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ǒu
liù

朝代:汉作者:曹植浏览量:2
fēi
guān
bǎi
chǐ
lín
yǒu
líng
xuān
yuǎn
wàng
zhōu
qiān
zhāo
jiàn
píng
yuán
liè
shì
duō
bēi
xīn
xiǎo
rén
tōu
xián
guó
chóu
liàng
gān
xīn
sàng
yuán
jiàn
西
nán
wàng
tài
shān
xián
bēi
shēng
líng
kāng
kǎi
yán

译文

宫门的望楼凌空百余尺,我临窗凭轩放眼四顾。目之所及千里,朝夕所见皆是平原。烈士多悲壮之心,小人只求苟且偷闲。国家仇恨尚未根绝,为此我甘心命丧黄泉。按剑而起遥望西南,我愿意从军征伐吴国。琴弦急促声调悲切,请君听取我这番慷慨之言!

逐句剖析

"飞观百余尺":宫门的望楼凌空百余尺,

# 观:即是阙,宫门的望楼。

"临牖御棂轩":我临窗凭轩放眼四顾。

# 御:凭。

"远望周千里":目之所及千里,

"朝夕见平原":朝夕所见皆是平原。

"烈士多悲心":烈士多悲壮之心,

# 烈士: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小人偷自闲":小人只求苟且偷闲。

# 偷:苟且。一作“媮”。

"国雠亮不塞":国家仇恨尚未根绝,

# 亮:诚然。,雠:一作“仇”。

"甘心思丧元":为此我甘心命丧黄泉。

# 丧元:丢掉脑袋。

"拊剑西南望":按剑而起遥望西南,

# 拊剑:按剑。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愿意从军讨蜀。

"思欲赴太山":我愿意从军征伐吴国。

# 赴太山:“太山”即“泰山”。指欲从军讨吴,泰山地近吴境,故云“赴泰山”。

"弦急悲声发":琴弦急促声调悲切,

"聆我慷慨言":请君听取我这番慷慨之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七首(其六)》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诗作。此诗开篇描绘登上百尺飞观,凭窗远眺可见千里平原的壮阔景象,为全诗奠定雄浑基调。接着以“烈士”与“小人”对比,表达自己身为烈士心怀悲壮、渴望报国,而小人却偷安闲散的感慨,鲜明地表明自身立场。随后直言在国仇未灭之时,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最后“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魏蜀战事的关注,欲奔赴前线迎战敌人的急切心情。全诗通篇造语悲壮雄浑,结构严谨紧凑,句无闲字,篇无闲笔,是可以代表曹植诗歌艺术成就的典范之作。整首诗抒发了赴难殉国的壮志以及壮志不遂的愤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杂诗七首(其六)》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言志抒情诗。描绘了诗人登上百尺高楼远望千里平原的景象,体现了诗人身为烈士的悲心以及对小人偷闲的不屑,表达了诗人在国仇未报时甘愿舍生赴死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弦急悲声发”意思说琴弦一“急”,琴声自“悲”;而大敌当前,国家多事,自己却被投闲置散,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才悲愤交加,慷慨陈辞的。比喻诗人为什么要让人们听他慷慨陈辞。对比:“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两句以“烈士”与“小人”对比,借以明志,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更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愤懑,以及对那些无所作为、贪图享乐之人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两句开篇点题,描绘诗人所处的位置。诗人登上那高达百余尺的飞观,靠近窗边凭依着棂轩。“飞观”一词,生动展现出楼阁高耸入云,仿佛展翅欲飞的姿态,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同时也暗示诗人此时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为后文的远望与抒情做铺垫。一个“临”字和一个“御”字,将诗人凭栏而立的悠然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宏大且略带闲适的氛围,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跟随诗人的视角一同开启这场心灵之旅。​“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承接上句,写诗人凭高远眺的景象。从这百余尺的飞观上极目四望,视野可达千里之遥,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映入眼帘的皆是广袤无垠的平原。“周千里”以夸张的手法,极力凸显视野的开阔,展现出空间的宏大与辽远。“朝夕”则点明时间跨度,从早到晚,诗人日复一日地望着这片平原,在空间与时间的交织中,为下文情感的抒发蓄势,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因长久面对这一成不变的景象而逐渐涌起的波澜。​“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展开对比。“烈士”在古代指有远大抱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这里诗人以烈士自比,表明自己心怀壮志,却因种种原因无法施展,故而内心充满悲戚。而与之相对的“小人”,只知贪图安逸,悠闲自在地虚度光阴。这一对比,不仅鲜明地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更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愤懑,以及对那些无所作为、贪图享乐之人的批判,情感基调从之前的宏大开阔转向沉郁悲愤。​“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忧虑和甘愿为国捐躯的坚定决心。“国雠”即国仇,当时三国鼎立,曹魏与蜀汉、东吴纷争不断,国仇未报,始终是诗人心中的一块巨石。“亮不塞”强调了国仇难以消除的严峻现实,而诗人在这种情况下,毫不退缩,毅然表示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丧元”指掉脑袋,即牺牲生命),只为能够为国雪耻,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彰显出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一个激昂的高潮。​“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进一步细化诗人的报国之志。诗人手抚佩剑,目光坚定地望向西南方向。在当时,蜀汉位于曹魏的西南,“西南望”明确指出了诗人所关注的方向,即渴望奔赴与蜀汉作战的前线。“太山”指代泰山,在古代常被视为军事要地,这里象征着战场。诗人渴望奔赴太山,就是想要投身战场,杀敌报国,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一个“思”字和一个“欲”字,将诗人急切的心情和强烈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澎湃的热血和不可阻挡的决心。​“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收束全诗,以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强化情感表达。诗人仿佛在激昂地弹奏着琴弦,那急促的弦音如同他内心难以抑制的悲愤与慷慨之情,喷薄而出。诗人希望有人能够聆听他这一番饱含深情的慷慨陈词,理解他的壮志与情怀。这里,“弦急悲声发”既是对诗人内心强烈情感的生动写照,又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与前文的情感脉络相呼应,使全诗在慷慨悲歌中落下帷幕,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与震撼,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却又矢志不渝的复杂心境。

4. 作品点评

《杂诗七首(其六)》全篇仅十二句,却独具魅力。诗中以登高远眺开篇,借“烈士”与“小人”对比明志,更直言以身许国之志。此诗造语悲壮雄浑,结构紧凑严密,无一处闲笔。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赴难殉国的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愤慨,充分展现了曹植后期高超的诗歌艺术造诣,对研究曹植的思想与创作风格意义非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椽笔陈思孰与同?气吞七子建安中。遗山从说刘公干,我道还应拜下风。

清张玉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刘向《惊弓之鸟》

下一篇:汉·嵇康《四言诗(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