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红尘内":与君在喧闹市井中相遇,
# 红尘内:即繁华热闹的市井之中。
"高揖黄金鞭":手挽着马鞭相互作揖问好。
# 黄金鞭:饰有黄金的马鞭,极言华贵也。,高揖:双手抱拳高举过头作揖。古代作为辞别时的礼节。
"万户垂杨里":请问老兄,在那一片高楼垂杨之中,
"君家阿那边":哪一处是君家的宅院?
# 阿那边:犹言在哪里。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通过描写诗人与友人在市井中相逢的动人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敬意。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中“红尘”、“黄金鞭”、“万户垂杨”等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这些意象既具有象征意义,又充满了生活气息,使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更加生动、立体。例如,“红尘”象征着世俗的繁华与喧嚣,“黄金鞭”则暗示了友人的尊贵身份和热情态度,“万户垂杨”则描绘了一个繁华而宁静的市井景象。对比:虽然诗中并未直接运用对比手法,但“相逢红尘内”与“万户垂杨里”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关系。前者描绘了市井的繁华与喧嚣,后者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居住环境。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遇的偶然性和珍贵性,还暗示了诗人对友人品格的赞赏和对其生活环境的向往。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市井相逢的情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其中。无论是“红尘”还是“黄金鞭”,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象,而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借这些物象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再次相逢的喜悦之情,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厚和丰富。
3. 分段赏析
首句“相逢红尘内”直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和环境——“红尘内”。这里的“红尘”不仅指尘世的繁华与喧嚣,也象征着人生的纷繁复杂。诗人以此开篇,既交代了背景,又营造了一种苍茫、广阔的意境,为后文的情感表达铺垫了基础。同时,“相逢”二字直接切入主题,表明这是一次意外的、难得的相遇,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次句“高揖黄金鞭”是对友人形象的描绘。这里的“高揖”是一种古代礼仪,表示尊敬和敬意。而“黄金鞭”则是一种奢华的象征,暗示了友人的尊贵身份和显赫地位。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友人的风采和气度,还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钦佩之情。同时,“高揖”与“黄金鞭”的结合,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立体。第三句“万户垂杨里”是对友人住所的描绘。这里的“万户”表示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而“垂杨”则是一种常见的景观植物,象征着宁静和美好。诗人通过这一描绘,不仅展现了友人住所的繁华与宁静,还暗示了友人生活环境的优雅和舒适。同时,“万户垂杨”与前面的“红尘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赞赏。最后一句“君家阿那边”是对友人住所的具体指向。这里的“阿那”是一个代词,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点或者是一个泛指的方位。诗人以此作为结尾,既点明了友人的住所位置,又留下了一种神秘和遐想的空间。同时,“君家”二字也表达了对友人的亲切和关心,使得整个诗歌在情感上更加圆满和完整。
4. 作品点评
《相逢行》以其深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成为了李白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鉴赏。
# 太白《相逢行》云:“朝骑五花马,……”此诗予家藏乐府本最善,今本无“冷肠愁欲断”四句,他句也不同数字,故备录之。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按古辞言相逢年少,问知其家豪盛。此则言相逢其人,仍不得相亲。恐失佳期,回环致望不已,较古辞用意尤深。
明胡应麟《诗薮》
上一篇:唐·李九龄《山中寄友人》
下一篇:唐·王建《汴路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