体现了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反衬:乐景衬哀情。通过对重阳佳节人们欢聚宴饮的热闹场景进行描绘,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哀。虽然周围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但诗人却只能独自面对自己的困境,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加凸显了诗人心中的苦闷。

3. 分段赏析

《九月十日即事》前两句“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描述了重阳节期间连续两天的庆祝活动,昨天刚进行完登高的传统习俗,今天又继续饮酒作乐。“登高”与“举觞”都是古代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诗人通过这两句简短的话不仅展示了节日的欢乐氛围,也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享受生活的态度。接下来的两句“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则笔锋一转,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菊花的同情。“菊花何太苦”,表面上是在抱怨菊花为何如此不幸,实际上则是借菊花之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但这里诗人却说它遭遇了两次重阳(因为九月初九为重阳节,而诗题中的九月十日即次日),似乎暗示着即使是像菊花这样代表坚贞不屈精神的事物,在接连不断的欢庆活动中也会感到疲惫和无奈。这种表达方式既新颖又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一种独特见解:即便是美好的事物或时刻,如果过于频繁,也可能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魅力。

4. 作品点评

全诗表面上表达对花的怜惜,实则是诗人借花自怜。诗人一生中曾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打击,这与菊花两度遭受磨难的经历惊人地相似!因此,在情感上,诗人与菊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从心底深处发出愤怒的呐喊。尽管整首诗的语言平实,其意味却深远悠长。诗人通过描述菊花的遭遇来映射自身的境遇,将自己与菊花同病相怜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且恰到好处,触动人心,令人动容。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执着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菊以两遇宴饮,两遭采掇,故有太苦之言。

清王琦《李太白文集》

# 摘苍耳何其趣,苦菊花何其颓,岂仙官之典亦为逐败耶。严评本载明人批:“此亦是乱道派。”

宋严羽《李太白诗集》

# 《李太白诗集》

现代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下一篇:唐·陆畅《惊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