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dào
zhōng
zuò
èr
shǒu
èr

朝代:魏晋作者:陆机浏览量:2
yuǎn
yóu
yuè
shān
chuān
shān
chuān
xiū
qiě
guǎng
广
zhèn
zhì
chóng
qiū
ān
pèi
zūn
píng
mǎng
bào
yǐng
mèi
zhāo
xián
wǎng
dùn
pèi
gāo
yán
tīng
bēi
fēng
xiǎng
qīng
zhuì
huī
míng
yuè
lǎng
zhěn
néng
mèi
zhèn
cháng
xiǎng

译文

离家远游过山川,山山水水长又宽。挥鞭策马登峻岭,提缰徐行过平原。夜宿形影自相伴,晨起含悲又向前。收缰驻马悬崖下,侧耳倾听悲风响。露珠坠下闪清辉,明月皎皎多晴朗。抚几久久不能寐,披衣独自心怅惘。

逐句剖析

"远游越山川":离家远游过山川,

"山川修且广":山山水水长又宽。

# 修:长。

"振策陟崇丘":挥鞭策马登峻岭,

# 崇丘:高丘、高山。,陟:登上。,振策:挥动马鞭。

"安辔遵平莽":提缰徐行过平原。

# 平莽:平坦广阔的草原。,遵:沿着。,安辔: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

"夕息抱影寐":夜宿形影自相伴,

# 寐:入睡。,抱影:守着影子。,夕:傍晚。

"朝徂衔思往":晨起含悲又向前。

# 衔思:心怀思绪。,徂:往,行走。

"顿辔倚高岩":收缰驻马悬崖下,

# 高岩:即指岩石。高,一作嵩,泛指高山。,倚:斜靠。,顿辔:拉住马缰使马停下。

"侧听悲风响":侧耳倾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露珠坠下闪清辉,

# 清露坠素辉:“清露”两句:将要落下的月亮照在露水上,显得非常明亮。清露,洁净的露水;素辉,白色的亮光。

"明月一何朗":明月皎皎多晴朗。

# 朗:明亮。,一何:多么。

"抚枕不能寐":抚几久久不能寐,

"振衣独长想":披衣独自心怅惘。

# 振衣:振衣去尘,即指披衣而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二)》是晋代文学家陆机的组诗作品之一。首四句紧扣诗题,点明游子的远游之路遥远与艰辛,并且描绘了游子策马登攀和驰骋的画面;五六句写出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使得他的心境更为立体且丰富;七八句写下马休息,依傍山峦,只能与悲风为伴,更凸显了其内心的孤独与落寞;末四句写游子面对明月清辉,却无法入眠,他整理衣裳,独自陷入深深的遐想。全诗以游子的远游为主线,通过细致刻画其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鲜活地勾勒出一个胸怀远大志向、内心孤独却信念坚定的游子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是三国名将。曾官任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陆机在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是公认的大作家,文才倾动一时,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其诗以华美深密见称,繁缛赡密,工巧绮练,重排偶的倾向对后人影响颇大,有较多拟古之作。亦善骈文,《辩亡论》《吊魏武帝文》等较有名。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后人辑有《陆士衡集》,今人有《陆机集校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陆机的祖父陆逊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则担任过大司马一职。吴国灭亡后,二十九岁的陆机在太康十年(289年),与弟弟陆云一同离开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前往洛阳。他的《赴洛道中作》二首便创作于赴洛阳的途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离家赴洛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由此引起的悲凉凄恻的感触,刻画了诗人孤独、寂寞、忧伤的心情,表达了其离家羁宦的孤独忧愁以及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感情深沉真挚而复杂。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紧扣诗题,点明游子的远游之路遥远与艰辛,并且描绘了游子策马登攀和驰骋的画面。“修且广”描绘出山川绵长、宽广的特点,展现出沿途景色的开阔。陆机自吴郡吴县华亭故园启程,奔赴洛阳,此去路途迢迢,自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远游”。一路行来,他跨越无数江河,翻越重重山岭,所经山水绵延无尽,尽显天地壮阔。“振策”即挥动马鞭,“陟”是登上之意,“崇丘”指高大的山丘,“安辔”是扣紧马缰使马缓行,“平莽”为平坦广阔的草原。诗人时而扬鞭策马,奋力攀登陡峭险峻的峰峦;时而轻挽缰绳,缓行于芳草萋萋的平野。山峦起伏,江河纵横,高低错落间,不难窥见诗人一路翻山越岭、涉水前行的艰辛。这段旅途的山水画卷,不仅勾勒出沿途绮丽风光,更无声诉说着陆机风尘仆仆、鞍马劳顿的奔波之苦。五六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夕息”描绘了诗人夜晚休息的情景,“抱影寐”形象地写出了他孤零零地抱着自己的影子入睡,突出了夜晚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寂寞。“朝徂”表示早晨出发继续前行,“衔思往”则表明他早晨起来时心中怀着悲伤的情绪又踏上了旅程。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日常的行程,更细腻地刻画了他内心的孤独、忧伤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仗工整,动词“抱”“衔”使用精巧,体现了陆机语言提炼的功夫。七八句“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顿辔”是拉住马缰使马停下,“高岩”指高大的岩石。诗人停下马来,倚靠在高峻的山崖旁休息,此时侧耳倾听,只听到悲风呼啸。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孤独和艰辛,倚岩休息却无人相伴,只能与悲风为伴,更凸显了诗人的孤独感。称秋风为“悲风”,赋予了秋风以人的情感色彩,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惆怅。后四句“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说游子面对明月清辉,却无法入眠,他整理衣裳,独自陷入深深的遐想。月色如练,洁净的露水滴下,闪烁着洁白的光辉,显得格外明亮。“清露坠素辉”一句写得幽雅净爽,清丽简远,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对月抚枕,却无法入睡,更增添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感觉,同时也为下文的“独长想”埋下伏笔。诗人躺在床上,面对明月,思绪万千,无法入眠,只好披衣而起,独自遐想。“抚枕不能寐”表现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他可能是在思考自己的前途命运,也可能是沉浸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中。“振衣独长想”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和惆怅的情绪,诗人独自一人,在这清冷的夜晚,只能通过沉思来排解内心的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3. 作品点评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一观点强调诗歌以抒情为核心,并注重文词的精妙华美。该理论与儒家传统的“诗言志”说存在显著差异,清代沈德潜就曾在《古诗源》卷七中评价其“殊非诗人之旨”。然而,这恰恰反映了魏晋以来诗歌发展的新趋势与变革。​作为被钟嵘《诗品序》誉为“太康之英”的陆机,其诗作充分体现了“诗缘情而绮靡”的主张。比如在诗中“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等句子,文辞华丽优美,对仗工整精巧;“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两句,在用词和造句上精心雕琢,力求工整。这些都彰显出陆机在诗歌创作中对语言的高度锤炼。他擅长描绘景物,并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即景抒情的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为魏晋诗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二章稍见凄切。

清诗人沈德潜《古诗源》

# 此第二首也,辞亲望乡之意已见前首,故此只申写征途之况。前八,皆叙道途跋陟之景,插入“夕息”二语,便不平直。后四,就夜景凄其作收,明翻抱影,暗顾衔思。

清作家张玉榖《古诗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野田黄雀行》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