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uán
tián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chàng
hèn
huán
zhēn
shān
jiàn
qīng
qiě
qiǎn
zhuó
xīn
shú
jiǔ
zhī
zhāo
jìn
shì
zhōng
àn
jīng
xīn
dài
míng
zhú
huān
lái
duǎn
zhì
tiān

译文

我满怀失望的拄杖回家,崎岖的山路上草木丛生。山涧小溪清澈见底,可以用来洗去尘世的污垢。滤好家中新酿的美酒,杀一只鸡来款待邻里。日落西山室内昏暗不明,点燃荆柴来把明烛替代。欢乐时总是怨恨夜间太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逐句剖析

"怅恨独策还":我满怀失望的拄杖回家,

# 还:指耕作完毕回家。,策:指策杖、扶杖。,怅恨:失意的样子。

"崎岖历榛曲":崎岖的山路上草木丛生。

# 崎岖历榛曲:崎岖:形容山路不平。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山涧清且浅":山涧小溪清澈见底,

"遇以濯吾足":可以用来洗去尘世的污垢。

# 濯吾足:濯足:指去尘世的污垢。濯:洗。,遇:一作“可”。

"漉我新熟酒":滤好家中新酿的美酒,

# 新熟酒:新酿的酒。,漉: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

"只鸡招近局":杀一只鸡来款待邻里。

# 只鸡招近局:近局:近邻、邻居。这两句是说漉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昏暗不明,

# 日入室中暗:日入:太阳落山。暗:昏暗。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荆薪代明烛":点燃荆柴来把明烛替代。

# 明烛:明亮的烛。,荆薪:荆柴。

"欢来苦夕短":欢乐时总是怨恨夜间太短,

# 苦:恨,遗憾。

"已复至天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 已复至天旭:天旭:天明。这句和上句是说欢娱之间天又亮了,深感夜晚时间之短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园田居(其五)》是陶渊明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围绕诗人结束一天耕作后的归途及归家生活展开描摹,生动展现“归园田居”的别样生活图景。诗歌层次分明,前四句聚焦归途所见所感,勾勒出一幅质朴的田园归程画卷;后六句则细致描绘归家后的日常活动。诗人别出心裁地选取劳作之余的生活片段,将悠然自得的心境融入田园生活场景之中,营造出恬淡静谧的意境,字里行间满溢诗意,尽显田园生活的闲适与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时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踏入仕途,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便毅然辞官。自此,他彻底告别了此前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涯,决心归隐田园,直至生命终结。归乡之后,陶渊明创作了《归园田居》组诗,《归园田居(其五)》便是其中一篇,承载着他对田园生活的深情与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此诗细腻描绘了诗人耕作之后归家途中的种种情景,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其内涵深邃,情感质朴而真挚,令人读来如沐春风,心生向往。

2. 写作手法

反衬:“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表面写诗人劳作后孤身返家的怅惘悲苦,独自行走于荆棘遍布的崎岖小路,尽显孤寂疲惫。实则运用反衬手法,以眼前的“怅恨”之态,反衬后文的欣然自适,先抑后扬,更鲜明地凸显出内心的愉悦之情。

3. 分段赏析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陶渊明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手持竹杖,独自踏上归途,心中涌起一股“怅恨”之情。道路崎岖不平,杂草丛生,荒芜曲折,仿佛也在诉说着人生的艰辛与不易。从表面上看,诗人因劳作疲惫、孤寂无伴而生恨,但实则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若将《归园田居》组诗做一整体阅读,便会发现这里的开端“怅恨”,是紧接上诗凭吊丘垄荒墟、人生终当归于空无的感叹而来。而“崎岖历榛曲”一句,不仅渲染出归途的艰难,更透露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道路荒凉的时代背景,使得整首诗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走着走着,诗人来到一处山涧,只见泉水清澈见底,浅浅的流淌在脚下。他停下脚步,脱下沾满尘埃的鞋子,将双脚浸入清凉的泉水中。顿时,一股舒爽之感涌遍全身,仿佛整天的劳作疲劳都随之一洗而光。这两句诗一扫前文的“怅恨”之意,显得那么轻松自如,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同时,“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原歌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这一举动,既是对古歌的巧妙化用,更是对诗人归隐之志的坚定表达,完美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接下来的六句诗,则全力叙述了诗人归家之后的一些活动。“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诗人回到家后,开始过滤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准备饮用。同时,他还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这两句诗,不仅描画出了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归居田园之后的淳朴农家生活,更体现了他与邻里之间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他依躬耕垄亩维生,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酿之熟酒、自饲之家鸡,邀上邻友共酌共饮,便已足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落山,室内变得昏暗起来。诗人却毫不在意,索性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在乎物质的匮乏,只在乎心灵的满足和自在。“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欢快之情涌满心头,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于是,他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直到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才肯罢休。这两句诗,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诗人以酒为伴,以邻为友,以自然为家,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状态。

4. 作品点评

此篇于组诗之内,取材别具一格,既未着墨于田园风光之描绘,亦未详述劳动场景之状况,而是聚焦于傍晚至天明这一时段的活动,恰似今日所谓“八小时之外”的业余生活,以此为载体,抒发其于田园居所中怡然自得的生活情境。其视角独树一帜,另辟蹊径,与前四首连贯品读,可见组诗实则全面且深刻地再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图景及其心路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欢来映洗怅恨,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

# 不特章法完整,直是一幅画图,一篇记序。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傅玄《车遥遥篇》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咏荆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