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彼朔风":抬头仰望那呼啸的北风,
# 仰:向。
"用怀魏都":心中怀念着故都邺城。
# 魏都:曹魏的故都邺城。
"愿骋代马":多么希望骑上代马,迎风扬蹄,
# 代马:代郡产的马。
"倏忽北徂":飞快地驰往洛阳。
# 徂:往。
"凯风永至":然而在那总是和风徐徐的南方,
# 凯风:南风。
"思彼蛮方":我却要思念着那蛮北的江南。
# 蛮方:南方。
"愿随越鸟":希望跟随在那些南飞的鸟儿身后,
# 越鸟:生活在越国的鸟。
"翻飞南翔":去实现我南征的宏图大志。
"四气代谢":四季交替变换,
"悬景运周":日月循环运转。
# 悬景:日月。景,同“影”。
"别如俯仰":这一别正如一俯一仰,相隔看起来并不太久,
"脱若三秋":可对我来说却像过去了漫长的三年。
# 脱:离。
"昔我初迁":当初我刚迁徙此地时,
"朱华未晞":荷花还开得正盛。
# 晞:一作希。通“稀”,稀少。,朱华:指荷花。
"今我旋止":而今我重返故地,
# 旋止:归来。
"素雪云飞":只见白雪纷纷飘飞。
"俯降千仞":八年之中,就好像翻越于高山峻谷之间,
# 俯降千仞:向下入深谷。
"仰登天阻":尝尽了颠沛流徙之苦。
# 天阻:天险,指险峻的高山。
"风飘蓬飞":如同风中飞蓬般漂泊,
"载离寒暑":历经了无数寒冬酷暑。
# 离:通“罹”,遭到。
"千仞易陟":天际险阻也能够跨越,
# 陟:登。
"天阻可越":千难万险,也可以翻越,
"昔我同袍":你我同胞骨肉,
# 同袍:指诗人胞兄曹彬。
"今永乖别":却好像面临的是生离死别。
# 乖:离。
"子好芳草":你说过喜爱芳草,
"岂忘尔贻":我就牢记着要把它们进献给你。
# 贻:赠。
"繁华将茂":谁料在它们荣华繁茂之际,
"秋霜悴之":你却驱使秋天的严霜,使它们归于憔悴凋零。
# 悴:伤。
"君不垂眷":你毫不顾念我的忠贞之心,
# 眷:顾念。
"岂云其诚":还谈什么诚信!
"秋兰可喻":请你明白,我忠贞的意志就像那寒霜中的秋兰,
"桂树冬荣":北风前的桂木,决不易改。
# 荣:茂盛。
"弦歌荡思":弹琴放歌,虽可借以倾吐心曲,
# 荡思:荡涤忧思。
"谁与销忧":但却无人能帮我除去忧愁。
"临川慕思":雍丘之地,亦有川泽可供泛舟,
"何为泛舟":可是怎么泛舟呢。
"岂无和乐":不是我不想高高兴兴地去泛舟游乐,
"游非我邻":而是一起同游的跟我志趣不投。
# 邻:指志同道合者。
"谁忘泛舟":即便是有雅兴泛舟,
"愧无榜人":却连个撑船的人都找不到啊。
# 榜人:驾船的人。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四言诗,也是一组怀感抒情诗。描绘了冬寒时节诗人复还藩邑雍丘的情景,表达了其因藩地变迁而生的伤感,以及悲叹漂泊、伤悼逝者、怀念远人的复杂情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巧用“代马依北风”典故,原意是北方代郡的良马南来后,听到北风就会依恋嘶鸣。曹植在此以想驱使代马北行,表达对魏都洛阳的深切怀念与渴望回到朝堂报效国家的心情;“愿随越鸟,翻飞南翔”化用“越鸟巢南枝”,古谓越地之鸟筑巢时总朝南枝,曹植借此典抒发南征孙吴、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化用:“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化用《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原句写西周戍卒出征与归来的景色变化及感慨,曹植化用此句,将自身从初迁到复还时,雍丘从百花盛开到白雪纷飞的景象变化融入,抒发身世漂泊的凄怆之感与时光流逝的无奈。对仗:“俯降千仞,仰登天阻”中“俯降”对“仰登”,“千仞”对“天阻”,工整地描绘出诗人迁徙过程中如同翻越高山峻谷般的艰难处境,从俯仰之间的动作和面临的险阻,凸显出其生活的坎坷与漂泊之苦。比喻:“风飘蓬飞”将诗人自身比作随风飘飞的蓬草,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四处流徙、居无定所的悲惨境遇,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漂泊与无奈,饱含着诗人无尽的酸辛与泪水。起兴:“仰彼朔风,用怀魏都”以朔风呼啸起兴,由眼前呼啸的北风,引发对魏都洛阳的怀念之情。借自然之风,奠定全诗怀念、感伤的基调,同时为后文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征战等情感做铺垫。烘托:“冷风淅淅,疏雨潇潇。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通过描写冷风、疏雨、败叶狂飘等萧瑟秋景,烘托出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以及身世漂泊的感伤,让读者更能共情诗人的情感世界。借景抒情:“四气代谢,悬景运周。别如俯仰,脱若三秋”借四季更迭、日月运行的自然景象,抒发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以及因流徙生涯导致的年华不再、功业未就的失落与悲伤之情。对比:“千仞易陟,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将千仞高山、天际险阻的可跨越,与兄弟不得相见的禁令作对比,突出禁令对诗人的残酷,深刻体现出兄弟分离之痛,强化了诗人内心的绝望与悲愤。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凯风永至,思彼蛮方。愿随越鸟,翻飞南翔”,以“朔风”起兴,开篇即点明诗人因北风而起对魏都洛阳的怀念之情。“大约诗人落笔之际,正是朔风怒号之时,所以首章即以朔风起兴,抒写‘用(以)怀魏都’之情”,魏都洛阳不仅是曹植度过美好青春、留下宏大梦想之地,更是承载着他政治理想的重要所在。自黄初四年离开已五年,朔风呼啸而过,在诗人耳中,这风声仿佛都化作了往日亲朋的声声呼唤,故而诗人发出“愿骋代马,倏忽北徂”的慨叹,渴望驱策代马,迎风扬蹄,以最快的速度驰往洛阳。此时“诗人此时的怀念国都,已不是为了寻回少年之梦,而是志在‘捐躯济难’、列身朝廷、报效国家”,他胸怀壮志,渴望能在朝堂之上施展才华。当南风(凯风)吹拂,诗人思绪又转向南方,念及“蛮方”有“不臣之吴”。他化用古诗“越鸟巢南枝”之典,以“愿随越鸟,翻飞南翔”表达愿为征吴效力的壮志,“其辞促情迫,正与上引《求自试表》中‘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之语异曲同工”,展现出其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以及对统一大业的热切向往。第二章:“四气代谢,悬景运周。别如俯仰,脱若三秋。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转入对身世漂泊的感伤。“四气(节气)代谢,悬景(日、月)运周”描绘时光如同车轮般不停流转,四季更迭交替,日月循环往复,简单两句便营造出一种时光无情流逝的氛围。诗人从太和元年徙封浚仪至复还雍丘,虽实际时间不长,但在他敏感而细腻的内心感受中,“脱(忽然)若三秋(年)”,这一夸张的表述尽显对光阴飞逝、年华不再的痛惜,岁月的流逝让他徒生功业未就的焦虑。“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化用《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名句,将自身流徙往返的凄怆,与千年前西周戍卒重返家园的物换星移之伤融为一体,“显得愈加深沉、酸楚”。昔日初迁之时,雍丘之地荷花盛开,一片生机盎然;如今归来,却是白雪纷飞,满目萧瑟。通过鲜明的季节对比,深刻体现出诗人漂泊生涯中的无奈与悲哀,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第三章:“俯降千仞,仰登天阻。风飘蓬飞,载离寒暑。千仞易陟,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慨叹自身处境。自黄初二年起,诗人多次迁徙,“八年之中,正如翻越于高山峻谷,忽而‘俯降千仞’,忽而‘仰登天阻(险)’,尝尽了颠沛流徙之苦”。诗人以“风飘蓬飞”自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如蓬草般居无定所、四处飘零的悲惨境遇,这种漂泊感与《吁嗟篇》中“宕宕当何依”“谁知吾苦艰”一样饱含酸辛泪水,读来令人动容。而当局禁止他与同胞兄弟往来,更令其绝望。“千仞易陟(登),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诗人用“千仞”“天阻”等极言险阻之词,却强调这些自然险阻尚可翻越,然而兄弟相见的禁令却如难以跨越的鸿沟,“反衬出当局者之禁令正如无情的‘雷池’,难以跨越半步。兄弟的分离,恰似生死永别,令诗人怆然泣下”,深刻揭露了政治迫害对他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创伤,也表达出对亲情被无情阻隔的强烈悲愤。第四章:“子好芳草,岂忘尔贻。繁华将茂,秋霜悴之。君不垂眷,岂云其诚!秋兰可喻,桂树冬荣”,诗人中断漂泊痛苦的泣诉,向疑忌他的君王发出责询。运用屈原《离骚》比兴手法,“以‘芳草’喻忠贞之臣,‘秋霜’比小人”,巧妙地构建出象征体系。诗人愤懑地责问君王:既然说过喜爱芳草(忠贞之臣),自己牢记于心并渴望进献;可为何当芳草即将繁茂之时,却驱使秋天的严霜(小人)使其凋零?“君不垂眷”以下,诗人以“秋兰”“桂树”自比,表明即便君王不顾念,自己忠贞之心也不会改变。“请看看寒霜中的秋兰,朔风前的桂木吧:它们何曾畏惧过凝寒,改变过芬芳之性‘冬荣’之节!‘秋兰可喻’二句,于悲愤中振起,显示了诗人那难以摧折的‘骨气’之‘奇高’”,诗人以秋兰、桂树在严寒中依然坚守本性为喻,展现出自己面对猜忌与打压,依然保持高尚气节和坚定信念,宁折不弯的精神品质。第五章:“弦歌荡思,谁与销忧。临川慕思,何为泛舟。岂无和乐,游非我邻。谁忘泛舟,愧无榜人”,作为全诗结尾,抒写对未来生活的瞻念。因君王不眷顾,诗人深知流徙生涯无尽,内心忧愁难消。“弹琴放歌,虽可借以倾吐心曲,但无知音,没有人能和他同销忧愁;雍丘之地,自然亦有川泽可供‘泛舟’,但无同志,没有人能了解他临川思济的政治怀抱”,这几句生动描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正如他在《求通亲亲表》中描述的孤寂生涯,身边只有仆隶、妻子相伴,无人可诉衷肠,无人理解他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理想。“岂无和乐,游(交游)非我邻(同志);谁忘泛舟,愧无榜人(撑船者)”,诗人以反问和感叹的语气,将孤独、无奈与对知己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并非没有寻欢作乐的机会,只是身边没有志同道合之人;他渴望如古人泛舟而行,实现理想抱负,却找不到能助他一臂之力的“榜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
4. 作品点评
钟惺在《古诗归》中称曹植的诗“肝肠气骨,时有块磊处”,《朔风诗》便是这样一首充满愤懑之情的作品。诗歌在抒发胸中郁积时,借鉴了《诗经》《楚辞》运用比兴的手法,借助“朔风”“素雪”“芳草”“秋霜”、“飘蓬”“天阻”等丰富意象,使情感与景物相互交融,将诗人的思念、壮志、哀伤与怨愤,表现得婉转曲折、感人至深。诗中艺术手法多样,既有“代马”“越鸟”等典故的巧妙运用,又化用《诗经》“昔迁”“今旋”之句,还运用对仗与比喻,如“别如俯仰,脱若三秋”,足见诗人锤炼诗句的深厚功力。在行文节奏上,诗人运笔张弛有度,辞气抑扬顿挫,呈现出“兔起鹘落”的独特气象。从单章来看,诗歌情感跌宕起伏。如首章前四句抒发怀思,语调哀婉低回;后四句表达壮志,言辞急促、情感强烈。就全篇而言,各章之间往复回环,呈现出一波三折的态势:首章缓缓起笔,二章舒缓悠长,三章激昂向上,四章收尾如金石掷地,五章又以悠长叹息收束。这些特点,充分展现了王世懋《艺圃撷余》中所说的曹植诗歌“始为宏肆,多生情态”的艺术特色。
# 此诗赋、比、兴交替使用,自铸词句与化用前人诗文中的用语、意象相结合,抒发了诗人身处藩地复杂的情思,其中有怀念、忧伤、孤独和无奈,有焦灼的期盼,有忠贞的吐露。
不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克礼《曹操曹丕曹植集》
上一篇:汉·嵇康《代秋胡歌诗 其一》
下一篇:汉·嵇康《四言诗十一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