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去山泽游":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
# 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去:离开。
"浪莽林野娱":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
# 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
# 试:姑且。
"披榛步荒墟":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
# 荒墟:废墟。,榛:丛生的草木。
"徘徊丘垄间":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
# 丘垄:坟墓。
"依依昔人居":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 依依:思念的意思。
"井灶有遗处":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
"桑竹残杇株":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
# 杇: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
"此人皆焉如":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
# 焉如:何处去。,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薪者向我言":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
"死殁无复余":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
# 殁:死。一作没。
"一世异朝市":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
#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一世:三十年为一世。
"此语真不虚":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
#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终当归空无":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归园田居(其四)》是东晋陶渊明所作的五言古诗,属于田园诗题材。诗中,诗人先描绘与子侄漫游荒墟的经历,再以“步荒墟”所见的残垣断壁、桑竹枯株,勾勒出荒芜凄凉之景,又借与采薪者的对话,得知旧居故人已逝。最终发出“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感慨,表达了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喟叹,展现出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索与内心痛苦。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诗人直接表达了对人生如幻、终归于空无的感慨,参破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的自然法则,抒发了内心的深沉感慨,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设问:“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诗人通过设问,引出与采薪者的对话,“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不仅使诗歌情节有所推进,还借采薪者之口,道出残酷的现实,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比:诗中将往昔“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与当下“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的荒墟之景进行对比,形成生与死、今与昔的强烈对照,突出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承上启下:“披榛步荒墟”中,“荒墟”二字堪称精妙之笔,既收束上文诗人携子侄拨开榛莽、踏足荒野的游历过程,又自然开启下文。此后诗人于丘垄徘徊,目睹旧居遗迹、残败井灶桑竹,是为“所见”;向采薪者发问故人去向,是为“所问”;听闻“死没无复余”后,生发出对世事变迁、人生虚幻的喟叹,是为“所感”。一词串联起诗歌的叙事脉络与情感脉络,使全诗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开篇“久去山泽游”,呼应《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误落尘网中”的仕途过往,“浪莽林野娱”则生动展现诗人挣脱世俗束缚,重归自然的自由畅快。“浪莽”一词精准勾勒出其无拘无束的身心状态,“娱”字更彰显对田园的热爱。第三、四句以“携子侄辈”同游,增添天伦之乐,“披榛步荒墟”的游兴之浓,自然引出下文诗的第二段“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承接“荒墟”,描绘所见之景。此处荒芜萧索的废墟,与组诗首篇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形成强烈对比,生与死、今与昔的碰撞,激发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深沉思考,其于丘垄间的徘徊、对旧居遗迹的深情凝视,尽显复杂心绪。第三段,第九到第十二句以简洁问答推进。“此人皆焉如”的疑问,饱含对荒寂之地的怅惘与对故人的关切;“死没无复余”的回答,直白残酷,背后是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思索的人生终极命题。末段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诗人在听闻回答后,参透盛极必衰、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诗句看似质朴平淡,却蕴含深厚情感与深刻哲理,充分展现陶渊明诗歌厚积薄发的艺术魅力。品读此诗,不仅能感受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更可窥见诗人超然的人生境界、智慧灵光,以及对世事人生的透彻领悟。
4. 作品点评
关于《归园田居》第四首的解读,学界存在不同视角的阐释差异。部分论者主张此诗蕴含访故友而悼亡的哀思,认为“死没无复余”指向具体人事的悲怆。但细察文本,全篇未见对具体人际关系的追怀,更无凭吊故人的情感线索。若拘泥于个体化叙事解读,不仅过度窄化了诗歌意境,更遮蔽了其蕴含的哲学深度。诗人由“昔人居”的荒芜与农人耕作的永恒,触发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叩问:当文明痕迹终将湮灭于自然法则,个体的存在困境实则映射着人类永恒的生存悖论。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将私人化的田园记忆升华为具有普世价值的存在之思,使诗作超越了具体历史情境,成为叩击人类普遍精神困境的永恒寓言。
# 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现代朱光潜《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
# “终当归空无”,岂可不领林野娱乎?
近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 此五诗衣被后来,各大家无不受其孕育者,当与尔哉!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
近代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下一篇:魏晋·曹丕《清河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