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
#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亦不详其姓字":也不清楚他的姓字,
# 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详:知道。
"宅边有五柳树":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因以为号焉":就把这个作为号了。
#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闲静少言":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
"不慕荣利":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好读书":他喜欢读书,
"不求甚解":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每有会意":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
# 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便欣然忘食":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 欣然:高兴的样子。
"性嗜酒":他生性喜爱喝酒,
# 嗜:喜好。
"家贫不能常得":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
# 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或置酒而招之":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
# 或:有时。
"造饮辄尽":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
#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既醉而退":喝醉了就回家,
# 既:已经。
"曾不吝情去留":竟然说走就走。
#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 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不蔽风日":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
#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瓢屡空":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
# 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盛饭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经常。
"晏如也":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常著文章自娱":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
"颇示己志":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
"忘怀得失":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以此自终":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 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赞语说:
#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黔娄之妻有言":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
# 黔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不戚戚于贫贱":不为贫贱而忧愁,
# 戚戚:忧愁的样子。
"不汲汲于富贵":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 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 俦:辈,同类。,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兹:这。,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衔觞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 觞:酒杯。
"以乐其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 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无怀氏之民欤":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
# 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葛天氏之民欤":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自传性散文。以五柳先生为载体,叙述其因宅边五柳得号,呈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性格,讲述“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的生活片段,借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表达作者陶渊明对高尚人格、淡泊人生的坚守,以及对世俗荣利的超脱。
2. 写作手法
白描:文中以质朴简净之笔勾勒五柳先生形象,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八字直叙性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仅用数语,便以屋、衣、食之状,白描出清贫之态,无雕琢藻饰,却使安贫乐道的形象跃然纸上。照应:开篇“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与“因以为号焉”相呼应,解释名号由来;“好读书,不求甚解”与“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前后勾连,前者写求知之态,后者显抒怀之趣,共同凸显其精神世界,使文章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正文复分四节。首节自起句至“因以为号焉”,叙五柳先生号之缘起,开篇即点题中之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劈首将此公摒于名门望族之列,非但未详其出身籍贯,更直言“亦不详其姓字”,足见五柳先生乃隐姓埋名之士。晋时门第之风炽盛,衣冠子弟竞以阀阅相矜,先生独与此风相悖,隐士之姿已隐然可见。“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意取号,可见先生于姓字本不萦怀,恰似庄子所言“名者,实之宾也”,虚名于他,不过身外之物。观其宅畔无桃李之华艳,唯植数株柳树,柔条拂风,自带清简雅淡之色,正与后文“环堵萧然”相呼应——先生居室简陋,生计清贫,此五柳恰如先生人格之写照,质朴无华,风骨自存。节自“闲静少言”至“欣然忘食”,摹写五柳先生禀性志趣。先勾勒其生活性情:“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此八字可谓先生之写照。闲静少言为其外在之表,不慕荣利乃内里之真。盖因不逐荣利,故无需奔走钻营,自然得闲得静,亦无需喋喋多言以饰己。然此等闲静,非胸无丘壑之谓。此节重点刻画其“好读书”而善读之态。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此“不求甚解”实与“不慕荣利”相贯通——他读书不为功名,只为求知自足、畅神达意,故每有会心之处,便欣然忘食。此等读书之乐,既见五柳先生胸次洒落,亦暗讽当时世风以经籍为利禄之阶的拘囿。第三节自“性嗜酒”至“不吝情去留”,铺陈先生饮酒之癖。作者特意点明,其嗜酒出于天性,绝非门阀之士借酒放浪、故作旷达可比。然嗜酒之欲与家贫之境相左,先生坚守“不慕荣利”之志,宁可“不能常得”酒,亦不肯因酒失节。每至亲友邀饮,先生则无拘无束,至即尽饮,醉后方休,醉后亦不矫饰,去留随心,此等坦率真淳之态,与当时名士惺惺作态、虚伪矫情之风判然有别。饮酒于先生而言,既是天性所好,亦是身处浊世、暂求解脱之道。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刻画先生安贫之德与著文之乐。先生居室破陋,“不蔽风日”;衣着破旧,“短褐穿结”;饮食匮乏,“箪瓢屡空”,却能晏然处之,此正其安贫乐道之明证。“常著文章自娱”,不涉尘世纷扰,实为读书“每有会意”之自然流露;“忘怀得失”,则是“不慕荣利”本性之彰显。第二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理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4. 作品点评
此传行文简净,绝无虚言自矜之辞。若为常人撰述平生志趣之传,必铺陈排比,洋洋千言。然陶公独辟蹊径,撷取数端能彰人物本真之要事,仅以一百七十余字,便将五柳先生风神尽括。其用笔之俭省精妙,诚可谓文约而意丰,尽显春秋笔法之妙。
#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秉;其寒则短揭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刘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
# 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昭明作陶公传,以此传叙入,别此传乃陶公实录也。看来此老胸中,浩浩落落,总无一点粘着。既好读书亦不知有章句,嗜饮酒亦不知有主客。毋论畜贵贫贱,非得孔、颜乐取,也易语此乎?赞末无怀葛天二句,即夷齐、神农、虞夏之思,暗窝不仕宋意。然以当身,即是上古人物,无采薇忽殁之叹,更觉高浑也。后人仿作甚多,总无一似。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七
# 渊明以彭泽令辞归。后刘裕移晋祚,耻不复仕,号五柳先生。此传乃自述其生平之行也。潇洒澹逸,一片神行之文。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 此传即先生自述,试把先生行履与此传相印证,其一种潇洒奇迈风度,宛然恰合。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六
# 于客难诸体后,别开畦埒,超绝。昭明为渊明作传,录此一篇,又序其集,称其文章不群,独超众类。
清浦起龙《古文眉铨》卷四十二
# 真气盘旋纸上,不可作文字观。
近代毛庆藩《古文学余》卷二十六
# 不矜张,不露圭角,淡淡写去,身份自见,亦与其诗相似,非养深者不能。此在文中,乃逸品也,乃逸品也。
近现代李扶九《古文笔法百摘》卷十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下一篇:魏晋·曹植《洛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