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i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míng
yuè
zhào
gāo
lóu
liú
guāng
zhèng
pái
huái
shàng
yǒu
chóu
bēi
tàn
yǒu
āi
jiè
wèn
tàn
zhě
shuí
yán
shì
dàng
jūn
xíng
shí
nián
qiè
cháng
jūn
ruò
qīng
chén
qiè
ruò
zhuó
shuǐ
chén
shì
huì
shí
xié
yuàn
wéi
西
nán
fēng
cháng
shì
jūn
huái
怀
jūn
huái
怀
liáng
kāi
jiàn
qiè
dāng

译文

明月照在高高的阁楼上,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请问那不住哀叹的是什么人呢?说是离乡外游,久久不归之人的妻子。夫君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夫君就像那路上飘忽不定的轻尘,为妻就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夫妇本是一体,如今地位不同了,什麼时候才能重会和好?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一阵西南风,投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怀抱若是不向我开放,那么做妻子的又要依靠谁呢?

逐句剖析

"明月照高楼":明月照在高高的阁楼上,

"流光正徘徊":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

# 流光:洒下的月光。

"上有愁思妇":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

"悲叹有余哀":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 余哀:不尽的忧伤。

"借问叹者谁":请问那不住哀叹的是什么人呢?

"言是宕子妻":说是离乡外游,久久不归之人的妻子。

# 言是宕子妻:一作:言是客子妻。宕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君行逾十年":夫君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

# 逾:超过。

"孤妾常独栖":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

# 独栖:孤独一个人居住。

"君若清路尘":夫君就像那路上飘忽不定的轻尘,

# 清:形容路上尘。

"妾若浊水泥":为妻就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 浊: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沉各异势":夫妇本是一体,如今地位不同了,

# 沉:就浊了。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浮:就清了。

"会合何时谐":什麼时候才能重会和好?

"愿为西南风":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一阵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投入夫君的怀抱中。

# 君怀:指宕子的心。,逝:往。

"君怀良不开":夫君的怀抱若是不向我开放,

# 良:很久,早已。

"贱妾当何依":那么做妻子的又要依靠谁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明月上高楼》是汉末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闺怨诗。诗中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营造孤寂氛围,引出“愁思妇”形象,通过问答点明其“宕子妻”身份与十年独居之苦。“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以清尘浊水喻君臣疏离,“浮沉各异势叹政治隔阂。结尾“愿为西南风”的痴想与“君怀良不开的失落,将闺怨升华为对政治理想破灭的悲叹。通过这样的方式,诗人委婉地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后的怨愤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曹操病逝后,曹丕继位,对曹植严加防范。曹植空怀抱负却无处施展,面对兄长的猜忌打压倍感压抑。他深知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转而借怨妇题材寄托身世之悲,通过描写女性的哀愁曲折表达内心的愤懑与无奈,形成独特的抒情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以思妇独守空闺的孤寂处境为依托,通过"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的比喻,既展现夫妻关系的疏离,又暗喻君臣关系的恶化。诗中"浮云蔽白日"的意象直指小人蒙蔽圣听,体现了曹植在政治斗争中的沉痛心境。结尾"荣名以为宝"的自我宽慰,反衬出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问与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坚守。

2. 写作手法

比:“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把夫君比清路尘,自己比浊水泥,形象展现双方差距大、难相融,映射曹植与曹丕、曹睿关系,曹丕继位后疏远他,曹睿时未获任用,借喻抒发隔阂。“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用清尘浮、水泥沉比喻双方处境不同,点明难会合悲哀,赋写思妇哀怨同时双关自身境遇,深沉无奈。“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思妇愿化西南风入君怀表忠诚,曹植借此盼与兄长侄子和好、效力,以风自比,情感真挚。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先写明月照楼、流光徘徊的实景,营造凄清冷寂氛围,引出愁思妇,开启闺怨主题,后世多有借鉴,如李白借月思乡,此处借景衬思妇孤独,奠定全诗基调。赋:“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直接点明主角,白描思妇于月光下伤叹哀愁,因思君不得见且无音讯而悲,直白展现情感。“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以问答引出怨妇身世,简洁明了,融入曹植自身境遇感慨,过渡自然。“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让思妇直诉孤独,“夫君远行超十年,我独栖”,强化哀叹,语言质朴。“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直写思妇被冷待,“夫君胸怀不开,我无依靠”,哀怨尽显,呼应开篇营造幽寂清冷意境,也反映曹植抱负难展,因曹丕、曹睿防备。直抒胸臆:“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直接表达思妇渴望与丈夫相聚的强烈情感;“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倾诉若丈夫无情自己将无所依靠的绝望。

3. 分段赏析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巧妙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哀愁的情境之中。明月高悬,清辉洒落在高楼之上,那如水的月光仿佛有了生命,在楼前缓缓徘徊,恰似思妇内心绵延不绝的愁绪。在这清冷的月夜,思妇独倚高楼,形单影只,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顾影自怜,思念着远在天涯的夫君。在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里,明月一直承载着触发怀乡相思的情感力量,就如同李白在《静夜思》中所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般,月光月夜,总能撩起诗人心中绵绵不尽的情思,勾起那些深藏心底、让人牵肠挂肚的人或事。而曹植首创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经典意象,更是被后世无数诗人反复借鉴,用以抒发闺阁中的幽怨之情。紧接着,“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诗人采用直白质朴的“赋”法,单刀直入地引出了诗作的主角——愁思妇。当那皎洁无瑕的明月将银白的光辉倾洒在高楼之上,澄澈的月光仿若潺潺流动、徘徊不止的溪水,轻轻晃动着。伫立在高楼上极目远眺的思妇,沐浴在这清冷的月光之下,满心悲叹,哀伤无尽。她之所以如此哀愁,是因为心心念念的良人远赴他乡,音信全无,自己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独自煎熬,这纯粹而简洁的描写,正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尽显“赋”的魅力。“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依旧延续“赋”的表达路径,不过此次是以问答的新颖形式来呈现。诗人仿若一位好奇的路人,轻声问道:“请问楼上那位唉声叹气的究竟是谁呀?”随后给出回答:“她是那漂泊在外游子的妻子。”这般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的表述,通俗易懂,仿若日常对话,曹植借此自问自答的巧妙设计,牵引出怨妇幽幽倾诉自己悲苦的身世,而在这背后,实则蕴含着曹植对自身坎坷崎岖境遇的深沉感慨。从明月触动心事,到怨妇吐露心声,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毫无雕琢痕迹,堪称“建安绝唱”。“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进一步承接上文,持续运用“赋”的手法深入刻画思妇的心境。思妇幽幽诉说着自己多年来的孤独与寂寞:“夫君离家远行已然超过十个年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始终孤身一人,清清冷冷地独自栖居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透过思妇的亲口讲述,她的哀怨与愁苦愈发显得真切可感,直击人心。“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诗人笔锋一转,在此处灵活运用“比”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思妇内心深处的哀怨情怀。将夫君形象地比喻为道路上扬起的清尘,洁净而轻飘,高高在上;把自己比作污浊的水与泥,沉重而卑微,深陷泥沼。这一比喻,一方面暗示着两人之间仿若天壤之别的差距,难以相融相合;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曹植个人的身世之叹,曹丕继位后,全然不顾手足亲情,对曹植日渐疏远,多加防范。曹睿称王之时,曹植虽多次上表自荐,渴望一展才华,却始终得不到任用。曹植以浊泥与清尘的背向而行、渐行渐远,深刻映照出自己与兄长、侄子之间形势迥异、隔阂日深的现实处境。“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紧密承接上文,同时兼用“比”和“赋”的双重手法,进一步渲染思妇的哀怨。清尘轻盈,漂浮于空中;水泥厚重,沉沦于地下,二者所处之势截然不同,想要交汇融合,又谈何容易?这里的“浮沉”既是形象的比喻,又以赋的形式点明了思妇与夫君难以谐和的悲哀现实,令人唏嘘不已。“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再次运用“比”的手法,将思妇的一片痴心展露无遗。遭夫君遗弃的思妇,不但没有丝毫怨恨,反而愿意牺牲自我:“倘若可以的话,我甘愿化作一缕轻柔的西南风,就此从人间消逝,只为了能悄然融入夫君的怀抱之中。”这份对夫君的忠诚与坚贞,感人至深。而对于曹植而言,他满心期盼着能与兄长、侄子骨肉相亲、和谐共处,渴望能在他们身旁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所以,他借思妇之口说出但愿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新投入亲人怀抱的心声。诗作收尾处,“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回归到“赋”的表达,直白地呈现出思妇被冷待的悲惨遭遇与落寞情怀。思妇深知夫君的性情,十余年的漫长等待,换来的却是音讯全无。她凄然叹道:“夫君的心扉早已对我紧闭,不再向我敞开,如今的我,又能依靠什么呢?”这哀怨之情,恰似那缕袅袅飘散的轻风,直冲云霄,久久不散。曹丕、曹睿长期以来对曹植的猜忌与防备,使得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宏伟抱负最终化为泡影。开篇那道清冷的月光与结尾这缕飘逝的轻风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幽寂清冷、令人黯然神伤的意境。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紧扣思妇的哀怨展开,笔触细腻,然实则句句暗藏诗人自身的坎坷境遇。诗中情思与寓意水乳交融,不着痕迹,意旨委婉含蓄,不着直白说教之态。同时,音韵调配得当,读来和谐流畅、朗朗上口,情感基调哀伤且凄婉动人。毫无疑义,此诗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建安绝唱”的风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评《七哀诗》道:“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元末明初刘履《选诗补注》

# 《七哀诗》,此种大抵思君之辞,绝无华饰,性情结撰,其品最工。

清沈德潜《古诗源》

# “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本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近代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古诗精选》《三曹诗选》

# 这篇诗写闺怨。古代诗歌往往以爱情关系比拟政治关系,所以作者此诗也可能是用来‘讽君’,希望朝廷看顾他,信用他。

不详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先生和中国现当代优秀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沈祖棻《古诗今选》

# 此诗将写思妇心情之悲惋纤曲,乃先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入笔,似为单纯写思妇所居之外景,实则情景已自相糅而为一,是在取景上已运剪裁之巧思也。

不详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学者傅庚生教授《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 案尘、泥本一物,因处境不同,遂出差异。丕与植俱同生,一显荣,一屈辱,故以此比况。其意若欲曹丕追念骨肉之谊,少予宽待,乃藉思妇之语,用申己意。情辞委婉恳挚,缠绵悱恻,尤饶深致。

《曹植集校注》

# 曹植《七哀诗》中的女子,不是现实中的弃妇,他是用弃妇来作象喻。

近代汉学家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咏荆轲》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