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必有死":人命有生必有死,
"早终非命促":早终不算生命短。
# 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促,短促。
"昨暮同为人":昨晚生存在世上,
# 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昨暮:昨晚。
"今旦在鬼录":今晨命丧赴黄泉。
# 鬼录:迷信中冥间记录死人的名册,指死去。此处叹生死无常。,今旦:今晨。
"魂气散何之":游魂飘散在何处,
# 散何之:散归何处。,魂气:灵魂,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
"枯形寄空木":枯槁的躯体暂寄于空棺。
# 寄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枯形:枯槁的尸体。
"娇儿索父啼":幼子啼哭着寻找父亲,
# 索:寻找。
"良友抚我哭":挚友抚棺痛哭失声。
# 哭:痛哭。
"得失不复知":此生得失已无从知晓,
"是非安能觉":是非对错岂能再辨明!
# 觉:辨别。
"千秋万岁后":千年之后,
# 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谁知荣与辱":荣辱怎能记心间?
"但恨在世时":只恨今生在世时,
"饮酒不得足":饮酒不足太遗憾。
# 不得足:不足太遗憾。
"在昔无酒饮":往昔无酒可饮,
"今但湛空觞":如今酒杯空空如也。
# 湛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湛:澄清。空觞:空酒杯。
"春醪生浮蚁":春酒泛起浮沫,
# 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刘良注:“酒膏径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蚁如水萍也。”,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
"何时更能尝":何时能再品尝!
"肴案盈我前":佳肴堆满眼前,
# 盈:指摆满。,肴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
"亲旧哭我傍":亲友悲泣身旁。
# 傍:即“旁“。
"欲语口无音":想开口却发不出声音,
# 欲:想要。
"欲视眼无光":想睁眼却已失去光明。
"昔在高堂寝":昨日还在高堂安眠,
# 高堂:高大的厅堂。
"今宿荒草乡":今夜却宿于荒草坟茔。
# 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逯本据《乐府诗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为诸本所无。然此二句与第三首“四面无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复,故当删去。
"一朝出门去":清晨出门远行,
# 出门去:指出殡。
"归来良未央":归来之路却永无尽头。
# 良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一本作“夜”。未央:没有指望。
"荒草何茫茫":荒草萋萋连天,
# 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何:何其,多么。
"白杨亦萧萧":白杨萧瑟作响。
# 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寒霜笼罩九月,
# 严霜:寒霜,浓霜。
"送我出远郊":送我走向郊野远方。
# 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四野空寂无人烟,
# 无人居:指荒无人烟。
"高坟正嶣峣":高耸坟茔立山岗。
# 嶣峣: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战马仰天悲鸣,
# 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风为自萧条":秋风瑟瑟凄凉。
# 萧条:风声。
"幽室一已闭":墓穴一朝封闭,
# 幽室:指墓穴。
"千年不复朝":千年不见天日。
# 朝: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千年不见天日,
"贤达无奈何":圣贤也难违抗。
# 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
"向来相送人":刚才送葬那些人,
# 向:先时,刚才。
"各自还其家":各自还家入其房。
# 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
"亲戚或余悲":亲友尚存余悲,
"他人亦已歌":他人早忘已欢唱。
#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唱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死去还有何话讲,
#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道,说,谈。
"托体同山阿":寄托此身在山冈。
# 山阿:山陵。,托体:寄身。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自挽题材的五言古诗,通过虚构自己死后从入殓、祭祀到下葬的全过程,以超然视角展现对生死命题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烘托:“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通过“荒草”“白杨”“严霜”等意象,构建出萧瑟、肃杀的墓地环境,烘托出死亡的冷寂与荒凉。自然景象的衰败与生命的消逝形成共振,强化了悲怆氛围。描写:“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此句描写出魂魄消散、躯体枯槁的状态,不加修饰地展现死亡的物理过程,突显生命的脆弱与虚无。
3. 分段赏析
其一:首章以“有生必有死”直陈生死必然性,打破魏晋文人讳言死亡的禁忌。陶渊明以“早终非命促”消解早逝的悲情,强调生死如同昼夜交替般自然。他直言人死则“魂气散何之”,肉体仅是“枯形寄空木”,彻底否定灵魂不灭的迷信,体现唯物主义生死观。全诗无华丽辞藻,以白描手法铺陈入殓场景:“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通过视听细节刻画生者哀恸,反衬死者无知无觉的冷静。结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以诙谐之语收束,将生死大事转化为对世俗遗憾的调侃,既显真性情,又暗含对荣辱的蔑视。此章奠定全组诗基调,以“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否定身后名的价值,呼应《形影神·神释》中“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的哲学观,展现对生命本质的透彻认知。其二:次章聚焦祭祀仪式,从“在昔无酒饮”到“今但湛空觞”,通过酒器的今昔对比,凸显生死界限——生者徒劳备酒,死者永失品尝之机。“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以空间转换暗示生命消逝,荒草意象强化孤独感;“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则借“未央”暗喻生死永隔的绝望。“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以生理机能的丧失具象化死亡,而“春醪生浮蚁”的春酒意象则隐喻生命力的短暂与消逝。诗中既有对死亡的坦然,又流露对生命未竟之憾,展现理性超脱与感性挣扎的交织,深化生死主题的复杂性。其三:末章以送葬场景收尾,从“荒草何茫茫”到“托体同山阿”,完成从个体死亡到宇宙归化的升华。陶渊明摒弃传统挽歌的哀婉,以“严霜九月中”的肃杀秋景烘托殡葬的冷寂,马鸣风萧的视听描写强化苍茫意境。首句“荒草何茫茫”承接前章“白杨亦萧萧”,形成时空连贯性;“幽室一已闭”呼应“千年不复朝”,强化生死永隔的不可逆性。“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揭露人情淡薄,反用《论语》“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的礼教规范,批判虚伪的哀悼仪式。“托体同山阿”将肉体消解于自然,既否定轮回转世,又以“山阿”象征永恒,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大化的融合。此章超越个体生死,以“贤达无奈何”消解圣贤与凡人的界限,将死亡视为自然循环的一环,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彰显陶渊明“似枯而实腴”的诗学特质。
4. 作品点评
前面说这三首陶诗特别有新意,主要是指它们在艺术构思上的巧妙。在陶渊明之前,不管是像孔子、孟子那样的圣贤,还是老子、庄子这类通透的智者,都没人从去世的人自己的视角,去想象离开人世后,身边和内心会经历些什么。陶渊明不仅这么想了,还用具体生动的文字把这些情景写成了诗——这种创新的力度,可以说是以前没人能做到的。不过,艺术上的创新,也得有思想上通透豁达的底子。要是没有陶渊明这样深厚的修养,根本想不到能把现实和想象结合得这么自然,写出既真实又动人的作品。
# 渊明自作挽歌词凡三首,秦太虚亦效之,余谓渊明之词了达,太虚之词哀怨,有不同耳。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呜呼!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先生从容闲暇如此,平生所养,从可知矣。
清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卷一《洒落》
# 挽歌昉于缪袭,以此歌比而校之,其旷达处相同,而哀惨过之,陆机三章虽佳,风骨则减矣。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 首篇乍死而殓,次篇奠而出殡,三篇送而葬之,次第秩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 言理极尽,故言哀极深。末故以放语引令远,可知一息尚存,得失是非不泯泯也。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四
下一篇:魏晋·曹丕《善哉行(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