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uán
tián
(
)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1
shào
shì
yùn
xìng
běn
ài
qiū
shān
luò
chén
wǎng
zhōng
sān
shí
nián
niǎo
liàn
jiù
lín
chí
yuān
kāi
huāng
nán
shǒu
zhuō
guī
yuán
tián
fāng
zhái
shí
cǎo
jiǔ
jiān
liǔ
yìn
hòu
yán
táo
luó
táng
qián
ài
ài
yuǎn
rén
cūn
yān
gǒu
fèi
shēn
xiàng
zhōng
míng
sāng
shù
diān
tíng
chén
shì
yǒu
xián
jiǔ
zài
fán
lóng
fǎn
rán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逐句剖析

"少无适俗韵":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

# 韵:本性、气质。一作“愿”。,适俗:适应世俗。,少:指少年时代。

"性本爱丘山":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 丘山:指山林。

"误落尘网中":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

#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一去三十年":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 三十年: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辞去彭泽令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或疑当作“十三年”。自开始做官至辞去彭泽令,前后为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

# 恋:一作“眷”。,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

"池鱼思故渊":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开荒南野际":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

# 际:间。,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

"守拙归园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方宅十余亩":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

# 方宅十余亩: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方,四周围绕。

"草屋八九间":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

# 荫:荫蔽。

"桃李罗堂前":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 罗:罗列。

"暧暧远人村":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

#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墟里烟":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 墟里:指村落。,依依:一说“轻柔的样子”。悲哀。

"狗吠深巷中":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

"鸡鸣桑树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 颠:顶端。

"户庭无尘杂":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

# 尘杂:〔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户庭:门户庭院。

"虚室有余闲":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 余闲:余暇,空闲。,虚室:静室。

"久在樊笼里":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

#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复得返自然":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此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图景。开篇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本性热爱自然,厌弃世俗。接着叙述误入官场及回归田园的过程,通过“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等诗句,细腻勾勒出田园居处的环境与生活场景,展现出宁静祥和、充满生机的乡村风光。诗中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将官场的污浊与田园的美好相对照,深刻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后重获自由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虽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但心怀壮志却难以在官场施展抱负,且不愿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他曾几度出仕,却始终感到“心为形役”。在四十一岁时,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任职八十余日后便辞官归隐,创作了《归园田居》组诗,此为第一首,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全诗围绕诗人辞官归隐田园展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环境、场景,体现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回归自然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表达了其高洁的志趣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形象贴切地表达情感。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将官场比作“尘网”“樊笼”,生动地再现了官场污浊黑暗、束缚人性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以及挣脱官场束缚后的自由与喜悦。“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以“羁鸟”“池鱼”自比,深刻地表现出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倦。白描:简笔勾勒,淡远深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用简单的数字和朴素的语言描绘出屋舍的概貌,展现出乡间生活的散适、淡泊以及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绘出树木排列有序、绿荫覆盖的景象,充满生活气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两个叠字,简练巧妙地烘托出远近村庄的恬静与祥和,给人迷茫淡远的美感。对比:诗中将“尘网”“樊笼”代表的官场生活与“园田居”代表的田园生活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热爱。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将诗人少年时的纯真自然与后来在官场的经历进行对比,强化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动静结合:整体画面以静为主,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乡村的宁静祥和。但静景中又有动态,“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吠鸡鸣,让乡居图更显生动活跃,动静相互映衬,使田园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远近结合:前四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描写,从自己的住宅写起,细致地描绘了房屋周围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则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显得安详、舒缓、柔和,远近景相交,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3. 分段赏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诗人直言自己年少时便缺乏迎合世俗的气质,本性热爱山川田园。“适俗韵”指的是迎合世俗的那种情态与本领,而陶渊明生性率真,与世俗的虚伪造作格格不入,他的心始终向往着宁静的自然。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同时暗示了他日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感叹自己不慎落入仕途的罗网,一去就是十三年(“三十年”一说有误,从陶渊明出仕到归隐实际时长为十三年)。“尘网”形象地描绘出官场的污浊与对人性的束缚,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人困于其中。这句看似平实的叙述,实则饱含了诗人对过去那段违背本心的官场生活的追悔与无奈,心中满是对田园久违的眷恋,只是这种情感在诗句中被含蓄地表达出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运用两个对仗工整且生动贴切的比喻,将自己比作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鸟儿眷恋曾经栖息的山林,鱼儿思念往昔生活的深潭,如同诗人虽身处官场,却时刻怀念着田园生活。这两个比喻强化了诗人对旧生活的厌倦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从上文对官场的追悔自然地过渡到对归田的渴望,语气顺畅,毫无阻滞。​“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人表明自己愿在南边的田野开荒种地,以“守拙”回应开篇的“少无适俗韵”。“守拙”意味着坚守自己的愚拙,不随波逐流,不懂得钻营取巧,所以不如回归田园,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归园田”则呼应“性本爱丘山”,是诗人遵循内心、顺应天性的选择,至此,诗中开篇所提及的个性与人生道路的冲突得以解决,诗人踏上了回归田园的道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诗人用简笔勾勒出自己居所的大致情形,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还有八九间简陋的草屋,尽显生活的简朴。虽没有华丽的雕梁画栋,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和柳树在屋后投下绿荫,桃花和李花在堂前竞相绽放,素淡与绚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质朴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处的村庄在朦胧中依稀可见,村落里升起袅袅炊烟,轻柔而缓慢地飘散。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平静安详的氛围,给人以宁静、悠远之感,仿佛世界都沉浸在这份平和之中,不受外界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乡村中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之声,瞬间让整个画面鲜活起来。这声音不仅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与前文描绘的田园景致和谐统一,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乡村的生活气息,又不会破坏画面的宁静平和,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的手法相比,陶渊明此处的描写更加自然质朴,不着痕迹。​“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回到田园后,庭院中没有了官场的尘俗杂事,房间里也充满了闲适的氛围。诗人从外界环境的宁静写到内心世界的安闲,表达出摆脱官场束缚后的轻松与自在。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官场的繁杂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开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是全诗的点题之笔。“樊笼”再次强调官场对人的束缚,而“返自然”则明确揭示了《归园田居》的主旨,即诗人终于摆脱了官场的禁锢,重新回归到向往已久的自然怀抱,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如释重负的喜悦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结尾既呼应前文,又顺理成章地收束全诗,结构严谨,笔法精妙。

4. 作品点评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经典之作,其艺术成就颇高。诗中以质朴自然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手法,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诗人的情感完美融合。白描手法的运用,使田园景色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比兴、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诗不仅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诗歌风格,更对后世田园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借鉴,其对自然、自由的追求,也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下一篇:魏晋·曹植《白马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