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罕人事":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
#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罕:少。,野外:郊野。
"穷巷寡轮鞅":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
# 轮鞅:指车马。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穷巷:偏僻的里巷。
"白日掩荆扉":白天柴门紧闭,
# 荆扉:柴门。,白日:白天。
"虚室绝尘想":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 尘想:世俗的观念。
"时复墟曲中":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
# 墟曲中:一作墟曲人。墟曲:村落的小路上。曲:隐僻的地方。,时复:有时又。
"披草共来往":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 披:拨开。
"相见无杂言":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
#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但道桑麻长":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 但道:只说。
"桑麻日已长":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
"我土日已广":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经常担心霜雪突降,
# 霰:小雪粒。
"零落同草莽":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 莽:草。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乡村野外少有人事纷扰、穷巷寂静少车马喧嚣的景象,通过日常与邻里披草往来、交流桑麻,以及对桑麻生长和耕地拓展的关注,还有对霜霰将至的担忧,营造了宁静质朴的田园生活氛围,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闲适心境以及对农事的关切。
2. 写作手法
对比:“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与“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形成对比,将官场少有人来的冷清与田园和农夫频繁往来的热闹相对照。“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则把官场的“杂言”与田园中单纯的桑麻话题进行对比,突出了田园生活的淳朴与官场生活的复杂虚伪,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3. 分段赏析
开篇的四句,构成了诗歌的首层,从正面着墨,全力渲染“静”意。诗中,诗人借“野外”“穷巷”“荆扉”“虚室”等意象,再三凸显乡居生活的清苦,以此暗示自己坚守清贫、志存高洁的内心。自从归隐郊野,诗人便极少涉足尘世纷扰,心中的尘俗之念也随之消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长期困于官场樊笼,回归田园后,告别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奔波仕宦生活,世俗的交际应酬近乎绝迹,车马贵客、官场访客也难得一见,重获久违的宁静。字里行间,满是摆脱官场机心、远离尘俗应酬,“复得返自然”后的畅快与自得。“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大白天里,诗人惬意地掩上柴门,将自己置身于虚空静谧的居室,往昔那些烦扰心头的尘俗杂念,也被彻底抛却。那扇半掩的柴门,那间清幽的屋子,仿佛将尘世的喧嚣与俗念隔绝在外。接下来的四句,是诗歌的中层,着重刻画田园生活的动态画面,展现出与之交往皆为农夫,谈论的皆是桑麻之事的场景。这与首层的静态描写相互映衬,营造出淳朴动人的氛围。“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披草”一词看似浅俗,却极为生动,既勾勒出田园环境的质朴,又与前文的“轮鞅”形成鲜明对照。诗人倾心于与农夫在荒草间往来,而对与官吏乘车马的交游避之不及,其自身形象跃然纸上。从“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两句可知,诗人并非总是独守“虚室”,也常与乡邻交流桑麻。在他眼中,与淳朴农人披草而行的往来,绝非官场的虚与委蛇,不是他所憎恶的“人事”;一同探讨桑麻生长状况,也迥异于计较官场沉浮,并非他厌烦的“杂言”。因而,无论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都凸显出诗人与乡邻间友好淳厚的关系。相较于充斥着权诈虚伪的官场,此处人与人的关系纯净而美好。最后的四句,作为诗歌的末层,揭示了作者此时内心对于作物与耕地的复杂情绪,有乐亦有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茁壮成长,开垦的土地不断增多,这让诗人满心欢喜。在此处,诗人已全然放下“士人”的身份,逐渐向劳动人民靠拢。“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这两句紧承上句,农民担忧辛勤劳作毁于霜霰,内心充满恐惧。但这份一喜一惧,并非世俗杂念,恰恰相反,正是经历乡居劳作的磨砺,诗人的心灵愈发澄澈,情感也愈发质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内容上衔接紧密,层层递进,生动展现出动静结合的田园生活全貌,将诗人归隐后有乐有忧的复杂心境完整呈现,使归隐后的诗人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诗中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以悠然闲适的语调,细致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点滴,精准描绘出乡村的清幽宁静以及诗人内心的恬淡平和。在这一片静谧的氛围里,弥漫着古朴醇厚的情韵。诗人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宁静和谐的理想天地,他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致刻画,不仅抒发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更表达了远离尘世喧嚣、回归本真的惬意与满足,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宁静与安然。
# 平淡之于诗自为一体。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
# 布置悠悠而有转折,妙甚。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上一篇:魏晋·曹植《七哀》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