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īn
jìn
ān
bié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yóu
hǎo
fēi
shào
cháng
jìn
yīn
qín
xìn
宿
chóu
qīng
huà
zhī
wéi
qīn
suì
jiā
nán
zuò
shǎo
shí
lín
zhàng
yóu
cóng
yān
liú
wàng
xiāo
chén
shū
shì
zhī
dāng
guāi
fēn
wèi
wèi
shì
xīng
yán
zài
chūn
piāo
piāo
西
lái
fēng
yōu
yōu
dōng
yún
shān
chuān
qiān
wài
yán
xiào
nán
wéi
yīn
liáng
cái
yǐn
shì
jiāng
duō
jiàn
pín
tuō
yǒu
jīng
guò
biàn
便
niàn
lái
cún
rén
​​yīn
xiān
zuò
jìn
ān
nán
zhǎng
shǐ
yuàn
yīn
xún
yáng
hòu
zuò
tài
wèi
cān
jūn
jiā
dōng
xià
zuò
zèng

译文

我们好友相交并不久,一见如故意诚恳。流连忘返对畅谈,更加知心相亲近。去岁迁家至南村,你我短时为近邻。持杖游乐相伴从,随兴所至忘时辰。仕隐地位自不同,我知早晚当离分。不料离别已来到,动身就在此年春。飘飘拂面西来风,悠悠离别东去云。千里山川相阻隔,再度相逢难有因。贤才出仕能通达,江湖隐者多贱贫。倘若有便相经过,勿忘来看老友人。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因而住在浔阳。后来作太尉参军,迁移全家东下。我作这首诗赠给他。

逐句剖析

"游好非少长":我们好友相交并不久,

# 游好:谓交游、相好。

"一遇尽殷勤":一见如故意诚恳。

# 殷勤:情意恳切深厚。,尽:极。

"信宿酬清话":流连忘返对畅谈,

# 清话:谓无世俗之谈。,酬:应对,交谈。,信宿:连宿两夜。《左传》庄公三年有“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之句。《诗经·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通‘汝’)信宿。”毛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亦兼有流连忘返之意。《水经注·江水二》:“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益复知为亲":更加知心相亲近。

# 益复:更加。

"去岁家南里":去岁迁家至南村,

# 南里:即南村。诗人于去岁迁居于此。,去岁:指义熙六年(410年)。

"薄作少时邻":你我短时为近邻。

# 少:短。,薄: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负杖肆游从":持杖游乐相伴从,

# 肆游从:是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游从的快乐之中。肆:肆意,适意,纵情,任情。游从:相伴而游。,负杖:扶杖,拄拐杖。负:凭恃。

"淹留忘宵晨":随兴所至忘时辰。

# 忘宵晨:谓无宵无晨,不分昼夜,指终日逍遥游乐,忘掉一切。宵:夜。,淹留:久留,指流连忘返。

"语默自殊势":仕隐地位自不同,

# 殊势:地位不同。,语默:说话与沉默,代指仕与隐。《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亦知当乖分":我知早晚当离分。

# 乖分:分离。

"未谓事已及":不料离别已来到,

# 及:到,来临。,事:指分离之事。,未谓:没有想到。谓:以为。

"兴言在兹春":动身就在此年春。

# 言:语助词,无实际意义。,兴:起,动身。

"飘飘西来风":飘飘拂面西来风,

# 飘飘西来风:“飘飘”两句:比喻殷景仁的离去。

"悠悠东去云":悠悠离别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千里山川相阻隔,

"言笑难为因":再度相逢难有因。

# 言笑难为因:这一句是说,难有机会在一起谈笑了。难为因:难得有因由。因:因缘,机会。

"良才不隐世":贤才出仕能通达,

# 良才:指殷景仁。

"江湖多贱贫":江湖隐者多贱贫。

# 贱贫:作者自指。,江湖:指隐居于江湖。

"脱有经过便":倘若有便相经过,

# 脱:倘或,或许。

"念来存故人":勿忘来看老友人。

# 故人:老朋友,作者自指。,存:存间,探望。,念:盼望的意思。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

# 长史掾:郡丞的书记。长史指郡丞;掾是掌书记之职。掾:一作椽。,南府:晋安郡分设的南郡。

"因居浔阳":因而住在浔阳。

# 因居浔阳:晋安郡地处偏僻的南端,殷景仁就把家小安置在浔阳(在今江西九江市)。浔阳:地名,在今江西。

"后作太尉参军":后来作太尉参军,

# 太尉:官名,指刘裕。

"移家东下":迁移全家东下。

# 东下:由浔阳去建康,沿江东下。

"作此以赠":我作这首诗赠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殷晋安别》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古诗。殷景仁赴任刘裕行参军时,陶渊明以诗赠别。诗中先叙与殷景仁的深厚情谊,继而抒发惜别之感,最后寄望对方不忘旧谊、顺访故友。尽管二人隐仕殊途、抱负迥异,但短暂交往中仍缔结真挚情谊。诗歌着重刻画诗人对往昔交情的眷恋、惜别时的不舍,同时展现其旷达胸襟。全诗以质朴流畅的语言,直抒胸臆,将对友情的珍视与人生选择的豁达自然融合,既见直率性情,又显平实文风,实现了人格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尽显陶诗真挚自然、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时年四十七岁的陶渊明,在移居南村后的第二年创作了此诗。殷景仁曾任职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掾,因此被称作殷晋安。他在晋安南府期间居于浔阳,与陶渊明往来密切。义熙七年,刘裕拜任太尉,征辟殷景仁为参军。当殷景仁离开浔阳东行赴任之际,陶渊明以诗相赠,借笔墨传递惜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赠别诗。描绘了诗人与殷晋安相识相知的过程,营造出深厚的友情氛围。诗中回顾两人相处时的信宿清话、同游忘时,表达对往昔情谊的珍视。面对友人东下,诗人借景烘托离别愁绪,感慨山川远隔。体现了对友人的不舍、对其才华的认可,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借西来的风、东去的云,营造出一种悠远、飘荡的氛围,以此抒发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对未来相见渺茫的感慨,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直抒胸臆:“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益复知为亲”“念来存故人”等句,直接表达与友人相遇后的殷勤相待、情谊加深以及希望友人不忘故交的情感,直白地展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3. 分段赏析

诗前小序清晰交代创作缘起。开篇八句以直白笔触,采用追忆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与殷晋安从相识到比邻而居的深厚情谊。在描绘交往过程时,“一”与“尽”相互呼应,“信宿”与“益复”紧密关联,生动展现出二人初逢时的一见如故,以及相处中情谊日渐深厚的过程。据《宋书·殷景仁传》记载,殷晋安“口不谈义,深达理体”,由此推测,二人交谈多围绕清净闲适的生活意趣,远离功名利禄之念,尽显超脱世俗的君子之交。诗人在铺陈与殷景仁比邻而居的情谊时,巧妙以时空为引,徐徐展开朝夕相伴的温馨图景。义熙元年(405年)十一月,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返浔阳躬耕田园。岂料三年后,一场大火肆虐,如《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所述“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使其陷入困窘。历经两年多的艰辛,义熙六年(410年),他迁至南里南村。正是在此,陶渊明与殷景仁毗邻而居,地缘之便让二人情谊愈发深厚。诗中“肆”“忘”二字,将彼此相知相得的默契刻画得淋漓尽致。该诗别出心裁,未如传统送别诗般开篇写景、抒情或渲染氛围,而是从二人初次交往切入,继而铺展日常游从之景,以独特叙事视角成为诗作一大亮点。欢聚终有时,短暂的相处后,殷景仁即将赴任太尉参军,且启程于这个春日。一个选择归隐田园,一个踏上仕途升迁之路,两人的分离已成必然。陶渊明笔锋陡然转变,以坦诚直白的笔触写道:“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此处“语默”,暗喻仕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源自《易·系辞》中“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诗人巧妙化用典故,点明二人志趣迥异、处境有别。所谓“殊势”,体现出他们对时局的认知与处世态度的差异——陶渊明因洞察世路艰险,将仕途比作“尘网”“樊笼”,毅然赋《归去来兮辞》回归自然;殷景仁则如《宋书·殷景仁传》所言“有当世之志”,志在朝堂。“乖分”二字,既明指此次交往的分别,更深层暗示两人人生道路的分野,用词精准,情感深厚,尽显率真本色。“知”与“当”二字,道尽分离早在意料之中,足见诗人豁达坦荡的胸襟与质朴无华的诗风,真正做到了事真、意真、情真,恰如元好问《论诗绝句》中“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写照。临别之际,诗人不落窠臼,既未如王勃般写下“天涯若比邻”的宽慰之语,也不似李白描绘“萧萧班马鸣”的不舍场景,更没有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凄婉描写,而是从“或默或语”的人生选择出发,阐述“殊势”导致“乖分”的必然之理,这也成为此诗的又一独特之处。当离别的时刻终于来临,“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诗人以凝练笔触勾勒出画面。殷晋安举家东下,恰似天际流云,顺着西来的风势悠然远去,身影由近及远,直至消逝在蓝天尽头。此处,诗人巧用比兴之法与对偶句式,构建出一幅风卷云舒的动态图景,将送别时复杂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诗篇的感染力与艺术张力倍增。这两句诗与曹丕《杂诗》中“西北有浮云,亭亭如丰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到吴会”虽都以云行比喻人的远行,却喻意大相径庭。陶渊明借此展现出仕子奔赴前程的迅疾之态,曹丕则借此诉说征夫漂泊的艰辛之苦。陶渊明巧妙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地将其融入自身创作,用以抒发独特情感,这也成为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亮点。离别在即,相思之情亦随之翻涌。一句“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道尽心中惆怅。殷晋安东行之路,山高水远,千里跋涉,自此山川阻隔。此番分别,恰似《古诗·烛烛晨明月》中所言“相去悠且长”,再难有把酒言欢的相聚时刻。诗人欲寄情于浮云,可云儿飘远再不回头;想托意于清风,无奈风却不解心中愁绪。这深切的怀念,透过字句倾泻而出。“山川”二句承接上文,与“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饱含离情别绪的动人画卷。诗人将离情别绪升华,引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这两句与前文“语默自殊势”相呼应,再度彰显诗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人生志趣。回溯过往,陶渊明并非生来便甘隐于世,其笔下“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尽显年少时的壮志豪情;在《读史述·屈贾》中,他更表达了如稷、契般“进德修业,将以及时”的济世理想。然而,官场的污浊、时局的动荡,以及名士多遭厄运的现实,让他最终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辞》)的喟叹,毅然选择归隐之路。正如梁启超在《陶渊明》中所言:“古代作家能于作品中鲜活展现个性者,自屈原之后,当数陶渊明”,其诗文中始终流淌着真实而独特的生命印记。“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其中“脱”字作为假设之辞,饱含诗人殷切期望,盼望着友人若有顺路之时,能前来探望。这既是对殷晋安的恳切嘱托,更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生动展现出二人虽人生选择殊途,情谊却依旧深厚。此句收尾,与开篇遥相呼应,看似质朴无华,却在平淡之中,尽显诗人至真至诚的内心世界。“故人”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将读者的思绪瞬间拉回到“信宿酬清话”“淹留忘宵晨”的往昔相处场景,余韵悠长,言已尽而意无穷,恰似乐曲终了,仍有袅袅余音萦绕耳畔,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与殷晋安别》打破送别诗常规,既未聚焦饯行场景,也未落入“祖道帐饮”“折柳赠别”的窠臼。陶渊明另辟蹊径,以时间为轴,先叙与殷景仁的交往情谊,再写二人的离别情境,最后表达重逢期许,行文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让全诗浑然一体。谈及分离时,诗人并未浓墨重彩渲染离愁别绪,而是以质朴笔触,点出“语默殊途”“良才与贫贱”的人生差异,使诗歌内涵远超普通送别之作。尽管揭示了人生选择的分歧,诗人却未深入铺陈,在“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的感慨后,笔锋陡然转向,以假设之语、殷切期盼收束全诗,将真挚情感不着痕迹地融入字里行间。此诗完美诠释了陶渊明诗歌直率性情与质朴文风的深度交融,实现了人格魅力与艺术美感的和谐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真相知不在久远从,亦不在同出处,更不在期后会,何等雅契,何等旷远。

明末清初蒋薰蒋薰评·《陶渊明诗集》

# 深情厚道,绝无讥讽意。

清吴菘《论陶》

# 殷事刘裕,与靖节殊趣,故篇中“语默殊势”,已显言之。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

# 参军已为宋臣矣,题仍以前朝宦名,题目便不苟且。

清沈德潜《古诗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