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序:
"行女生于季秋":我的小女儿行女出生于深秋时节,
"而终于首夏":在第二年四月的初夏死去。
# 首夏:农历四月。
"三年之中":短短三年之中,
"二子频丧":两个心爱的女儿相继夭亡。
# 二子:指作者的两个女儿金瓠、行女。
"伊上帝之降命":上苍赐予人类宝贵的生命,
# 命:人的寿命。,降:赐下。
"何修短之难裁":寿命的长短何以这么难猜。
# 裁:猜测,估料。,修短:长短。
"或华发以终年":有人可以幸运地活到白首,
# 终年:尽其天年。
"或怀妊而逢灾":有的人却死在母亲的腹胎。
# 怀妊:怀孕。
"感前哀之未阕":痛失金瓠的悲伤还没有结束,
# 阕:尽。,前哀:指大女儿金瓠之死。
"复新殃之重来":又眼看着行女被尘土湮埋。
# 新殃:指行女之死。
"方朝华而晚敷":可怜的孩子像木槿花一样凋落,
# 晚敷:指夜晚凋谢。,华:指木槿花,开于夏秋季节,早上开花,夜晚凋谢。,朝:早上。,方:比如。
"比晨露而先晞":又像晨露,干的这么快。
# 晞:晒干。
"感逝者之不追":我想到那凋零的小小的生命,再也无法重来,
"情忽忽而失度":顿时间失了常态。
# 失度:失态。,忽忽:恍惚之貌。
"天盖高而无阶":怨恨天高却没有长梯借我攀缘,
# 天盖高而无阶:这一句是说,作者想借助天梯去向老天爷控诉。盖,语气词。阶:阶梯。
"怀此恨其谁诉":我还能向谁诉出我心中的苦哀!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悼亡辞赋。此篇通过对丧女之痛的倾诉,体现了诗人面对逝者长已矣的无力与悲痛,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喟叹和对女儿深切的怀念。
2. 分段赏析
“行女生于季秋,而终于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频丧”两句是序文,直白地交代行女出生于深秋,夭折于初夏,且三年间两个女儿接连离世,短短数语,奠定了全文哀伤悲痛的基调,道出诗人连失爱女的锥心之痛。“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难裁”两句是对命运的质问。诗人感慨上帝赋予生命,却难以裁定其长短,一个“何”字饱含无奈与不解,将对生命无常的困惑以诘问的形式呈现,引发读者对生死的思考。“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有人能白发寿终与有人尚在母腹便遭厄运进行对照,凸显出生命长短的巨大差异与不可捉摸,进一步强化了对命运不公的喟叹,展现世事的无常。“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倾诉前番丧女之痛尚未平息,新的灾祸又接踵而至,“未阕”与“重来”形成强烈反差,生动地表现出其接连遭受打击后,内心悲痛的叠加与煎熬。“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两句以形象的比喻展开。将行女比作朝开夕败的花朵、过早干涸的晨露,细腻地描绘出其生命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凸显美好生命的脆弱易逝,令人惋惜不已。“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两句描述诗人的情感状态。诗人痛感逝去的生命无法追回,情绪陷入恍惚,行为举止失却常态,将丧女后的痛苦、迷茫与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两句以景衬情。上天高远,却无阶梯可攀,诗人借此营造出孤独无助的氛围,点明满腔遗恨无处诉说,将哀伤与无奈推向顶点,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上一篇:汉·王粲《从军诗五首(其四)》
下一篇:汉·嵇康《代秋胡歌诗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