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高楼":明月照在高楼之上,
"流光正徘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 流光:洒下的月光。
"上有愁思妇":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
"悲叹有余哀":正在悲哀的叹息。
# 余哀:不尽的忧伤。
"借问叹者谁":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
"言是宕子妻":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 宕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一作荡子;一作客子。
"君行踰十年":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
# 踰:一作逾。超过。
"孤妾常独栖":妾身常常一个人。
# 独栖:孤独一个人居住。
"君若清路尘":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尘般飘忽,
# 清:形容路上尘。
"妾若浊水泥":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 浊: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沉各异势":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
# 浮沉各异势:浮:就清了。沉:就浊了。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会合何时谐":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愿为西南风":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 君怀:指宕子的心。,逝:往。
"君怀良不开":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
# 良:很久,早已。
"贱妾当何依":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七哀诗》是曹植的五言闺怨诗,以思妇喻君臣疏离,借“甚于路人”“殊于胡越”之叹,暗含政治失意的愤懑,借“清尘浊泥”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于无声处迸发郁结难平的悲怆。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人自比为“宕子妻”,借思妇被遗弃的不幸命运,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排挤的情境;以思妇与丈夫的分离,象征他与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日益疏远的关系,甚至达到“甚于路人”、“殊于胡越”的地步。诗人感慨兄弟之间因地位悬殊而“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而用“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两人境遇的天壤之别。白描:“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白描的手法,点出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衬托:“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睿称王期间,曹植屡次上表请求任用,却始终未能如愿。于是,他借浊泥与清尘的远隔相互映衬,凸显出自己与兄长、侄子之间地位悬殊、遥不可及的差距。
3. 分段赏析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诗人以明月高楼为背景,运用“兴”的手法,营造凄清冷寂的氛围,引出独倚高楼的思妇形象。月光徘徊的意象既写实景,又暗示思妇心绪的动荡不安。“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当皎洁的明月洒向高楼,清澈的月光如同潺潺流水般轻轻摇曳。伫立在高楼上远眺的思妇,在月色的笼罩下叹息着无尽的哀愁。她因思念远方的良人而不得相见,甚至连音讯也无法相通。“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明白如话。牵引出一位怨妇,她幽幽地诉说着自己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引发了曹植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感慨。从明月勾起心事,到倾诉内心的愁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堪称“建安绝唱”。“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承接上文,继续以“赋”的手法铺陈。思妇倾诉她的孤寂与落寞:“夫君离家远行,已逾十载,我唯有独自栖身于清冷之境。”借由思妇的诉说,进一步刻画其哀怨之情,直白而深刻。“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抒发思妇内心的哀怨之情。将丈夫比作道路上的清尘,而将自己比作污浊的水与泥,寓意两人差距悬殊,难以相融。同时,这也象征着丈夫高高在上,对自己漠然视之,而自己却卑微低下,无法企及,令人倍感悲凉。在此,曹植自比为“浊水泥”的被弃之妇,“清路尘”则暗指曹丕与曹睿。曹丕继位后,对亲弟不再顾念手足之情,不仅疏远,还处处提防。曹睿登基后,曹植虽多次上表请求任用,却始终未能如愿。因此,曹植借浊泥与清尘的遥不可及相互映衬,凸显出自己与兄长、侄子之间那无法逾越的距离。“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承接上文,同时运用“比”与“赋”的手法,抒发思妇的哀怨之情。清尘飘荡于空中,水泥却沉寂于大地,一浮一沉,位置迥异,彼此相融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这里以浮沉为喻,细腻描绘出无法和谐相伴的深深悲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运用了“比”的手法来表达思妇的心志。思妇被弃后,不仅没有以怨恨回应,反而甘愿自我牺牲:“若有可能,我愿化作西南风,从人间隐去,只为投入夫君的怀抱!”思妇对夫君的忠诚与坚贞令人动容!为了能与夫君相见,她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融入他的怀抱之中!曹植渴望骨肉和睦、亲情重归于好,期待能在曹丕和曹睿身旁效力立功。因此,他感叹道:但愿自己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飘荡,重回兄长和侄子的怀抱之中。“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赋”的手法,表达了思妇遭受冷落的遭遇与内心情怀。她的思念如同那缕渐渐消散的轻风,而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篇的那道月光共同营造出一种幽寂清冷的意境。思妇深知夫君性情,多年过去,音讯全无,“夫君的心早已不再向我敞开,我又还能依靠谁呢?”这般哀怨之情,直冲云霄。这两句表达极为直白,正是“赋”手法的典型体现。曹丕与曹睿始终对曹植心存防备与疑虑,致使曹植“竭力为国,泽被苍生,建千秋之功业,留不朽之盛名”的理想无法实现。
4. 作品点评
曹植以弃妇意象自喻乃其后期诗风的重要特征,《浮萍篇》《杂诗》等作皆以怨妇形象为情感载体。诗中弃妇实为政治隐喻符号——其“致君为国的济世宏愿”不仅映射曹植个体抱负,更是建安时期士人集体价值取向的缩影。然若忠贞臣子未得明主垂青,则纵怀瑾握瑜亦无用武之地,恰似时代洪流中依附男权的弃妇,一旦遭弃便丧失存在意义与生命支点,沦为依附性性别秩序下的悲剧注脚。这首五言诗以思妇哀怨为表,以诗人际遇为里,情思与寄托水乳交融,意境深邃而音律婉转,凄恻动人。
# 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元末明初刘履《选诗补注》
# 《七哀诗》,此种大抵思君之辞,绝无华饰,性情结撰,其品最工。
清沈德潜《古诗源》
# 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古诗精选》
# 这篇诗写闺怨。古代诗歌往往以爱情关系比拟政治关系,所以作者此诗也可能是用来“讽君”,希望朝廷看顾他,信用他。
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1913-2000)先生和中国现当代优秀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沈祖棻(1909-1977)先生《古诗今选》
# 此诗将写思妇心情之悲惋纤曲,乃先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入笔,似为单纯写思妇所居之外景,实则情景已自相糅而为一,是在取景上已运剪裁之巧思也。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学者傅庚生(1910-1984)教授《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 《曹植集校注》将此诗编为黄初年间所作,评述说:“案尘、泥本一物,因处境不同,遂出差异。丕与植俱同生,一显荣,一屈辱,故以此比况。其意若欲曹丕追念骨肉之谊,少予宽待,乃藉思妇之语,用申己意。情辞委婉恳挚,缠绵悱恻,尤饶深致。”
三国曹植《曹植集校注》
# 曹植《七哀诗》中的女子,不是现实中的弃妇,他是用弃妇来作象喻。
汉学家叶嘉莹(1924-)《汉魏六朝诗讲录》
# 本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三曹诗选》
上一篇:魏晋·曹丕《与吴质书》
下一篇:魏晋·曹植《美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