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qiū
yǒu
jiā
duō
yīng
fàn
wàng
yōu
yuǎn
shì
qíng
shāng
suī
jìn
bēi
jìn
qīng
qún
dòng
guī
niǎo
lín
míng
xiào
ào
dōng
xuān
xià
liáo
shēng

译文

秋菊花盛正鲜艳,采摘下沾着露水的菊花。把菊花泡在酒中,使我避俗之情更深浓。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逐句剖析

"秋菊有佳色":秋菊花盛正鲜艳,

"裛露掇其英":采摘下沾着露水的菊花。

# 英:花。,掇:采摘。,裛:通“浥”,沾湿。

"泛此忘忧物":把菊花泡在酒中,

# 忘忧物:指酒。《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此:指菊花。,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

"远我遗世情":使我避俗之情更深浓。

# 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远:这里作动词,使远。

"一觞虽独尽":一挥而尽杯中酒,

"杯尽壶自倾":再执酒壶注杯中。

# 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日入群动息":日落众生皆息止,

# 息:歇息,止息。,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

"归鸟趋林鸣":归鸟向林欢快鸣。

# 趋:归向。

"啸傲东轩下":纵情欢歌东窗下,

# 轩:窗。,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

"聊复得此生":姑且逍遥度此生。

# 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其七)》为东晋陶渊明所作《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七首,属五言诗范畴。开篇聚焦秋菊,那明艳的色泽撩动酒兴,诗人情不自禁,一杯复一杯地独酌起来。随后六句将饮酒的妙趣、感悟细腻道来,勾勒出一方宁静祥和、超凡脱俗的天地,生动诠释了“遗世情”。诗尾斩钉截铁地表露隐居终老的决心。表面上尽是对着秋菊悠然品酒的惬意,实则深层蕴含着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与感伤。全诗意境深远,格调高雅,尤其是信手拈来、即目写景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不着痕迹地将情思与景致相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一直未有定论,学界存在多种观点。其中包括元兴二年癸卯(公元403年)之说,彼时局势或对诗人创作有所触动;元兴三年甲辰(公元404年)一说也颇具探讨价值,这期间的社会风貌可能融入诗作;义熙十年甲寅(公元414年)、义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同样被提及,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或为诗歌诞生提供土壤;还有义熙十二三年(公元416、公元417年)以及义熙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等说法,不同年代各自的时代特征,都有可能关联着这组诗歌的创作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绘了秋菊绽放、色泽诱人的景象,展现诗人受菊色触动,独自畅饮、沉醉其中的画面,营造出宁静美好的饮酒情境,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世俗的超脱之情以及隐居终身的坚定决心,在悠然表象下蕴藏着对世事的深沉感伤,尽显诗人高洁的志趣与情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写静,“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以归鸟动态、鸣叫声反衬环境的静寂。群动止息,万籁俱寂时,飞鸟归林的动态和鸣叫愈发凸显出山林的空旷宁静,将静谧之感烘托至极致,让人仿若身临其境,感受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使诗境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起兴:诗中“归鸟趋林鸣”,既是兴,由飞鸟日落归巢引发感慨,兴起人生何独不然之思;也是比,以飞鸟始飞终归的过程,类比诗人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含蓄委婉地表达心境,引发读者共鸣,拓展诗意内涵。借景抒情:前六句写秋菊佳色助酒兴,诗人独酌沉醉,借秋菊、酒壶等物,描绘宁静美好之境,抒发遗世独立之情,在悠然中隐含愤激,因曾想济世却官场失意而归隐。“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借日暮群动止息、飞鸟归林之景,以动衬静,既展现环境清幽,又寄托志趣,感慨人生亦如飞鸟应有所归,抒发归隐决心,将复杂情感融于景致,情因景生,景助情浓。

3. 分段赏析

开篇六句,“秋菊有佳色”,仅仅五字,便将秋日里菊花的风姿神韵勾勒而出。在百花凋零的肃杀秋日,菊花傲霜而立,那一抹独有的艳丽色彩,不施粉黛却尽显高雅。诗人用词极为质朴,一个“佳”字,摒弃了一切华丽的修饰,却恰恰精准地捕捉到菊之神韵,与周遭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奠定全诗高洁的基调。因这秋菊的赏心悦目,酒兴也随之而起,“泛此忘忧物”,诗人纵情饮酒,试图借酒忘却尘世纷扰。此处的“遗世”之情并非单纯的出世逍遥,其间还饱含着愤懑与激切。陶渊明早年怀揣着“大济于苍生”的宏伟抱负,踏入官场,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目睹官场的腐朽黑暗、尔虞我诈,他深感无力,最终决然归隐。这开篇六句,“秋菊有佳色”至“杯尽壶自倾”,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诗人独酌的情景,从赏菊的欣然,到饮酒的畅快,再到沉浸于自我世界的悠然,营造出一个静谧美好的境界,这正是诗人超脱世俗、遗世独立情怀的生动映照。紧接着“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两句,“群动”囊括各类生灵,“日入群动息”提纲挈领,“归鸟趋林鸣”则以归鸟为典型例证,落日西沉,万籁俱寂,飞鸟归巢的动态与鸣叫声,在空旷静谧的背景下愈发清晰,以动衬静、以声写寂,手法精妙绝伦。这两句既是眼前实景,又寄托着诗人的志趣,他诗中多有以归鸟自喻,归鸟的始飞终归恰似他由仕转隐的人生轨迹,兴、比、写景相融,不着痕迹。末尾“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点明归隐决心。“啸”作为古人抒情方式,“啸傲”展现出诗人歌咏自得、无拘无束的洒脱,于东篱下对菊饮酒、放歌采菊,自是人间至乐。“得此生”意味着挣脱外物束缚,依心而活,与入世为官的“失此生”相对。但“聊复”一词,如轻云蔽日,给这份悠然添了几分无奈,它承接前文“忘忧”“遗世”,道出壮志难酬的遗憾,并非全然沉浸于悠然闲适,而是在出世的庆幸中,夹杂着入世不得的怅惘,全诗情、景、理交织,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呈现诗人对菊悠然品酒的惬意,实则暗藏深沉感伤。诗人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却因官场黑暗归隐,借酒菊抒发复杂心绪。全篇意境深远、格调高,信手拈来秋菊、落日、归鸟等景入诗,以高超的即目写景法寓情于景,不着痕迹,诗意醇厚悠长,引人遐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 曾将此诗同这组诗的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加以比较,认为“上章(即“结庐”一首)写自得中带不得有为之意,此章写不得有为带自得之意”(《六朝选诗定论》),所论极精辟。正是“不得有为”同“自得”的矛盾,使得此诗旷达和感伤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并存于同一诗句中。这个特点不仅大大扩展了诗的内涵,使之更加含蓄蕴藉,还使作品带上浓厚的抒情气氛,而这正是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的具体表现。

清吴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下一篇:魏晋·曹操《苦寒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