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丹善养士":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
# 士:门客。战国时期,士有多类,有文士、策士、侠士等。,燕丹:燕国太子,名丹。姓与国同,是战国时燕王喜之子。
"志在报强嬴":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 强嬴:嬴指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始称皇帝的秦始皇。《史记》载:燕太子丹曾质于赵,嬴政生于赵,交往甚欢。后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嬴政待之不善,丹怨而逃归。后,秦蚕食诸侯国,将至燕,燕君臣俱恐。故有“志在报强嬴”之句。,报:报复,报仇。
"招集百夫良":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
# 百夫良:意即许许多多武士中的杰出者。百,成数,泛指。
"岁暮得荆卿":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 荆卿:即荆轲。荆轲祖上是齐人,本姓庆,至卫而改姓荆。卿,犹“子”,是燕人对他的尊称。
"君子死知己":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
#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君:一作之。
"提剑出燕京":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 燕京:燕国的都城,在今北京地区。
"素骥鸣广陌":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
# 广陌:宽阔的干道。,素骥:白色骏马。《战国策·燕策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色是丧服色,白衣冠以示同秦王决一死,以壮荆轲之行。此处用“素骥”,就表达这层意思。
"慷慨送我行":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 慷慨:情绪激昂。
"雄发指危冠":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
# 雄发指危冠:怒发直指,冲起高高的帽子。雄发,怒发。冠,帽子。《战国策·燕策三》:“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猛气冲长缨":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 缨:绳。此处指系帽子的丝带。,冲:一作充。,猛气:勇猛之气。
"饮饯易水上":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
# 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饮饯:饮酒送别。
"四座列群英":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
# 筑:古击弦乐器,形似筝。,渐离:高渐离,燕国人,与荆轲友善,擅长击筑。《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位,旁若无人者。”这里是指送别的击筑。
"宋意唱高声":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 宋意:当为燕太子丹所养之士。《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植穿冠。”
"萧萧哀风逝":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
# 萧萧哀风逝:《战国策·燕策三》载荆柯临行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陶诗此二句即从《易水歌》第一句变化而来。萧萧:风声。
"淡淡寒波生":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 淡淡:一作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商音更流涕":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
# 商音:古代乐调分为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商音调凄凉。音:一作声。
"羽奏壮士惊":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 羽奏:演羽奏调。羽调悲壮激越。《战国策·燕策三》:“至易水上,既祖(饯送),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一去知不归":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
# 一去知:一作公知去;又做心知去。
"且有后世名":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 名:指不畏强暴、勇于赴死的名声。,且:将。
"登车何时顾":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
# 登车何时顾:反诘句,是“一上车就不回头”的意思。《战国策·燕策三》:“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谓决心己定,义无反顾。
"飞盖入秦庭":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 飞盖:车子如飞般疾驰。盖:车盖,代指车。
"凌厉越万里":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
# 凌厉:意气昂扬,奋起直前的样子。
"逶迤过千城":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 逶迤:路途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图穷事自至":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
# 事自至:行刺之事自然发生。,图穷:地图展开至尽头。《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豪主正怔营":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 怔营:惊恐、惊慌失措的样子。《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以匕首刺秦王,王惊而拔剑,“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豪主:豪强的君主,指秦王。
"惜哉剑术疏":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
# 剑术疏:剑术不精。《史记·刺客列传》载:秦王以佩剑断荆轲左股,荆轲坐地“引匕首以擿(zhì)秦王,不中,中铜柱”。结果荆轲被杀,行刺失败。《史记·刺客列传》:“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奇功遂不成":奇功伟绩终究未能完成。
# 遂:竟。,奇功:指刺秦王之功。
"其人虽已没":荆轲虽然早已死去,
# 其人虽已没:其人:指荆轲。没:死。一作斯人久已没。
"千载有余情":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 千载有余情:余情:不尽的豪情。一作千载有深情。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荆轲》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此诗以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为核心题材,聚焦战国末期荆轲受燕太子丹所托、刺杀秦王嬴政的悲壮故事。全诗通过重构易水送别、刺秦失败等场景,既遵循史实框架,又融入主观评述,形成史论结合的独特表达。
2. 写作手法
夸张:“怒发冲冠,豪气裂帛”两句,诗人以夸张笔法勾勒出顶天立地的英武形象,乱发如戟刺破高冠,雄浑气魄竟将系缨丝帛生生冲裂,在极度夸饰中迸发出震颤人心的精神力量。想象:“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通过连续的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动态利剑寒光掠过铠甲,急促脚步震动台阶,以紧凑的叙事节奏推动情节直抵高潮。
3. 分段赏析
全诗开篇四句即以史家笔法勾勒荆轲入燕的背景:燕太子丹“善养士”的深谋远虑与“报强嬴”的复仇意志,通过“百夫良”的荆轲被推向前台,将个人命运与燕秦矛盾紧密捆绑。此处“提剑出燕京”的决绝姿态,既点明荆轲作为矛盾焦点的特殊地位,又以“百夫良”的夸张称谓暗示其承载的集体期望,为后续叙事埋下悲剧伏笔。诗中略去荆轲与太子丹的冲突细节,转而以“君子死知己”的决绝宣言直入高潮。“素骥鸣广陌”的苍凉马嘶与“慷慨送我行”的激昂送别形成视听交响,寒风、哀波的冷寂环境反衬出易水饯别的炽热悲壮。高渐离击筑的悲音与宋意高歌的壮怀,在“萧萧”“淡淡”的声色叠加中,将送行者与行者的热血沸腾推向顶点。“雄发指危冠”的细节特写,以头发竖立、冠缨震颤的夸张描写,强化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而“一去知不归”的清醒自知,更让慷慨悲歌透出理性光芒。荆轲“飞车入秦”的迅疾与“图穷事自至”的骤变,前六句极写易水送别的壮烈铺陈,后两句骤转刺秦现场的刀光剑影。“凌厉越万里”的动态速写,将万里征程凝为瞬息跨越,暗含对暴力美学的解构;而“豪主正怔营”的留白笔法,以秦王惊惶反衬荆轲的威慑力,对刺杀细节的省略恰显诗人对暴力循环的否定态度。结尾四句跳脱叙事框架,以“奇功不建”的浩叹完成对荆轲精神的升华。“惜哉剑术疏”的理性反思,与“千载有余情”的感性讴歌形成张力,在成败论英雄的世俗逻辑外,赋予失败者永恒的精神价值。诗人以“其人虽已没”收束全篇,却借“有余情”的评述将荆轲形象升华为文化符号——既是对个体壮烈的祭奠,亦是对暴力统治的隐性控诉。
4. 作品点评
全诗笔墨淋漓,情感慷慨悲壮,于以平淡见长的陶诗之中独树一帜。诗人一生“猛志”不减,心怀疾恶除暴、舍身济世的崇高追求,诗中的荆轲正是这种精神与理想的生动写照。简而言之,即是借古喻今,通过历史故事抒发自己的爱憎情感。如此理解,便能更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
#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七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