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uán
tián
·
·
èr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wài
hǎn
rén
shì
qióng
xiàng
guǎ
lún
yāng
bái
yǎn
jīng
fēi
shì
jué
chén
xiǎng
shí
zhōng
cǎo
gòng
lái
wǎng
xiāng
jiàn
yán
dàn
dào
sāng
zhǎng
sāng
zhǎng
guǎng
广
cháng
kǒng
shuāng
xiàn
zhì
líng
luò
tóng
cǎo
mǎng

译文

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逐句剖析

"野外罕人事":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

#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罕:少。,野外:郊野。

"穷巷寡轮鞅":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

# 轮鞅:指车马。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穷巷:偏僻的里巷。

"白日掩荆扉":白天柴门紧闭,

# 荆扉:柴门。,白日:白天。

"虚室绝尘想":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 尘想:世俗的观念。

"时复墟曲中":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

# 墟曲中:一作墟曲人。墟曲:村落的小路上。曲:隐僻的地方。,时复:有时又。

"披草共来往":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 披:拨开。

"相见无杂言":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

#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但道桑麻长":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 但道:只说。

"桑麻日已长":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

"我土日已广":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经常担心霜雪突降,

# 霰:小雪粒。

"零落同草莽":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 莽: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园田居(其二)》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中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围绕乡居生活展开,开篇四句从正面营造“静”的氛围,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展现出作者心境的恬淡。中间四句着眼田园生活动态,与农夫交往、畅谈桑麻,充满质朴气息。末四句则写出作者对作物和耕地的亦乐亦忧。全诗运用朴实无华、不加雕饰的语言,集中呈现归田后的日常生活与自适心境,诗意脉络清晰,结构层次分明,生动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尽显作者远离尘嚣后的悠然自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踏入仕途,为官长达十三年,却始终对官场深感厌恶,一心向往田园生活。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最后一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然而,仅仅八十余天,他便毅然辞官还乡,自此彻底告别官场,再未出仕。依据《宋书・陶潜传》以及萧统《陶渊明传》的记载,陶渊明之所以选择归隐,根源在于他对当时腐朽现实的强烈不满。彼时,郡里有督邮前往彭泽巡查,按照惯例,官员需整束衣带恭敬迎接以表敬意。陶渊明却愤懑不已,直言:“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热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污浊不堪,谄媚上级、欺压下属,种种行径毫无廉耻可言。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一个刚正不阿的士人根本无法站稳脚跟,更遑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历经十三年仕途的波折起伏,陶渊明终于彻底看透了这一切。他高尚的品格与黑暗的政治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注定了他最终会选择归隐田园。从此,他结束了时而隐居、时而为官、身不由己的日子,在田园中度过余生,并在归来后创作了《归园田居》这组经典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乡村野外少有人事纷扰、穷巷寂静少车马喧嚣的景象,通过日常与邻里披草往来、交流桑麻,以及对桑麻生长和耕地拓展的关注,还有对霜霰将至的担忧,营造了宁静质朴的田园生活氛围,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闲适心境以及对农事的关切。

2. 写作手法

对比:“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与“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形成对比,将官场少有人来的冷清与田园和农夫频繁往来的热闹相对照。“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则把官场的“杂言”与田园中单纯的桑麻话题进行对比,突出了田园生活的淳朴与官场生活的复杂虚伪,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3. 分段赏析

开篇的四句,构成了诗歌的首层,从正面着墨,全力渲染“静”意。诗中,诗人借“野外”“穷巷”“荆扉”“虚室”等意象,再三凸显乡居生活的清苦,以此暗示自己坚守清贫、志存高洁的内心。自从归隐郊野,诗人便极少涉足尘世纷扰,心中的尘俗之念也随之消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长期困于官场樊笼,回归田园后,告别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奔波仕宦生活,世俗的交际应酬近乎绝迹,车马贵客、官场访客也难得一见,重获久违的宁静。字里行间,满是摆脱官场机心、远离尘俗应酬,“复得返自然”后的畅快与自得。“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大白天里,诗人惬意地掩上柴门,将自己置身于虚空静谧的居室,往昔那些烦扰心头的尘俗杂念,也被彻底抛却。那扇半掩的柴门,那间清幽的屋子,仿佛将尘世的喧嚣与俗念隔绝在外。接下来的四句,是诗歌的中层,着重刻画田园生活的动态画面,展现出与之交往皆为农夫,谈论的皆是桑麻之事的场景。这与首层的静态描写相互映衬,营造出淳朴动人的氛围。“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披草”一词看似浅俗,却极为生动,既勾勒出田园环境的质朴,又与前文的“轮鞅”形成鲜明对照。诗人倾心于与农夫在荒草间往来,而对与官吏乘车马的交游避之不及,其自身形象跃然纸上。从“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两句可知,诗人并非总是独守“虚室”,也常与乡邻交流桑麻。在他眼中,与淳朴农人披草而行的往来,绝非官场的虚与委蛇,不是他所憎恶的“人事”;一同探讨桑麻生长状况,也迥异于计较官场沉浮,并非他厌烦的“杂言”。因而,无论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都凸显出诗人与乡邻间友好淳厚的关系。相较于充斥着权诈虚伪的官场,此处人与人的关系纯净而美好。最后的四句,作为诗歌的末层,揭示了作者此时内心对于作物与耕地的复杂情绪,有乐亦有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茁壮成长,开垦的土地不断增多,这让诗人满心欢喜。在此处,诗人已全然放下“士人”的身份,逐渐向劳动人民靠拢。“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这两句紧承上句,农民担忧辛勤劳作毁于霜霰,内心充满恐惧。但这份一喜一惧,并非世俗杂念,恰恰相反,正是经历乡居劳作的磨砺,诗人的心灵愈发澄澈,情感也愈发质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内容上衔接紧密,层层递进,生动展现出动静结合的田园生活全貌,将诗人归隐后有乐有忧的复杂心境完整呈现,使归隐后的诗人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诗中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以悠然闲适的语调,细致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点滴,精准描绘出乡村的清幽宁静以及诗人内心的恬淡平和。在这一片静谧的氛围里,弥漫着古朴醇厚的情韵。诗人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宁静和谐的理想天地,他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致刻画,不仅抒发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更表达了远离尘世喧嚣、回归本真的惬意与满足,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宁静与安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平淡之于诗自为一体。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

# 布置悠悠而有转折,妙甚。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七哀》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