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í
èr
shǒu
qín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rén
shēng
gēn
piāo
shàng
chén
fēn
sàn
zhú
fēng
zhuǎn
fēi
cháng
shēn
luò
wéi
xiōng
ròu
qīn
huān
dāng
zuò
dǒu
jiǔ
lín
shèng
nián
chóng
lái
nán
zài
chén
shí
dāng
miǎn
suì
yuè
dài
rén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可以视同为兄弟,何必一定要是亲生的同胞才是兄弟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逐句剖析

"人生无根蒂":人生在世没有根蒂,

# 蒂: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飘如陌上尘":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生命随风飘转,

"此已非常身":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此:指此身。

"落地为兄弟":世人都可以视同为兄弟,

# 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何必骨肉亲":何必一定要是亲生的同胞才是兄弟呢!

"得欢当作乐":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 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斗:酒器。

"盛年不重来":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

# 盛年:壮年。

"一日难再晨":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及时当勉励":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

# 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岁月不待人":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一)》是东晋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里,陶渊明描绘了心中人与人相处的理想模样:大家和睦共处,闲暇时把酒言欢、共享欢乐,这般生活愿景纯粹而美好。他萌生出此愿望,一是有感于人生的飘忽不定,欢乐总是稍纵即逝,生命充满变数;二是源于对所处时代的失望,彼时尘世充斥着明争暗斗、虚伪欺诈,人们为名利不择手段,乌烟瘴气。面对无常人生与污浊尘世,他渴望追寻一片净土,过上简单快乐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杂诗十二首》,其创作时间有迹可循。前八首诗风统一、文辞气韵连贯,应为同年之作,据考证,大概率创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也就是公元418年,彼时陶渊明五十四岁,人生阅历与心境在诗中尽显。而后四首则推测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即401年,那时陶渊明三十七岁,正值壮年,这一阶段的感悟与思考也融入诗里,前后创作时间相隔十余年,不同时期的作品各有韵味,共同构成这组意蕴丰富的杂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开篇慨叹命运难测,营造迷惘沉痛氛围,接着情绪稍振,于生活寻友爱欢乐,叹行役苦又含自勉意,体现归隐后政治苦闷与高洁人格,全篇情感跌宕,用语质朴、内蕴丰厚,发人深省。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篇“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诗人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以及陌上随风飘转的尘土,连续两个比喻,形象且生动地描绘出人生的漂泊无依,没有根基,命运如同风中微尘,只能任由外界力量摆布,把抽象的人生境遇具象化,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喟叹,奠定全诗沉痛的基调。直抒胸臆:结尾“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诗人毫不含蓄,直接抒发内心对时光易逝的紧迫感,劝诫人们要珍惜当下。结合当时社会黑暗、人生欢乐难寻的背景,这里的“及时勉励”并非单纯指向学业进取,而是鼓励人们把握生活中难得的欢愉,不要虚度光阴,直白有力地传达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珍视,引发读者对人生短暂的共鸣。化用:“人生无根蒂”四句化用《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以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和陌上尘为喻,形象展现人生漂泊、无常的状态,既承接古典意蕴,又融入自身独特感悟,将抽象人生具象呈现,如“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对命运难测的喟叹,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诗起首四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措辞平实却力透纸背。把人生喻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仿若缺失根基,飘摇于世;又宛如大路上随风翻卷的尘土,身不由己,漂泊无定。佛家理念提及常住之身有永恒法性,迥异于无常的父母生身,而现实中,命运似诡谲的风,人生的种种遭遇与变故,不停打磨、重塑着每个人,以致如今的自我已非初始模样。这般寻常语句,蕴含奇崛深意,双重比喻恰似利刃,剖开诗人内心,将那深沉且沉痛的人生感悟袒露无遗。中间四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满是豁达与温情。既然人生跌宕,自我已变,又何须执着于血缘羁绊?既生于天地间,人人皆可为兄弟。遇乐事,理当开怀畅饮,有美酒,就该邀邻里共享。彼时政治昏聩,陶渊明饱经沧桑,阅历的沉淀让他深谙人生悲剧底色,年龄渐长,生活中的欢悦愈发难觅。可他并未舍弃对美好的追求,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远离官场泥沼,投身自然怀抱,于村居日常挖掘精神慰藉,与村民情谊深厚,这般欢乐质朴纯粹、澄澈淡然,如清泉润心。末尾四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如今常被引为劝勉青年奋进之辞,激励珍惜时光、勤勉向学。但回归原诗情境,陶渊明本意另有所指,意在倡导人们珍视当下,及时行乐。生命如白驹过隙,短促难留;人生似雾中迷舟,难以把控;社会若沉沉暗夜,黯淡无光;欢乐似稀缺珍宝,得之不易。既如此,生活中偶现的点滴欢愉,务必紧紧攥住,切莫轻易放走,要全心沉浸、纵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思维,置于特定历史光影中方能洞察真意,它是人性觉醒的信号灯,意味着旧传统、旧信仰遭受冲击、摇摇欲坠之际,人开始重新审视自我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与未知的命运,尝试去探索、去把握、去追寻。陶渊明正是如此,在自然天地发现至美纯净,于村居生活构建质朴人际,借田园劳作找寻自我价值,为黯淡人生点亮希望之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起笔慨叹命运难握,让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振,诗人执着于生活寻友爱、欢乐,给人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令人振奋。全诗用语朴实,取譬平常,内蕴丰厚,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清黄文焕《陶诗析义》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清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邯郸淳《一毛不拔》

下一篇:魏晋·左思《咏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