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xiù
cái
jūn
jiǔ

朝代:魏晋作者:嵇康浏览量:2
liáng
xián
yǒu
huī
zuǒ
lǎn
fán
ruò
yòu
jiē
wàng
guī
fēng
chí
diàn
shì
niè
yǐng
zhuī
fēi
líng
zhōng
yuán
shēng
姿

译文

良马已经训练娴熟,华丽的服饰光彩照人。他左手握住繁弱这张古代的名弓,右手搭上忘归这支良箭。(骑士纵马驰骋)快得如同疾风掠过、闪电划过,能紧追着影子、追逐着空中的飞鸟。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他左右顾盼间尽显潇洒风姿。

逐句剖析

"良马既闲":良马已经训练娴熟,

# 闲:熟习。

"丽服有晖":华丽的服饰光彩照人。

"左揽繁弱":他左手握住繁弱这张古代的名弓,

# 繁弱:古良弓名。

"右接忘归":右手搭上忘归这支良箭。

# 忘归:古代良箭名。

"风驰电逝":(骑士纵马驰骋)快得如同疾风掠过、闪电划过,

"蹑景追飞":能紧追着影子、追逐着空中的飞鸟。

# 追飞:追赶飞鸟,形容马行疾速。

"凌厉中原":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

# 凌厉:奋行直前的样子。

"顾盻生姿":他左右顾盼间尽显潇洒风姿。

# 盻:一作眄,一作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秀才从军(其九)》是魏晋时期嵇康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中先勾勒出骑士战马训练有素、技艺精湛之态,且骑士身着华丽服饰,熠熠生辉;继而刻画骑士威猛矫健、身手迅捷,神采意气飞扬,数笔之间,诗人兄长策马远眺的雄姿便鲜活呈现。全诗既彰显骑士的英勇豪迈,又蕴含优雅从容之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223?~262?),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等有“竹林七贤”之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所撰《声无哀乐论》意在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代表作品有《明胆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兄秀才从军》《幽愤诗》等。著有《嵇中散集》。今人有《嵇康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边塞游侠题材诗。介绍了魏晋从军秀才骑马驰骋、狩猎追飞的场景,描绘从装备服饰的静态展现,到策马追猎的动态演绎。借“良马、丽服、繁弱、忘归”等物象,以及“风驰电逝、凌厉中原”等景象,写出从军秀才的豪迈潇洒,表达对魏晋士人崇尚自由、追求自然且具英武气概精神的展现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衬托:前四句“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构成了一幅画面,虽未直接描写人物,但其乘骑、服饰、器物,已然衬托出人物身份的高贵和气度的不凡。伏笔:“良马既闲”中的“闲”字暗藏伏笔。“闲”本指良马训练有素、娴雅温顺,看似仅写马的特质,实则为后文“顾盼生姿”的从容神态埋下线索:正因马已被驯服得“闲”,骑士才能在“风驰电逝”中保持驾驭的稳定感。这种“马闲”与“人定”的内在关联,如同草蛇灰线,让“迅急”与“闲逸”的矛盾统一顺理成章——当骏马如电奔驰时,“闲”的特质早已预示骑士能掌控节奏。比喻:“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转入动态描写,其中“风驰电逝”将主人公纵马奔驰的速度比作迅风掠过、闪电疾驰,“蹑景追飞”则以“紧随影子”“追逐飞鸟”的比喻,进一步强化马速之快与动作之迅疾。这一连串比喻不仅生动勾勒出主人公在广阔平原上纵马如飞的形象,更传递出一种突破束缚、纵横驰骋的自由感。动静结合:“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运用“驰”“逝”“蹑”“追”“凌厉”等动词,生动描绘骏马如狂风闪电般疾驰,紧随影子追逐飞鸟,在广阔平原上奋勇奔驰的动态场景,极具速度感与力量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激烈的驰骋画面之中;而“顾盼生姿”则笔锋一转,刻画主人公在急速奔驰中仍能轻松闲逸地左顾右盼,姿态优美,展现出静态的从容与优雅。动态的疾驰与静态的顾盼相互映衬,将迅急所产生的快感和闲逸所产生的稳定感巧妙融合,既凸显了骏马与骑士的矫健英姿,又表现出一种自由舒展、从容不迫的人生境界。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四句,以静态画面勾勒主人公形象:他驾驭着一匹训练有素的良马,身着鲜亮夺目的华服,左手握着“繁弱”古弓,右手搭着“忘归”利箭。这些细节虽未直接刻画人物,却通过坐骑的精良、服饰的华美与武器的名贵,侧面烘托出其身份尊贵与气质不凡。马在诗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托。诗人特意强调这匹马“良”且“闲”,说明它并非难以驾驭的烈马,暗示主人公能随心所欲地掌控一切,所有想法都能顺利达成。后四句笔锋一转,描绘动态场景:主人公纵马奔腾,速度如同疾风闪电,紧紧追逐着影子,甚至能追上天上的飞鸟,在辽阔的原野上风驰电掣。诗人连用多个表现急速的词语,运用大量比喻,将骑马飞奔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同体验那种冲破束缚、自由驰骋的畅快。这就如同现代人痴迷于摩托、赛车带来的速度快感,西方电影里也常出现飙车镜头,都是对这种极致体验的追求。不过,单纯的极速飞驰容易让人产生失控的紧张感,反而失去了自由。诗人深谙此道,用首句“良马既闲”的“闲”字埋下伏笔,又以末句“顾盼生姿”收尾——主人公虽然疾驰如飞,却神态悠然,一边飞驰一边从容回望,尽显潇洒风姿。这种既迅猛又从容的状态,将速度带来的激情与闲适产生的安稳完美融合。只有技艺高超的骑手,驾驭训练有素的骏马时,才能同时展现出迅疾与闲逸。这一形象充分体现了人的自由与主动。这与魏晋名士推崇的处事态度不谋而合:面对大事时从容镇定。就像谢安在淝水之战的关键时刻,仍能淡定地下棋,并非他不关心战事,而是在他看来,慌乱失态会有损风度。嵇康笔下的骑射场景,与这种人生境界殊途同归,可见这首诗的内涵已超越了单纯送别嵇喜的意义。毕竟嵇喜身为文人,能否如此娴熟地驾驭快马,恐怕都要打个问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叹逝赋》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