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鰕䱇游潢潦":鱼虾游戏于池塘小流之间,
# 潢潦:雨水积的水池。潢:积水池。潦:雨水。,䱇:即“鳝”,黄鳝一类。,鰕:同“虾”;一说大鲵,一种小鱼。
"不知江海流":不知道还有江海。
"燕雀戏藩柴":燕雀在树枝柴篱间上下,
# 藩柴:篱笆。
"安识鸿鹄游":又岂能识得鸿鹄的志向。
# 鸿鹄:天鹅。
"世士此诚明":世俗之事由此可见一般,
# 此诚明:真正知道上所喻之理。一作诚明性,又作比诚明。,世士:志士。
"大德固无俦":德行高尚之人总是孤独的。
# 无俦:无比。,固:必定。一作“故”。,大德:大功德。
"驾言登五岳":乘车登上五岳这般高峰,
# 言:语助词。,驾:驾车。
"然后小陵丘":然后下到大丘之上。
"俯观上路人":俯观仕途上奔波的人,
# 上路人:指在仕途上奔走营私的小人。
"势利惟是谋":熙熙攘攘间皆为利去。
# 势利惟是谋:只图谋势利。惟是谋,一作“是谋雠”。
"雠高念皇家":在皇室之中得到高的礼遇,
# 雠高念皇家:一作“高念翼皇家”。高念,最高的信念。皇家:指魏国。
"远怀柔九州":远大的抱负得以在天下实行。
# 九州:此指全国。,柔:安定。,远怀:远大的抱负。
"抚剑而雷音":抚剑高歌处雷音浩荡,
# 雷音:雷霆之声,形容剑鸣声大,威力震人。,而:如。
"猛气纵横浮":猛士之气纵横浮沉。
"泛泊徒嗷嗷":那些飘荡无根之人唯有徒然抱怨,
# 嗷嗷:呼叫声。,泛泊:漂荡,指混日子的人。
"谁知壮士忧":又哪里了解壮士的志向?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题材为咏怀诗。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志趣与境界。前四句以“鰕䱇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起兴,将目光短浅、贪图私利的世俗小人比作鰕䱇、燕雀,把胸怀大志、心系天下的壮士比作鸿鹄,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中间“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几句,进一步批判世俗之人只知谋取势利,彰显壮士的高尚大德。后六句“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则直接抒发壮士的远大志向,以及不被理解的痛苦。全诗围绕对世俗小人的批判和对壮士大志的赞美展开,展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 写作手法
用典:“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中,“鸿鹄”这一形象,在文化语境中具有深厚底蕴。《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曾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处曹植借用“鸿鹄”象征志向远大、有非凡抱负之人,以“燕雀”与“鸿鹄”对比,表明世俗小人如燕雀般目光短浅,难以理解壮士如鸿鹄般的高远志向,含蓄而有力地传达出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世俗的不屑。比兴:诗中多处运用比喻。“鰕䱇游潢潦,不知江海流”,将目光短浅、局限于狭小天地、追逐小利的世俗小人比作鰕䱇,鰕䱇在浅浅的积水(潢潦)中游乐,无法知晓江海的辽阔,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这类人见识的短浅。“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把燕雀比作世俗小人,燕雀在篱笆(藩柴)间嬉戏玩耍,不知鸿鹄在广阔天空遨游的志向,进一步强化了对世俗小人狭隘心胸的讽刺。而把有远大抱负、心怀天下的壮士比作鸿鹄,突出壮士志向的高远和境界的超凡。以“鰕䱇游潢潦”“燕雀戏藩柴”这些形象为发端,引出对世俗小人与壮士不同志趣和行为的描写。从鰕䱇、燕雀的行为特点,自然过渡到对世俗之人只谋势利的批判,以及对壮士大德、壮志的赞美,起到了引发情感、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自然流畅,也让读者更易理解诗人的情感倾向和创作意图。
3. 分段赏析
前十句构成第一层,后六句则为第二层。开篇的四句,诗人巧妙运用比喻,将世间那些热衷于谋取私利、追逐营利的人比作“鰕䱇”与“燕雀”。而把胸怀“皇家”与“九州”,有着远大抱负的壮士喻为“江海”和“鸿鹄”。“鰕䱇”只能在浑浊的小水坑中局促游动,全然不知世上还存在着广袤无垠的江海。此意象脱胎于宋玉《对楚王问》中“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燕雀”也仅能在柴荆编成的篱笆间嬉戏玩闹,根本无法理解鸿鹄翱翔长空的豪迈壮举,这一表述源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诗人通过“潢潦”与“江海”、“藩柴”与苍穹以及“鰕䱇”“燕雀”与“鸿鹄”之间的强烈对比,鲜明地彰显出自身的是非判断与爱憎倾向。其寓意不言而喻:那些目光短浅、只知追逐利益和权势的浅薄小人,决然无法理解志士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举动。这种对志士与小人的褒贬态度,在诗人的《赠丁翼》诗中也能找到呼应。在这部分,诗人尽情抒发了自己遨游天地、志存高远的壮志豪情。随后的六句,诗人进一步阐释世间的有识之士,理应深谙此理,效仿鸿鹄之志,去成就无与伦比的大德大业。就如同驾车登上五岳之巅,再俯瞰天下群山,皆如小丘般渺小。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却汲汲于势位利禄,在仕宦之途上忙碌奔波。第一层大量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生动展现出诗人与势利之辈在眼界、胸怀上的巨大差异。而第二层,即后六句,诗人则直接袒露自己志向的内涵。最后,诗人慨然长啸。此处的“壮士”实则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与认定。结尾处,在慷慨悲歌中陡然奏响变徵之音,与开篇的蓬勃郁愤之气遥相呼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不遇知音、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悲怆之情。
# 这篇诗是慷慨激烈之词。大意说壮士的壮志往往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正如燕雀不识鸿鹄之志。壮士所忧的是国事,而不是个人的得失。作者以这样的“壮士”自命。
不详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三曹诗选》
上一篇:汉·刘安《后羿射日》
下一篇:汉·嵇康《代秋胡歌诗 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