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
yǐn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1
yùn
shēng
huì
guī
jìn
zhōng
wèi
zhī
rán
shì
jiān
yǒu
sōng
qiáo
jīn
dìng
jiān
lǎo
zèng
jiǔ
nǎi
yán
yǐn
xiān
shì
zhuó
bǎi
qíng
yuǎn
chóng
shāng
wàng
tiān
tiān
zāi
rèn
zhēn
suǒ
xiān
yún
yǒu
biǎo
huán
bào
mǐn
miǎn
shí
nián
xíng
hái
jiǔ
huà
xīn
zài
yán

译文

人生迁化必有终结,宇宙至理自古而然。古代传说松乔二仙,可如今他们又究竟在哪里呢?故旧好友送我美酒,竟说饮下可成神仙。初饮一杯断绝杂念,再连饮几杯,竟然恍惚间忘掉了天地的存在。苍天何尝离开此处,其实并非如此,顺应自然本真才是最为重要的啊。云鹤生有神奇翅膀,在八方极远之地翱翔也能片刻间就飞回来。自我抱定任真信念,勤勉至今已四十年。我的身体容颜早已随着时光而衰老变化,此心未变有何可言。

逐句剖析

"运生会归尽":人生迁化必有终结,

# 运生会归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是有生必有死,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运生:运化中的生命。运:天运,指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生:指生命。会:当。归尽:指死亡。

"终古谓之然":宇宙至理自古而然。

# 然:这样。,终古:自古以来。终,常。《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世间有松乔":古代传说松乔二仙,

# 松乔:神话传说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的并称。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以赤松子游耳。”注:“赤松子,仙人号也,神农时为雨师。”乔:指王子乔,名晋,周灵王的太子。好吹签,作风鸣,乘白鹤仙去。事见刘向《列仙传》。汉扬雄《太玄赋》:“纳傿禄于江淮兮,揖松乔于华岳。”

"于今定何间":可如今他们又究竟在哪里呢?

# 定何间:究竟在何处。,于今:至今。《尚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故老赠余酒":故旧好友送我美酒,

# 故老:故旧父老。陶潜《咏二疏》:“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乃言饮得仙":竟说饮下可成神仙。

# 饮得仙:谓饮下此酒可成神仙。,乃:竟,表示不相信。

"试酌百情远":初饮一杯断绝杂念,

# 远:有忘却,断绝之意。,百情:指各种杂念。,试酌:初饮。初饮,指各种杂念。有忘却,断绝之意。谓连饮数杯酒。忘记上天的存在。离开这里。

"重觞忽忘天":再连饮几杯,竟然恍惚间忘掉了天地的存在。

# 忘天:忘记上天的存在。,重觞:谓连饮数杯酒。

"天岂去此哉":苍天何尝离开此处,

# 去此:离开这里。

"任真无所先":其实并非如此,顺应自然本真才是最为重要的啊。

# 无所先: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任真:听其自然。率真任情,不加修饰。《列子》:“其在老耄,欲虑柔焉,物莫先焉。”《庄子·齐物论》郭象注:“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

"云鹤有奇翼":云鹤生有神奇翅膀,

# 云鹤:云中之鹤。用丁令威化鹤典故。

"八表须臾还":在八方极远之地翱翔也能片刻间就飞回来。

# 须臾:片刻。《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八表:八方之外,泛指极远的地方。三国魏明帝《苦寒行》:“遗化布四海,八表以肃清。”

"自我抱兹独":自我抱定任真信念,

# 独:指任真。

"僶俛四十年":勤勉至今已四十年。

# 僶俛:努力,勤奋。汉贾谊《新书·劝学》:“然则舜黾勉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僶:一作黾。

"形骸久已化":我的身体容颜早已随着时光而衰老变化,

# 化:变化。,形骸:指人的形体与骨骸。《庄子·天地》:“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

"心在复何言":此心未变有何可言。

# 心在:指“任真”之心依然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连雨独饮》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作。此诗围绕连雨时节独饮的感受展开,在饮酒过程中探讨人生哲理。诗人确信自然界“有生必有死”是不可违背的规律,明确世间并无长生不老的神仙,主张人应听任自然、顺应规律。诗中既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的达观态度,也展现了其坚守“任真”的信念。全诗以议论哲理、自我解脱为主,多次运用问句引发语意转折与语气变化,前后相互映衬,紧扣开篇论题,发人深思且余韵悠长,彰显了陶渊明哲理诗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陶渊明《连雨独饮》的创作时间,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依据诗中“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两句,结合陶渊明年谱,将此诗定为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即陶渊明四十岁时所作;另一种则以其《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中“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为据,认为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此时陶渊明四十四岁,已辞去彭泽县令归田。从陶渊明生平来看,诗人四十岁后渐感衰老,开始更自觉地反省人生。他曾为功业无成而焦虑,又因误落官场而追忆“真想”;四十一岁辞官归田后,亦面临孤寂、贫困、衰老等烦恼。为摆脱这些困惑,诗人试图以“自然”之说来排解“形影之苦”,《连雨独饮》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饮酒哲理诗。诗题“连雨独饮”点明连日阴雨中空寂独饮的情境,借饮酒议论人生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表达了顺应自然、坚守“任真”的达观态度。

2. 写作手法

设问:通过“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等问句引发思考,以诘问否定神仙存在,推动诗意转折,既呼应开篇“运生会归尽”的论题,又自然转向对饮酒与“任真”的探讨,形成哲思推演的逻辑链条。用典:诗中“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运用了王子乔乘鹤升天的典故。据《列仙传》记载,王子乔“乘白鹤”升天,云鹤拥有神奇羽翼,能高飞远游且迅速返回。诗人在此并非宣扬神仙之说,而是以该典故为引,通过想象云鹤的神奇,与自身“抱兹独”的任真态度形成对照,借此凸显自己不迷信神仙、坚守自我人生信念的态度,含蓄地深化了诗歌任真自然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开篇即抛出“运生会归尽”的终极命题,将个体生命置于天地运化的宏观视野中——人生如万物般遵循“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自古皆然。自汉末《古诗十九首》发出“生年不满百”的哀叹以来,文人墨客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从未停歇。而陶渊明却将人的自然运数,融入天地万物的运化之中,以理智、达观的笔调谈论这一永恒命题。在那个玄学盛行、生死之问萦绕士林的时代,陶渊明的观点犹如一股清流,既不陷入消极的生命悲叹,也不盲从虚妄的求仙之论,而是以一种通透的视角直面生命的本质。在“运生会归尽”的前提下,诗人进一步思索应采取的人生态度。魏晋时期,道教宣扬服食成仙说,引发诸多名士“吃药”养生的风潮。从何晏倡导“五石散”带来的身体燥热与精神迷幻,到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炼丹成仙的详细论述,求仙问道成为一时风尚。然而,动荡的社会与黑暗的政治,也让不少身处险境的文人看穿了神仙之说的虚妄。曹植曾在《赠白马王彪》中感叹“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陶渊明亦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过“帝乡不可期”的省悟。因此,他以“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的反诘直指求仙之虚妄,借周代仙人赤松子、王子乔的传说,暗喻长生之缥缈不可考,为全诗奠定了以理性解构迷信的基调。这种对生命的思考,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感悟,更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在精神信仰上的深刻觉醒。诗笔继而转向饮酒场景,通过“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的日常对话,引出对“醉境”的哲学阐释。“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的体验极具层次感:初饮时,尘世纷扰如“百情”渐次退潮;畅饮后,主体意识与天地界限模糊,达致“忘天”的混沌之境。这种对饮酒效用的描写,既呼应《古诗十九首》中“不如饮美酒”的及时行乐观,又以“乃”字暗藏转折——那位见多识广的老者口中的“饮得仙”,并非真能羽化登仙,而是借酒精之力暂忘俗念的心理体验。陶渊明从否定神仙存在转向饮酒,却自有新意,将饮酒升华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体验。在他的笔下,酒不再仅仅是消愁的饮品,而是通向精神自由的媒介,是暂时摆脱尘世枷锁、回归生命本真的桥梁。“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的设问,如拨云见日般揭示诗眼。诗人以“天”字承接上文“忘天”,却以反问否定“天地远去”的错觉,指出“任真”才是抵达本真的路径。任真,可以说是一种心境,即诗人借助饮酒体验到的“百情远”境界。其潜在含义是,人与万物皆受气于天地而生,只因“百情”的存在而产生分别。若能忘情忘我,便能达到与物为一、与自然运化合一的境界,无需幻想超越自然规律去求仙。这既是任真,亦是任天。当然,这种心境是短暂的,“忽忘天”的“忽”字,便点明了这只是一时的感受。任真,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指顺应人自身运化的规律。陶渊明并不主张终日饮酒以忘忧,他在《形影神・神释》中曾反思“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在《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中表达“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的生活态度,期望过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这种“任真”的哲学,既不同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担当,也有别于道家完全超脱的逍遥,而是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纯粹与自然,在平凡生活中实现精神的超越。诗至“云鹤有奇翼”句,虽化用《列仙传》中王子乔乘鹤升天的典故,却笔锋陡转:“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的自白,将视角从缥缈仙话拉回现实人生。诗人以“四十年”的时间纵深,宣示对“任真”信念的持久坚守——这并非一时兴起的避世姿态,而是历经仕途沉浮后凝结的生命智慧。从初入仕途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慨,到归隐田园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陶渊明用半生的经历验证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僶俛”(勤勉)一词,更见其以务实态度践行自然之道的韧性,与魏晋名士放诞之风形成鲜明对照。他的坚守,不仅是对个人生命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无声反抗,展现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独立不迁的精神品格。结尾处“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精神信念的超越性并置。“化”取自《庄子・至乐篇》“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指形体随自然规律消解,而“心在”则象征“任真”之志的永恒性。这与《形影神》中“纵浪大化中”的达观一脉相承,却更具含蓄之美:不直言生死态度,而以“复何言”的静默,彰显看透生死后的心安理得。全诗以问句起、以哲语收,在“运数—饮酒—任真—化迁”的逻辑链条中,完成了从生命焦虑到精神自洽的蜕变,既破除求仙迷思,又超越及时行乐的浅表认知,最终在“任真顺化”的哲学高度上,构建起陶渊明独有的生命美学——那是历经尘世捶打后,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精神独立的坚守,更是对生命本真的诗意回归。

4. 作品点评

全诗虽未明言触发生死感慨的具体缘由,却以含蓄笔法引人深思。诗中以问句推动语意转折,前后映衬紧扣“运生会归尽”的核心论题,通过议论哲理实现精神自洽,尽显陶渊明哲理诗的思辨特色。诗人借生死观的阐释,既隐含对人生的深沉慨叹,亦展现其在厌倦虚伪世风后,于清贫田园中坚守任真之心、超脱世俗羁绊的孤傲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如与天面说,旷士胸中,真不相隔。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 “故老赠余酒”数语说尽酒中妙味。后来李谪仙之外,恐不能解此味。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左思《白发赋》

下一篇:魏晋·陆云《芙蓉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