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无适俗韵":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
# 韵:本性、气质。一作“愿”。,适俗:适应世俗。,少:指少年时代。
"性本爱丘山":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 丘山:指山林。
"误落尘网中":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
#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一去三十年":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 三十年: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辞去彭泽令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或疑当作“十三年”。自开始做官至辞去彭泽令,前后为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
# 恋:一作“眷”。,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
"池鱼思故渊":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开荒南野际":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
# 际:间。,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
"守拙归园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方宅十余亩":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
# 方宅十余亩: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方,四周围绕。
"草屋八九间":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
# 荫:荫蔽。
"桃李罗堂前":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 罗:罗列。
"暧暧远人村":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
#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墟里烟":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 墟里:指村落。,依依:一说“轻柔的样子”。悲哀。
"狗吠深巷中":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
"鸡鸣桑树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 颠:顶端。
"户庭无尘杂":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
# 尘杂:〔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户庭:门户庭院。
"虚室有余闲":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 余闲:余暇,空闲。,虚室:静室。
"久在樊笼里":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
#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复得返自然":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全诗围绕诗人辞官归隐田园展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环境、场景,体现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回归自然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表达了其高洁的志趣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形象贴切地表达情感。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将官场比作“尘网”“樊笼”,生动地再现了官场污浊黑暗、束缚人性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以及挣脱官场束缚后的自由与喜悦。“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以“羁鸟”“池鱼”自比,深刻地表现出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倦。白描:简笔勾勒,淡远深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用简单的数字和朴素的语言描绘出屋舍的概貌,展现出乡间生活的散适、淡泊以及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绘出树木排列有序、绿荫覆盖的景象,充满生活气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两个叠字,简练巧妙地烘托出远近村庄的恬静与祥和,给人迷茫淡远的美感。对比:诗中将“尘网”“樊笼”代表的官场生活与“园田居”代表的田园生活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热爱。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将诗人少年时的纯真自然与后来在官场的经历进行对比,强化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动静结合:整体画面以静为主,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乡村的宁静祥和。但静景中又有动态,“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吠鸡鸣,让乡居图更显生动活跃,动静相互映衬,使田园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远近结合:前四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描写,从自己的住宅写起,细致地描绘了房屋周围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则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显得安详、舒缓、柔和,远近景相交,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3. 分段赏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诗人直言自己年少时便缺乏迎合世俗的气质,本性热爱山川田园。“适俗韵”指的是迎合世俗的那种情态与本领,而陶渊明生性率真,与世俗的虚伪造作格格不入,他的心始终向往着宁静的自然。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同时暗示了他日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感叹自己不慎落入仕途的罗网,一去就是十三年(“三十年”一说有误,从陶渊明出仕到归隐实际时长为十三年)。“尘网”形象地描绘出官场的污浊与对人性的束缚,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人困于其中。这句看似平实的叙述,实则饱含了诗人对过去那段违背本心的官场生活的追悔与无奈,心中满是对田园久违的眷恋,只是这种情感在诗句中被含蓄地表达出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运用两个对仗工整且生动贴切的比喻,将自己比作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鸟儿眷恋曾经栖息的山林,鱼儿思念往昔生活的深潭,如同诗人虽身处官场,却时刻怀念着田园生活。这两个比喻强化了诗人对旧生活的厌倦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从上文对官场的追悔自然地过渡到对归田的渴望,语气顺畅,毫无阻滞。“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人表明自己愿在南边的田野开荒种地,以“守拙”回应开篇的“少无适俗韵”。“守拙”意味着坚守自己的愚拙,不随波逐流,不懂得钻营取巧,所以不如回归田园,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归园田”则呼应“性本爱丘山”,是诗人遵循内心、顺应天性的选择,至此,诗中开篇所提及的个性与人生道路的冲突得以解决,诗人踏上了回归田园的道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诗人用简笔勾勒出自己居所的大致情形,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还有八九间简陋的草屋,尽显生活的简朴。虽没有华丽的雕梁画栋,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和柳树在屋后投下绿荫,桃花和李花在堂前竞相绽放,素淡与绚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质朴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处的村庄在朦胧中依稀可见,村落里升起袅袅炊烟,轻柔而缓慢地飘散。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平静安详的氛围,给人以宁静、悠远之感,仿佛世界都沉浸在这份平和之中,不受外界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乡村中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之声,瞬间让整个画面鲜活起来。这声音不仅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与前文描绘的田园景致和谐统一,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乡村的生活气息,又不会破坏画面的宁静平和,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的手法相比,陶渊明此处的描写更加自然质朴,不着痕迹。“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回到田园后,庭院中没有了官场的尘俗杂事,房间里也充满了闲适的氛围。诗人从外界环境的宁静写到内心世界的安闲,表达出摆脱官场束缚后的轻松与自在。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官场的繁杂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开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是全诗的点题之笔。“樊笼”再次强调官场对人的束缚,而“返自然”则明确揭示了《归园田居》的主旨,即诗人终于摆脱了官场的禁锢,重新回归到向往已久的自然怀抱,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如释重负的喜悦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结尾既呼应前文,又顺理成章地收束全诗,结构严谨,笔法精妙。
4. 作品点评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经典之作,其艺术成就颇高。诗中以质朴自然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手法,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诗人的情感完美融合。白描手法的运用,使田园景色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比兴、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诗不仅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诗歌风格,更对后世田园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借鉴,其对自然、自由的追求,也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下一篇:魏晋·曹植《白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