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夫早严驾":车夫早已装备好车马,
# 严驾:装备好车马。
"吾行将远游":我即将外出去远游。
"远游欲何之":打算远游去往哪里呢,
# 何之:之何,到哪里去。
"吴国为我仇":去征伐东吴,我们的国仇。
"将骋万里涂":将去驰骋万里路,
# 万里涂:指南下攻伐吴国的漫长道路。涂:一作途。,骋:骑马奔驰。
"东路安足由":归藩之路怎能走。
# 由:走。,安:岂。,东路:指从洛阳返回东藩鄄(juàn)城。鄄城县,在今山东省鄄城北旧城。
"江介多悲风":长江之上悲风呼啸,
# 江介多悲风:“江介”两句隐喻正直贤士所处环境的险恶。江介:江边。
"淮泗驰急流":淮泗之水迅疾奔流。
# 淮泗:两水名,是征讨东吴的必经之地。
"愿欲一轻济":想要渡水去灭掉吴国,
# 愿欲一轻济:“愿欲”两句比喻自己当时没有权柄,难以一展抱负胸襟。
"惜哉无方舟":可惜身边没有可用的船只。
# 无方舟:比喻自己当时没有权柄。
"闲居非吾志":闲居本不是我的意愿,
"甘心赴国忧":情愿献身为国解除烦忧。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述志诗。描述了诗人早早准备出行,决心远游奔赴战场对抗吴国。展现了江面上悲风阵阵、淮泗水流湍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渴望渡江杀敌却苦于无船的无奈,体现了其不甘心闲居,甘心为国家分忧解难的志向。
2. 写作手法
设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对远游目的地和原因的补叙。夸张:“将骋万里涂”中“万里涂”是对征程迢远的夸张,它令人联想到征途的种种艰难险阻。衬托:“将骋万里途”中一个“骋”字,便一扫前句可能产生的悲凉气氛,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
3. 分段赏析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此句开篇营造出一种紧张而积极的氛围。“仆夫早严驾”,一个“早”字体现出车夫准备工作的迅速与充分,“严驾”则描绘出车夫认真备车的状态,侧面反映出诗人即将踏上行程的急切心情。“吾行将远游”直接表明诗人即将远行,“远游”并非单纯的游玩,而是蕴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探索与追求,为下文抒发志向埋下伏笔。这两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即将出发的场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对其远游目的的好奇。“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这两句点明了远游的目的地以及背后的原因。“远游欲何之”以设问的方式,自然地引出下文答案。“吴国为我仇”则明确指出诗人的远游目标是针对吴国,因为吴国是自己的仇敌。“仇”字体现出诗人对吴国的愤恨之情,这种情感源于国家的利益冲突,反映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通过这两句,诗人将个人的行动与国家的仇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远游这一行为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中“将骋万里涂”展现出诗人宏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骋”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想要在万里路途上自由驰骋、大展身手的豪情壮志,“万里涂”则强调了行程的遥远和广阔,暗示诗人的抱负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一方天地。“东路安足由”进一步强调诗人对东归之路的不屑,“安足由”三个字语气坚定,表明诗人不会贪图安逸,选择东归这条看似舒适的道路,而是要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前进,体现出诗人不为安逸所动、一心追求理想的坚定决心。“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宏大而壮阔的自然景象。“江介多悲风”,“江介”指长江边,“悲风”给人一种凄厉、哀伤的感觉,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淮泗驰急流”,“淮泗”是两条河流的名称,“驰急流”描绘出水流湍急、奔腾不息的状态。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不仅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壮阔,更暗示了当时局势的动荡不安和紧迫性。诗人借景抒情,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到景色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焦灼与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中“愿欲一轻济”表达了诗人想要迅速渡河、实现抱负的急切心情。“轻济”体现出诗人希望能够轻松、快速地到达目的地,解决眼前的问题,实现自己的理想。“惜哉无方舟”则笔锋一转,流露出一种无奈和遗憾之情。“无方舟”象征着诗人在实现抱负的道路上遇到了阻碍,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助力。这两句诗形成鲜明对比,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更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悲哀,引发读者对诗人命运的同情和对时代背景的思考。“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内心志向。“闲居非吾志”明确表明闲居生活不是诗人所追求的,“非吾志”三个字语气坚定,体现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摒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甘心赴国忧”则进一步升华情感,“甘心”二字表达出诗人心甘情愿为国家分担忧愁的决心和勇气,“赴国忧”直接点明诗人将投身于国家的忧患之中,为国家的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诗人激昂慷慨、坚定无私的爱国情怀,使全诗的情感达到顶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作品点评
钟嵘评价曹植诗作“骨气奇高”,这主要源于其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曹植的诗篇,大多饱含对功名事业的热切追求,以及积极投身世事的进取精神。哪怕深陷忧患,他也未曾消极沉沦;遭遇挫折,也从不选择逃避;无论处境何等艰难,始终坚守自身责任。正是这些特质,铸就了他诗作“骨气奇高”的鲜明特色,而这首诗,在魏晋诗坛上,奏响了慷慨激昂的最强音。
上一篇:汉·刘细君《悲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