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shī
qún
niǎo
yóu
fēi
pái
huái
dìng
zhǐ
shēng
zhuǎn
bēi
xiǎng
qīng
yuǎn
lái
yīn
zhí
shēng
sōng
liǎn
yáo
lái
guī
jìng
fēng
róng
yīn
shuāi
tuō
shēn
suǒ
qiān
zǎi
xiāng
wéi

译文

栖遑焦虑的失群之鸟,日暮时分仍独自徘徊飞翔。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止休息的地方,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也越来越悲凉感伤。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到思慕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它飞来飞去却无处可依。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在强劲的暴风下本不会有茂盛的树林,唯独孤松的浓荫却永不衰败。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逐句剖析

"栖栖失群鸟":栖遑焦虑的失群之鸟,

# 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日暮犹独飞":日暮时分仍独自徘徊飞翔。

"徘徊无定止":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止休息的地方,

#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夜夜声转悲":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也越来越悲凉感伤。

"厉响思清远":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到思慕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

# 厉响:谓鸣声激越。

"去来何依依":它飞来飞去却无处可依。

#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因值孤生松":因遇孤独一青松,

# 值:遇。

"敛翮遥来归":收起翅膀来依归。

# 敛翮: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无荣木":在强劲的暴风下本不会有茂盛的树林,

#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此荫独不衰":唯独孤松的浓荫却永不衰败。

"托身已得所":既然得此寄身处,

# 已:既。

"千载不相违":永远相依不违弃。

# 违:违弃,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其四)》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五言古诗,是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四首。此诗以失群孤鸟自喻,通过描绘一只日暮独飞、徘徊无依的鸟儿,最终找到孤生松作为归宿的过程,象征诗人历经漂泊后找到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前六句写孤鸟彷徨无依的悲苦,后六句写其找到归宿的欣慰,形成鲜明对比。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象生动,通过孤鸟与孤松的意象组合,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展现了陶渊明“托身得所”的人生理想和“千载不违”的坚定操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非单纯的酒后抒怀之作。诗人以酒为题,实则借此抒发对现实的不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他借醉酒掩饰心绪,以此逃避迫害。从组诗第二十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一句,便能看出他创作时的谨慎与无奈。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创作年代,学界至今未有定论,主要存在六种观点: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十二至十三年(416-417年)说,以及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歌以失群孤鸟为喻,描绘了一个在乱世中彷徨无依的灵魂最终找到精神归宿的过程。诗人通过孤鸟日暮独飞、夜夜悲鸣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在政治黑暗时代的孤独与苦闷,而最终选择归隐孤松之下,则象征着诗人坚守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诗中前六句孤鸟失意、栖惶不安的处境,与后六句鸟得栖身之所后的惬意自在进行对照,通过相反情境的呈现,突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象征:以“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中失群孤鸟,喻诗人官场孤独无依、仕途失意的漂泊境遇;借“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里的孤松,象征诗人向往的归隐之所,以及如松般在浊世中坚守的孤傲正直、遗世独立人格。借失群鸟与孤松这些物象,含蓄传递官场失意之慨,及对坚守人格、向往归隐的情感,实现托物言志。

3. 分段赏析

前六句,从“栖栖失群鸟”到“去来何依依”,生动描绘出失群之鸟的孤独与彷徨。这里的飞鸟实则是诗人前半生在官场境遇的写照。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断断续续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小官职,四十一岁时任彭泽令仅八十五天,便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辞官。诗中“栖栖”一词,精准地传达出鸟离群后的不安;“日暮犹独飞”勾勒出在暮色中鸟儿形单影只飞行的画面,满是凄凉;“徘徊无定止”强调其居无定所的漂泊;“夜夜声转悲”从听觉角度渲染悲伤氛围;“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则从鸟的鸣声揣测它的心思,展现出它虽向往远方却无所依靠的迷茫。后六句,从“因值孤生松”到“千载不相违”,讲述鸟儿觅得安身之处后,决定不再离开。诗人以孤松喻归隐之所,是因其对松树怀有特殊情感,如在《饮酒·青松在东园》中就赞颂过松树“卓然见高枝”的傲霜品格。这里的“孤生松”,既具象征意味,又可能是其居处真实存在的。松树的高洁坚贞与诗人孤傲正直的人格相契合。这部分诗句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热爱。整首诗通过前后鲜明的对照,让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境转变清晰呈现,也将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抒发得真挚而深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陶渊明归隐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从彷徨到坚定的心路转变。诗中孤鸟与孤松的意象运用巧妙,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特别是“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两句,以松喻人,展现了在乱世中保持高洁品格的难能可贵。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陶渊明诗歌里很有特点的一篇,对后世文人面对仕隐抉择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中体现的不与世俗妥协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气节的重要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宋苏轼《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五

# 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 《饮酒二十首》,犹为泛滥。如此情至、理至、气至之作,定为杰作!世人不知其好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上章(“结庐在人境”)写自得中带不得有为之意,此章(“秋菊有佳色”)写不得有为带自得之意。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 “弥缝”二字,该尽孔子一生。“为事诚殷勤”五字,道尽汉儒训诂。末段忽然接入饮酒,此正是古人神化处。晋人诗,旷达者征引老庄,繁缛者征引班扬,而陶公专用《论语》。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康乐亦善用经语,而逊其无痕。

清沈德潜《古诗源》

# 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咏怀》,杜公《秦州杂诗》,退之《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嵇康《赠秀才从军(其九)》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