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根蒂":人生在世没有根蒂,
# 蒂: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飘如陌上尘":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生命随风飘转,
"此已非常身":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此:指此身。
"落地为兄弟":世人都可以视同为兄弟,
# 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何必骨肉亲":何必一定要是亲生的同胞才是兄弟呢!
"得欢当作乐":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 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斗:酒器。
"盛年不重来":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
# 盛年:壮年。
"一日难再晨":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及时当勉励":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
# 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岁月不待人":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开篇慨叹命运难测,营造迷惘沉痛氛围,接着情绪稍振,于生活寻友爱欢乐,叹行役苦又含自勉意,体现归隐后政治苦闷与高洁人格,全篇情感跌宕,用语质朴、内蕴丰厚,发人深省。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篇“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诗人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以及陌上随风飘转的尘土,连续两个比喻,形象且生动地描绘出人生的漂泊无依,没有根基,命运如同风中微尘,只能任由外界力量摆布,把抽象的人生境遇具象化,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喟叹,奠定全诗沉痛的基调。直抒胸臆:结尾“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诗人毫不含蓄,直接抒发内心对时光易逝的紧迫感,劝诫人们要珍惜当下。结合当时社会黑暗、人生欢乐难寻的背景,这里的“及时勉励”并非单纯指向学业进取,而是鼓励人们把握生活中难得的欢愉,不要虚度光阴,直白有力地传达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珍视,引发读者对人生短暂的共鸣。化用:“人生无根蒂”四句化用《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以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和陌上尘为喻,形象展现人生漂泊、无常的状态,既承接古典意蕴,又融入自身独特感悟,将抽象人生具象呈现,如“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对命运难测的喟叹,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诗起首四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措辞平实却力透纸背。把人生喻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仿若缺失根基,飘摇于世;又宛如大路上随风翻卷的尘土,身不由己,漂泊无定。佛家理念提及常住之身有永恒法性,迥异于无常的父母生身,而现实中,命运似诡谲的风,人生的种种遭遇与变故,不停打磨、重塑着每个人,以致如今的自我已非初始模样。这般寻常语句,蕴含奇崛深意,双重比喻恰似利刃,剖开诗人内心,将那深沉且沉痛的人生感悟袒露无遗。中间四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满是豁达与温情。既然人生跌宕,自我已变,又何须执着于血缘羁绊?既生于天地间,人人皆可为兄弟。遇乐事,理当开怀畅饮,有美酒,就该邀邻里共享。彼时政治昏聩,陶渊明饱经沧桑,阅历的沉淀让他深谙人生悲剧底色,年龄渐长,生活中的欢悦愈发难觅。可他并未舍弃对美好的追求,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远离官场泥沼,投身自然怀抱,于村居日常挖掘精神慰藉,与村民情谊深厚,这般欢乐质朴纯粹、澄澈淡然,如清泉润心。末尾四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如今常被引为劝勉青年奋进之辞,激励珍惜时光、勤勉向学。但回归原诗情境,陶渊明本意另有所指,意在倡导人们珍视当下,及时行乐。生命如白驹过隙,短促难留;人生似雾中迷舟,难以把控;社会若沉沉暗夜,黯淡无光;欢乐似稀缺珍宝,得之不易。既如此,生活中偶现的点滴欢愉,务必紧紧攥住,切莫轻易放走,要全心沉浸、纵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思维,置于特定历史光影中方能洞察真意,它是人性觉醒的信号灯,意味着旧传统、旧信仰遭受冲击、摇摇欲坠之际,人开始重新审视自我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与未知的命运,尝试去探索、去把握、去追寻。陶渊明正是如此,在自然天地发现至美纯净,于村居生活构建质朴人际,借田园劳作找寻自我价值,为黯淡人生点亮希望之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起笔慨叹命运难握,让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振,诗人执着于生活寻友爱、欢乐,给人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令人振奋。全诗用语朴实,取譬平常,内蕴丰厚,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清黄文焕《陶诗析义》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清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上一篇:魏晋·邯郸淳《一毛不拔》
下一篇:魏晋·左思《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