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酒高殿上":好酒佳酿摆放在高殿之上,
# 高殿:曹植自己所居的侯王的宫殿。
"亲交从我游":亲近的友人跟随我一同游玩。
# 亲交:亲近的朋友。
"中厨办丰膳":内厨做好了丰盛的菜肴,
# 丰膳:丰盛的饭菜。膳,一作“馔”。,中厨:厨中,厨房内。
"烹羊宰肥牛":烹制鲜美可口的牛羊肉。
"秦筝何慷慨":秦风的古筝声是多么慷慨激昂,
# 慷慨:指秦筝声调的激昂。,秦筝:筝原是五弦乐器,后来秦人蒙恬将之改变成十二弦,故称秦筝。
"齐瑟和且柔":齐地的琴瑟声是那么柔和婉转。
# 柔:指瑟声的轻柔。,和:指瑟声的和谐。,齐瑟:瑟是古代弦乐器,种类繁多,其弦多者有五十根,少者十几根。《战国策·齐策》载,苏秦曾云:“临淄其民无不鼓瑟也。”因为这种弦乐器为临淄人普遍使用,所以称为齐瑟。
"阳阿奏奇舞":还有出自阳阿的奇妙舞蹈,
# 奇:一作“妙”。,阳阿:地名,在今山西凤台北。《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早年“属阳阿主家,学歌舞”。此处借指妙舞者。
"京洛出名讴":来自京洛的著名歌曲。
# 名讴:名曲。讴,歌曲。,京洛:京都洛阳。
"乐饮过三爵":在歌舞中饮酒过了三杯,
# 爵: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过:超过。,乐饮:快乐地饮酒。
"缓带倾庶羞":我们解开衣袋尽情享用了美味佳肴。
# 倾庶羞:把各种美味吃个精光。倾,用尽。庶,众多。羞,同“馐”,美味的食品。,缓带:缓解放松衣带,喻比较随便而不受拘束的样子。
"主称千金寿":主人和宾客相互行礼,
# 寿:以金帛赠人表示敬意叫寿。《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平原君乃置酒,酒酣以千金为连寿。”,称:举。
"宾奉万年酬":相互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 酬:酬谢,答谢。,奉:献。
"久要不可忘":要谨记旧时结交的朋友不能遗忘,
# 久要:旧约,旧日的誓约。语出《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要,通“邀”。
"薄终义所尤":厚始薄终也不与道义相符。
# 尤:责备。
"谦谦君子德":那谦谦君子,
# 谦谦:谦恭、谦逊的样子。
"磬折欲何求":躬身有何欲求。
# 欲何求:又作“何所求”。,磬折:弯腰鞠躬的样子,表示恭敬。磬: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石制成,中腰弯曲,挂起来敲打。
"惊风飘白日":白天里疾风吹过,
# 飘:疾速飘逝。李善注此句“夫日丽于天,风生乎地,而言飘者,夫浮景骏奔,倏忽西迈,余光杳杳,似若飘然。”,惊风:疾风。
"光景驰西流":日光渐渐向西流走。
# 光景:指白日,即太阳。这里特指时光。
"盛时不再来":青春年华不会再来一次,
# 再来:一作“可再”。,盛时:盛壮之时。
"百年忽我遒":死亡之期已忽然向我迫近。
# 遒:迫近。,忽:疾速。,百年:指人的一生。
"生存华屋处":就像花叶虽然生长在华美的庭院之中,
# 华屋:华丽的房屋。
"零落归山丘":飘零之后也要重归于荒芜的山丘。
# 零落:指人事凋零衰落。这里指死亡。古诗《董逃行》:“年命冉冉我遒,零落下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然而从古到今,谁能没有一死,
# 先民:过去的人。
"知命复何忧":既然知道了命运本该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忧愁。
# 知命:想通了生死的道理。《易经·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命,这里指生死的自然规律。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游宴诗。诗歌通过描绘歌舞酒宴上乐极悲来的情感变化,展现出建安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表达了人生短促的苦闷与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求,彰显出“雅好慷慨”的时代风格。
2. 写作手法
设问:“谦谦君子德,磐折欲何求”与“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运用设问手法。前句以“欲何求”发问,引发对君子德行与所求的思考,展现宾主间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后句以“复何忧”设问,先提出“先民皆死”的客观事实,再自问自答,表达出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通过设问层层深入,揭示诗歌对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索。卒章显志:“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为卒章显志之笔。前文描绘游宴盛景后转入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悲叹,结尾这两句点明面对生死应坦然的态度,展现诗人乐观精神与人生思考,升华主旨,使全诗从单纯感慨走向豁达超脱。
3. 分段赏析
开篇十六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场盛大的游宴场景。首句“置酒高殿上”,清晰地点明了诗中的主人正是诗人自己,而且从这一描述可以看出他有着王侯的身份。次句“亲交从我游”,则巧妙地暗示出他在人群中具有领袖群伦的不凡气派。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一种宏大的气象,若非像曹植这般身份的人,是绝难道出这样的话语的。在高殿之上,美酒早已盈满酒樽,而厨房中更是精心操办了丰盛的膳食,烹煮肥羊、宰杀肥牛,这样的宴席已然极具诱惑力。更令人称叹的是席前的音乐歌舞。秦地的古筝弹奏出慷慨激昂的旋律,齐国的瑟则发出平和温柔的音调,聆听这些乐曲,人们或神情激昂,仿佛被带入了一个豪情万丈的世界;或怡然微笑,沉浸在那轻柔婉转的音韵之中。那些舞女个个身姿轻盈,宛如赵飞燕转世一般,她们的舞姿美妙绝伦,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韵味,让人惊叹不已。而且她们樱口轻启,唱出的清歌皆是往日洛城帝里殿堂中的名曲,这悠扬的歌声让人不禁遥想起往昔的繁华盛景,感慨万千。这里的“阳阿”,既代指那些美丽动人的舞女,又与“京洛”形成了巧妙的对仗。虽是寻常的地名,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尽显匠心独运。这般美酒佳肴、轻歌曼舞的场景,让席上的至亲好友们个个欣然色动,食欲大增。他们高高兴兴地饮过三巡酒,完成了酒宴的常规礼仪之后,便纷纷宽松了腰带,不再计较是否有失体面,尽情地敞开肚子吃喝起来。在歌舞的陪伴和催促下,在酒酣耳热的氛围中,这场盛宴达到了高潮——“倾庶羞”,即席面上的美味佳肴被一扫而空。从客人们如此大的胃口,我们可以想见他们吃得是多么惬意,而主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也是无比欢悦。然而,这场盛宴并未就此结束,还有更让宾客们惊喜万分的余兴节目。主人捧出黄金千两,诚恳地表示这是为众位祝寿的一点心意。宾客们觉得却之不恭,于是拜受了这份礼物,并献上了他们衷心的答辞:愿君侯万寿无疆。终于到了分别的时候,众宾客临行前再三向主人表达心意,表示决不会忘记往日的友谊誓约。他们认为那种对朋友始厚终薄的行为,是会受到道义谴责的,自己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客人展现出了知恩图报的君子风范,而主人则秉持着施恩不图报的高尚品德,连连谦让,认为区区薄礼不足挂齿。主人表示自己只愿保持君子的谦谦之德,除此之外别无所求。这场宴会以宾主之间推心置腹的对话圆满结束,由此可见,主人是贤明之主,宾客是高尚之宾,他们都以真诚之心待人,绝非那种只知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正因为如此,这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盛宴,是一场让人精神极度放松、心灵极度愉悦的欢宴。到这里,这首诗似乎已经是一首既有豪阔场面又有深厚情意的完整游宴诗了。但如果仅仅如此,那就不符合建安文学的特点了。“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这两句,如奇峰突起般打破了原有的欢快氛围。在欢会进行之时,谁都未曾想到时光正在悄然流逝。直到席罢人散,诗人悄然独处时,才猛然惊觉绚丽的朝阳已然变成了惨淡的白日,煦煦的温风也变成了逼人的寒气。这里的“惊风”,并非说风本身令人惊恐,而是人在这样的情境下自惊于风的变化。这一惊,不仅惊醒了诗人,也让全诗的氛围为之一变,更惊动了每一位读者。“惊”之后,紧接着用“飘”“驰”“流”这些富有动感和奔涌之势的字词,让我们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日色的微薄、日影的西斜,岁月如同飞驰的车轮、飞逝的流水一般匆匆而过。此时,莫说还沉浸在歌舞的欢乐之中,迟暮之年已然在不知不觉间悄然逼近。这一切,着实令人惊心动魄。写到这里,悲凉的气息瞬间掩盖了原本弥漫的氤氲酒气,瑟瑟的风声吹散了欢快的歌声乐声,生命短暂的忧愁和哀伤压倒了那些万寿无疆的美好祝愿,全诗的格调顿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仿佛换了一副面目。这一转折,看似极为突兀、生硬且不合理,但对于那些正在寻求人生价值、探究生命意义的建安人来说,在尽情享受欢乐的时刻,猛然间深刻地感受到美好时光的短暂、空前盛况难以重现,即便拥有百年的寿命,也很快就会走到尽头。刚才还在高殿华屋中尽情享受奢华,转瞬之间就可能像草木一样凋零,在荒山野墓里化为尘埃。这种感慨,又是极其正常、自然且合乎情理的感情,充分展现了建安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因此,“盛时”以下的四句,情感愈发悲凉,那股悲凉之气简直要让人窒息。然而,建安风骨除了“悲凉”之外,还有“慷慨”的一面。“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这两句诗正是这种慷慨意气的生动体现。先民们都难免一死,自己的命运也不例外,忧愁也好,不忧愁也罢,死亡这个归宿是注定的。既然如此,那就应该乐观面对,让生命变得充实起来。这两句诗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虽然篇幅简短,但却自成一段落。通过这两句诗,读者才能明白,中间六句的悲凉并不是诗人的消沉,而是他以一种开朗的方式将内心的痛苦倾诉出来,以便能够更好地埋葬痛苦。读者更能领悟到,前十六句所描绘的欢宴场景,并非是为了反衬中间六句的悲凉,而恰恰是“复何忧”的具体体现。正是因为诗人无忧无戚,所以才能纵情作乐,并用笔墨尽情地描绘这场盛宴。有了这两句诗,全诗便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意义相反的两部分生硬地黏合在一起。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乐观的精神以及坦荡的胸襟,都在这两句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 子建盖有忧生之戚,常恐不保,而又不敢明言,故迷其词,所谓寄托非常,岂浅士寻章摘句所能索解耶?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魏晋·左思《三都赋》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移居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