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被两鬓":白发覆垂在两鬓,
#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被:同“披”,覆盖,下垂。
"肌肤不复实":我身已不再结实。
# 实:结实。,肌肤:指身体。
"虽有五男儿":身边虽有五男儿,
# 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这首诗中皆称小名。
"总不好纸笔":总不喜欢纸与笔。
# 纸笔:这里代指学习。,好:喜欢,爱好。
"阿舒已二八":阿舒已经十六岁,
# 二八:即十六岁。
"懒惰故无匹":懒惰无人能相比。
# 无匹:无人能比。匹,字形近于“二”、“八”之合,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法。,故:同“固”,本来,一向。一作“固”。
"阿宣行志学":阿宣快到十五岁,
# 志学:指十五岁。,行:行将,将近。
"而不爱文术":也是无心去学习。
# 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情。
"雍端年十三":阿雍阿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竟然不识六与七。
# 六与七:六加七等于十三,这里用了数字的离合。
"通子垂九龄":通儿年龄近九岁,
# 垂九龄:将近九岁。垂:即将到。
"但觅梨与栗":只知寻找梨与栗。
# 觅:寻觅,寻找。
"天运苟如此":天命如果真如此,
# 苟:如果。,天运:天命,命运。
"且进杯中物":姑且饮酒莫论理。
# 杯中物:指酒。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责子》是一首抒情的五言古诗。此诗描写的内容围绕陶渊明对儿子们的状况展开,诗中详细罗列了五个儿子各自的表现。整首诗抒发了诗人作为父亲的复杂情感,展现出浓厚的亲子之情,情感深厚且率真,反映了诗人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全诗感情深厚率真,语言风趣幽默。
2. 写作手法
双关:“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无匹”既指阿舒懒惰程度无人能及,又通过“匹”字的字形拆解暗含“二八”(即十六岁)的年龄信息。这种析字手法将年龄与性格缺陷结合,形成双关讽刺,既点明长子已成年却不成器的事实,又以文字游戏消解责备的严肃性,展现幽默感用典:“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化用了孔融让梨的典故。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让梨,展现出良好的品德和智慧。而陶渊明的小儿子通子快九岁了,还只知道寻找梨和栗这些食物,通过对比,突出了通子的年幼不懂事和贪玩,也流露出诗人对儿子们成长状况的担忧和无奈。白描:“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没有过多修饰,便将儿子们在年龄、习性、学业等方面的状况清晰呈现,让读者直观了解到孩子们的日常表现,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与真实感。陶渊明以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儿子们的状态。
3. 分段赏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诗的开篇,陶渊明以“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用质朴且直白的笔触,精准地勾勒出自身衰老的模样。两鬓已然被白发悄然覆盖,肌肤也褪去往昔的紧实,松弛而不再丰满,岁月的沧桑之感扑面而来。这两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自我描述,实则蕴含深意,巧妙地为后文对儿子们状况的感慨埋下伏笔。诗人借由自身的衰老,自然地引出对儿子们成长的关切之情。紧接着,笔锋陡然一转,“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以一种略带怅惘与无奈的口吻,一语道破五个儿子对读书求学毫无兴致、不思进取的状况。一个“总”字,加重了整体否定的语气,为全诗奠定了失望与忧虑的基调,淋漓尽致地凸显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儿子们学业表现的担忧。“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此段,诗人对五个儿子展开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先看长子阿舒,“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十六岁,本应是青春正好、奋发图强的年纪,阿舒却懒惰到了极点,堪称无人能及。“无匹”二字,将其懒惰程度渲染得淋漓尽致。再看次子阿宣,“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行志学”暗示他即将年满十五岁,正如孔子所言“十有五而志于学”,可阿宣却对文学创作毫无兴趣。此处“志学”一词的双关运用,巧妙地强化了诗人对儿子不思进取的遗憾与痛心。接着是双胞胎雍和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十三岁的孩子,理应掌握基本的算数能力,可他们却连简单的数字六和七都认不清楚,学业上的严重滞后一目了然。最小的通子,“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快九岁的他,每日只一心想着寻觅梨和栗子,尽显孩童贪吃贪玩的天真憨态。这里巧用“孔融让梨”的典故,孔融四岁便懂得让梨,与之相比,通子的懵懂无知更显突出。诗人以这般细腻且略带夸张的笔触,将每个儿子的特点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来,宛如一幅栩栩如生、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群像图,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复杂交织的情感。“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在逐一点评完儿子们的表现后,陶渊明不禁发出“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的感慨。其意为,倘若天意注定让他拥有这些看似不成器的儿子,那也实在无可奈何,唯有借酒来消解心中的愁绪。这两句诗乍看之下,似乎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之举,实则蕴含着诗人的豁达与无奈。他深知,孩子们各有各的天性与命运,强求不得。这种以喝酒作结的方式,在幽默诙谐之中,彰显出诗人的率性与通达,同时也真切地流露出他对儿子们深沉无尽的爱与包容。整首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空间,让人深刻体会到一位父亲在面对儿子们不如己愿时,那份复杂而深沉的亲子之情。
4. 作品点评
陶渊明的《责子》其独特魅力引得后世诸多探讨,尤其是杜甫与黄庭坚两位大诗人,对其用意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杜甫认为,《责子》一诗旨在批评儿子们不求上进。从诗题来看,“责子”二字确有对诸子责备之意。陶渊明在《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中,对诸子为学、为人皆有着严格要求。他虽弃绝仕途,却未脱离社会,也从未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怀,本就是人之常情。杜甫正是基于此理解《责子》。然而,杜甫的理解稍显过于认真与着实。诗中虽有批评,但语句诙谐,并非板着面孔教训,而是以戏谑之笔,流露出慈祥、爱怜的神情。诗中儿子们的缺点被夸大、漫画化,且运用了有趣的修辞手法,尽显作者下笔时又好气又好笑的复杂心情,是带着笑意的批评,饱含老人的舐犊情深。相较之下,黄庭坚的体会则更为精妙。《责子》语言质朴,开篇“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直白展现自身衰老之态;描写儿子时,“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等语句通俗易懂。情感上,对儿子学业不上进失望之余,满含深切关爱,如描述通子“但觅梨与栗”,宠溺之情溢于言表。写作手法丰富,以白描勾勒儿子形象,将自身衰老与儿子不成器形成鲜明对比,巧用“孔融让梨”典故,妙趣横生。整首诗生动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父子情,充满生活气息与情感张力。
#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唐杜甫《遣兴五首》其三
# 观渊明此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耳,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宋黄庭坚《书陶渊明责子诗后》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答庞参军·并序》
下一篇:魏晋·陆机《招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