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hǎi
jīng
shí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jīng
wèi
xián
wēi
jiāng
tián
cāng
hǎi
xíng
tiān
gàn
měng
zhì
cháng
zài
tóng
huà
huǐ
shè
zài
xīn
liáng
chén
dài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逐句剖析

"精卫衔微木":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

# 微木:细木。,衔:用嘴含。细木。,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将以填沧海":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舞干戚":刑天挥舞着盾斧,

# 干戚:盾斧。,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猛志固常在":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 固常在:始终常在。,猛志:刚毅的斗志。

"同物既无虑":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

# 同物既无虑: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不复悔":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 不复悔:并无悔改。,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

#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徒:徒然、白白地。

"良辰讵可待":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 讵:表示反问,岂。,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诗歌。通过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神话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了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读山海经十三首》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术界目前存在不同观点。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可能创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或四年(408年),当时陶渊明正处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初期,他在耕种之余,以弹琴读书为乐。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山海经》以及其他神话、历史书籍,如《穆天子传》等,深受启发,于是创作了这十三首诗。然而,邓小军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这组诗应创作于刘裕篡夺东晋政权之后。而孟二冬的观点则是,这组诗大约创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此时陶渊明已经五十八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的诗。借神话故事咏志,赞扬了精卫和刑天为了理想而斗争不息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陶渊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2. 分段赏析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这两句诗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所化,因游东海溺亡而化为精卫鸟,常常口衔西山上的木石,试图填平东海以复仇。“衔”字和“微”字使用极为传神,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浩瀚的东海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精卫复仇的艰难和决心之大。诗人通过精卫填海的故事,表达了对精卫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理想不懈追求的信念。“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两句诗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刑天是天神之一,因与天帝争权而被砍去头颅,但他仍挥舞着盾牌和板斧,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斗志。“舞”字生动描绘了刑天挥舞斧盾的勇猛姿态,“猛志固常在”则是对刑天精神的颂扬,也是对精卫精神的共鸣。诗人通过刑天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精神的崇敬和追求。“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这两句诗是对精卫和刑天生死态度的描述。他们同为有生命之物,生前无所畏惧,死后亦无悔恨。“同物”和“化去”两个词语简洁明了地表达了精卫和刑天的生死观,“既无虑”和“不复悔”则是对他们无畏无悔精神的概括。诗人通过精卫和刑天的生死态度,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死亡的豁达态度,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生死无畏、无悔人生的向往。“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精卫和刑天壮志未酬的感叹。尽管他们有着昔日的壮志雄心,但美好的时光却难以等待。“徒设”和“良辰讵可待”两个词语透露出诗人的无奈和感慨,将诗情从前面的豪迈推向了深沉的悲慨。诗人通过精卫和刑天的故事,引发了自己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遗憾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3. 作品点评

此诗颂扬了精卫与刑天的传奇事迹,聚焦于他们虽死犹荣、勇猛之志永不磨灭的精神特质,并将其升华至新的高度,绝非凭空臆造,而是寓意深远。在《山海经》所描绘的神话宇宙中,精卫填海、刑天战天帝的复仇愿景似乎并未圆满达成。然而,他们所展现的反抗精神,其内在价值不容小觑。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先民勇敢无畏、坚韧不拔性格的真实写照,是对生命不屈不挠抗争的崇高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李密《陈情表》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