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欲居南村":从前便想居南村,
# 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
"非为卜其宅":非为选择好住宅。
# 非为卜其宅: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
"闻多素心人":闻道此间人纯朴,
# 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庞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
"乐与数晨夕":乐与相伴共朝夕。
# 乐与数晨夕: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数:屡。晨夕:朝夕相见。
"怀此颇有年":我怀此念已很久,
# 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
"今日从兹役":今日迁居南村里。
# 今日从兹役: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从兹役:进行这次劳动,指移居。
"敝庐何必广":陋室何必要宽大,
# 何必广:何须求宽大。,敝庐:破旧的房屋。
"取足蔽床席":遮蔽床席愿足矣。
# 取足蔽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
"邻曲时时来":邻居常常相往来,
# 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素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
"抗言谈在昔":直言不讳谈往昔。
# 抗言谈在昔: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抗,同“亢”,高的意思。在昔:过去,这里指往古之事。
"奇文共欣赏":美妙文章同欣赏,
# 奇文:指好的文章。
"疑义相与析":疑难问题共分析。
# 疑义相与析: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疑义:指疑难问题。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
"春秋多佳日":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赋新诗":登高赏景咏新诗。
# 登高赋新诗:这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登高:登山,指游赏。赋新诗:即作新诗。
"过门更相呼":经过门前相呼唤,
"有酒斟酌之":有酒大家共饮之。
# 有酒斟酌之: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
"农务各自归":农忙时节各归去,
# 农务:农活儿。
"闲暇辄相思":每有闲暇即相思。
# 闲暇辄相思: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辄:就。相思:互相怀念。
"相思则披衣":相思披衣去串门,
#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言笑无厌时":欢言笑语无厌时。
# 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此情此趣岂不美,
# 将不胜:岂不美。将:岂。,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
"无为忽去兹":切勿将它轻抛弃。
# 无为忽去兹: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衣食当须纪":衣食须得自料理,
# 纪:经营,料理。
"力耕不吾欺":躬耕不会白费力。
# 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不吾欺:即“不欺吾”。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田园诗。描绘了陶渊明迁居南村后与邻人谈古论今、登高赋诗、饮酒谈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邻里情谊和闲适田园生活的喜爱与享受。
2. 写作手法
顶真:“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中,“披衣”承接上句“相思则披衣”的动作,“此理”紧承上文邻里相处的自然之趣与生活哲理。通过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使诗句语气连贯,环环相扣,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更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与邻里情谊的眷恋和珍视。白描:“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与邻里相聚交流往事、共赏奇文、剖析疑义的场景,不加过多修饰,生动展现出融洽的相处画面。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中,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诗人以“昔”字起笔,表明移居并非为了通过占卜选择吉利宅地,而是听闻南村多“素心人”,渴望与之朝夕相处,这体现了他对当时“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虚伪社会风气的厌弃,以及择善而邻的高洁志趣。正如古谚“非宅是卜,惟邻是卜”所说,诗人更看重邻里的品性而非宅地吉凶。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写诗人多年来一直怀有移居南村的愿望,如今终于实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房屋不必宽敞,只要能遮蔽床席即可,不求华堂广厦,唯愿与邻里共度美好时光,这种旷达不群的胸襟,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所展现的高远精神境界相通。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绘诗人与邻里中读书人的交往之乐。他们时常相聚,热烈谈论往事,一同欣赏奇文,相互剖析疑难文义,这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交流的乐趣,展现了诗人虽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和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依然热爱人生,在田园生活和真挚情谊中找到生命归宿与心灵慰安的态度。第二首诗写移居南村后,诗人与邻居们同劳作、共游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同时表达了对躬耕自给生活的适意与满足。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以“春秋”二字发端,既承接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雅趣,又概括全篇,表明诗中所叙是四季常有的生活乐趣。对于经历柴桑火灾后新迁南村的陶渊明来说,在春秋农务闲暇之日,与同村“素心人”登高赋诗,不仅是文人雅兴,更别有一番趣味,其中的快乐并非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描绘了邻里间不拘虚礼的交往场景,过门即呼,随意饮酒,大呼小叫、毫无顾忌的态度,反而更显情意真率,这种邻里相处的境界,与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所描述的质朴情谊相呼应,含蓄而意味深长。“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四句将日常生活琐事巧妙融合。农忙时各自归家劳作,闲暇时相互思念,思念时便披衣相见,谈笑不止。“相思则披衣”运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式,强调情感的深厚,使笔意更加流畅自如,展现了邻里情谊的真挚。最后四句“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情感抒发达到高潮,此时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慨便顺理成章。这两句紧扣移居主题,表达了诗人想要长久居住于此的愿望,也是对前文邻里交往之乐的总结。不说“此乐”而称“此理”,是因为乐趣中蕴含着哲理,诗人从随性惬意的生活乐趣中领悟到顺应自然的生活哲理最为可贵。表面上看,这种悠然自得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相似。“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人认为,人生唯有以生产劳动、自食其力为根本,方能欣赏宁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粹的人间情谊,并从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谛。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诗展现作者归耕田园、安居农村后,与质朴邻人建立的深厚情谊。诗中体现作者力耕自给的生存理念,以及沉浸古卷、研讨奇文的雅趣,塑造出中国中古时期独特的知识分子形象。诗歌如实反映作者情感生活,其性情纯粹,待人处事皆倾注深情。诗中情感真挚自然,展现人类情感的美好特质。在语言运用上,诗歌摒弃华丽辞藻与冷僻典故,以直白笔触自然书写,却蕴含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 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
清蒋薰《陶渊明诗集》
# (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上一篇:魏晋·曹植《箜篌引》
下一篇:魏晋·陆机《文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