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sān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yǒu
shēng
yǒu
zǎo
zhōng
fēi
mìng
zuó
tóng
wéi
rén
jīn
dàn
zài
guǐ
hún
sàn
zhī
xíng
kōng
jiāo
ér
suǒ
liáng
yǒu
shī
zhī
shì
fēi
ān
néng
jué
qiān
qiū
wàn
suì
hòu
shuí
zhī
róng
dàn
hèn
zài
shì
shí
yǐn
jiǔ
zài
jiǔ
yǐn
jīn
dàn
zhàn
kōng
shāng
chūn
láo
shēng
shí
gèng
néng
cháng
yáo
àn
yíng
qián
qīn
jiù
páng
kǒu
yīn
shì
yǎn
guāng
zài
gāo
táng
qǐn
jīn
宿
huāng
cǎo
xiāng
zhāo
chū
mén
guī
lái
liáng
wèi
yāng
huāng
cǎo
máng
máng
bái
yáng
xiāo
xiāo
yán
shuāng
jiǔ
yuè
zhōng
sòng
chū
yuǎn
jiāo
miàn
rén
gāo
fén
zhèng
jiāo
yáo
wéi
yǎng
tiān
míng
fēng
wéi
xiāo
tiáo
yōu
shì
qiān
nián
zhāo
qiān
nián
zhāo
xián
nài
xiàng
lái
xiāng
sòng
rén
huán
jiā
qīn
huò
bēi
rén
suǒ
dào
tuō
tóng
shān
ē

译文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游魂飘散在何处,枯槁的躯体暂寄于空棺。幼子啼哭着寻找父亲,挚友抚棺痛哭失声。此生得失已无从知晓,是非对错岂能再辨明!千年之后,荣辱怎能记心间?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往昔无酒可饮,如今酒杯空空如也。春酒泛起浮沫,何时能再品尝!佳肴堆满眼前,亲友悲泣身旁。想开口却发不出声音,想睁眼却已失去光明。昨日还在高堂安眠,今夜却宿于荒草坟茔。清晨出门远行,归来之路却永无尽头。荒草萋萋连天,白杨萧瑟作响。寒霜笼罩九月,送我走向郊野远方。四野空寂无人烟,高耸坟茔立山岗。战马仰天悲鸣,秋风瑟瑟凄凉。墓穴一朝封闭,千年不见天日。千年不见天日,圣贤也难违抗。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亲友尚存余悲,他人早忘已欢唱。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逐句剖析

"有生必有死":人命有生必有死,

"早终非命促":早终不算生命短。

# 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促,短促。

"昨暮同为人":昨晚生存在世上,

# 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昨暮:昨晚。

"今旦在鬼录":今晨命丧赴黄泉。

# 鬼录:迷信中冥间记录死人的名册,指死去。此处叹生死无常。,今旦:今晨。

"魂气散何之":游魂飘散在何处,

# 散何之:散归何处。,魂气:灵魂,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

"枯形寄空木":枯槁的躯体暂寄于空棺。

# 寄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枯形:枯槁的尸体。

"娇儿索父啼":幼子啼哭着寻找父亲,

# 索:寻找。

"良友抚我哭":挚友抚棺痛哭失声。

# 哭:痛哭。

"得失不复知":此生得失已无从知晓,

"是非安能觉":是非对错岂能再辨明!

# 觉:辨别。

"千秋万岁后":千年之后,

# 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谁知荣与辱":荣辱怎能记心间?

"但恨在世时":只恨今生在世时,

"饮酒不得足":饮酒不足太遗憾。

# 不得足:不足太遗憾。

"在昔无酒饮":往昔无酒可饮,

"今但湛空觞":如今酒杯空空如也。

# 湛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湛:澄清。空觞:空酒杯。

"春醪生浮蚁":春酒泛起浮沫,

# 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刘良注:“酒膏径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蚁如水萍也。”,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

"何时更能尝":何时能再品尝!

"肴案盈我前":佳肴堆满眼前,

# 盈:指摆满。,肴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

"亲旧哭我傍":亲友悲泣身旁。

# 傍:即“旁“。

"欲语口无音":想开口却发不出声音,

# 欲:想要。

"欲视眼无光":想睁眼却已失去光明。

"昔在高堂寝":昨日还在高堂安眠,

# 高堂:高大的厅堂。

"今宿荒草乡":今夜却宿于荒草坟茔。

# 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逯本据《乐府诗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为诸本所无。然此二句与第三首“四面无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复,故当删去。

"一朝出门去":清晨出门远行,

# 出门去:指出殡。

"归来良未央":归来之路却永无尽头。

# 良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一本作“夜”。未央:没有指望。

"荒草何茫茫":荒草萋萋连天,

# 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何:何其,多么。

"白杨亦萧萧":白杨萧瑟作响。

# 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寒霜笼罩九月,

# 严霜:寒霜,浓霜。

"送我出远郊":送我走向郊野远方。

# 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四野空寂无人烟,

# 无人居:指荒无人烟。

"高坟正嶣峣":高耸坟茔立山岗。

# 嶣峣: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战马仰天悲鸣,

# 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风为自萧条":秋风瑟瑟凄凉。

# 萧条:风声。

"幽室一已闭":墓穴一朝封闭,

# 幽室:指墓穴。

"千年不复朝":千年不见天日。

# 朝: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千年不见天日,

"贤达无奈何":圣贤也难违抗。

# 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

"向来相送人":刚才送葬那些人,

# 向:先时,刚才。

"各自还其家":各自还家入其房。

# 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

"亲戚或余悲":亲友尚存余悲,

"他人亦已歌":他人早忘已欢唱。

#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唱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死去还有何话讲,

#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道,说,谈。

"托体同山阿":寄托此身在山冈。

# 山阿:山陵。,托体:寄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挽歌辞三首》是魏晋时期陶渊明所作的一组五言古诗。诗人在其中虚构了自己死后的场景,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对生死的看法,同时也安慰亲友不必过度哀伤。第一首诗写的是死后收殓的情形,描述了子女、朋友因悲痛而痛哭的场景。诗人以豁达的态度看待生死,认为人死后不再有荣誉或羞辱之分,只是遗憾生前喜欢的酒还没喝够,就这么离开了人世。第二首诗聚焦出殡前的祭祀环节,刻画了亲人因离别而哀伤的画面。诗人此时仍为不能再饮酒感到遗憾,也为要离开熟悉的家庭而有些怅然。第三首诗则写下葬时的情景。面对死后未知的幽冥世界,诗人没有过多猜测,他认为即使是贤能通达的人也无法逃脱死亡的规律——这与当时社会上追求神仙方术、试图长生不老的风气截然不同。整组诗构思独特,通过具体描写自己身后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形,展现了诗人对生死的坦然态度,体现出他通透豁达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问题,学界长期存在两种主流观点:梁启超、古直等学者主张其享年五十六岁,而《宋书·隐逸传》《陶徵士诔》等史料则记载其卒年六十三岁。这一争议直接引发了对其晚年自挽诗《拟挽歌辞三首》创作背景的学术分歧。逯钦立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系统提出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渊明实际活至六十三岁,该组诗创作于五十一岁罹患重病、濒死复生的特殊时期。而吴小如则从文本内在逻辑出发,论证三首挽歌实为诗人于弥留之际对生命终局的预想与超脱性观照。值得注意的是,诗学考证与史料记载在此形成微妙互证。《自祭文》明确标注"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元嘉四年九月),而《拟挽歌辞》第三首"严霜九月中"的时令描写与《自祭文》完全吻合。这种时空叠合性使得部分学者倾向于将挽歌创作时间锚定于诗人逝世前两月,视作生命终章的诗意预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自挽题材的五言古诗,通过虚构自己死后从入殓、祭祀到下葬的全过程,以超然视角展现对生死命题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烘托:​​“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通过“荒草”“白杨”“严霜”等意象,构建出萧瑟、肃杀的墓地环境,烘托出死亡的冷寂与荒凉。自然景象的衰败与生命的消逝形成共振,强化了悲怆氛围。描写:​​“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此句描写出魂魄消散、躯体枯槁的状态,不加修饰地展现死亡的物理过程,突显生命的脆弱与虚无。

3. 分段赏析

其一:首章以“有生必有死”直陈生死必然性,打破魏晋文人讳言死亡的禁忌。陶渊明以“早终非命促”消解早逝的悲情,强调生死如同昼夜交替般自然。他直言人死则“魂气散何之”,肉体仅是“枯形寄空木”,彻底否定灵魂不灭的迷信,体现唯物主义生死观。全诗无华丽辞藻,以白描手法铺陈入殓场景:“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通过视听细节刻画生者哀恸,反衬死者无知无觉的冷静。结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以诙谐之语收束,将生死大事转化为对世俗遗憾的调侃,既显真性情,又暗含对荣辱的蔑视。此章奠定全组诗基调,以“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否定身后名的价值,呼应《形影神·神释》中“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的哲学观,展现对生命本质的透彻认知。其二:次章聚焦祭祀仪式,从“在昔无酒饮”到“今但湛空觞”,通过酒器的今昔对比,凸显生死界限——生者徒劳备酒,死者永失品尝之机。“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以空间转换暗示生命消逝,荒草意象强化孤独感;“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则借“未央”暗喻生死永隔的绝望。“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以生理机能的丧失具象化死亡,而“春醪生浮蚁”的春酒意象则隐喻生命力的短暂与消逝。诗中既有对死亡的坦然,又流露对生命未竟之憾,展现理性超脱与感性挣扎的交织,深化生死主题的复杂性。其三:末章以送葬场景收尾,从“荒草何茫茫”到“托体同山阿”,完成从个体死亡到宇宙归化的升华。陶渊明摒弃传统挽歌的哀婉,以“严霜九月中”的肃杀秋景烘托殡葬的冷寂,马鸣风萧的视听描写强化苍茫意境。首句“荒草何茫茫”承接前章“白杨亦萧萧”,形成时空连贯性;“幽室一已闭”呼应“千年不复朝”,强化生死永隔的不可逆性。“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揭露人情淡薄,反用《论语》“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的礼教规范,批判虚伪的哀悼仪式。“托体同山阿”将肉体消解于自然,既否定轮回转世,又以“山阿”象征永恒,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大化的融合。此章超越个体生死,以“贤达无奈何”消解圣贤与凡人的界限,将死亡视为自然循环的一环,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彰显陶渊明“似枯而实腴”的诗学特质。

4. 作品点评

前面说这三首陶诗特别有新意,主要是指它们在艺术构思上的巧妙。在陶渊明之前,不管是像孔子、孟子那样的圣贤,还是老子、庄子这类通透的智者,都没人从去世的人自己的视角,去想象离开人世后,身边和内心会经历些什么。陶渊明不仅这么想了,还用具体生动的文字把这些情景写成了诗——这种创新的力度,可以说是以前没人能做到的。不过,艺术上的创新,也得有思想上通透豁达的底子。要是没有陶渊明这样深厚的修养,根本想不到能把现实和想象结合得这么自然,写出既真实又动人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渊明自作挽歌词凡三首,秦太虚亦效之,余谓渊明之词了达,太虚之词哀怨,有不同耳。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呜呼!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先生从容闲暇如此,平生所养,从可知矣。

清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卷一《洒落》

# 挽歌昉于缪袭,以此歌比而校之,其旷达处相同,而哀惨过之,陆机三章虽佳,风骨则减矣。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 首篇乍死而殓,次篇奠而出殡,三篇送而葬之,次第秩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 言理极尽,故言哀极深。末故以放语引令远,可知一息尚存,得失是非不泯泯也。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下一篇:魏晋·曹丕《善哉行(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