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秋已夕":衰颓零落秋已晚,
# 已夕:己晚。,靡靡:零落的样子。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凄凄风露交":寒露凄风相缭绕。
"蔓草不复荣":蔓生的野草渐渐枯萎,
# 蔓草:蔓生的草。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园木空自凋":园中林木也已凋零。
"清气澄余滓":清凉的秋风澄净了空气中本已不多的尘埃,
# 余滓:残余的渣滓,指尘埃。
"杳然天界高":天宇茫茫愈显高远。
# 杳然:辽阔高远的样子。
"哀蝉无留响":悲切的蝉鸣已然尽绝,
# 留:一作“归”。
"丛雁鸣云霄":成行的大雁鸣叫声响彻云霄。
# 丛雁:犹群雁。丛:聚集。
"万化相寻绎":万物更替常变化,
# 寻绎:寻绎:连续不断。绎,一作“异”。,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一说万物的变化。
"人生岂不劳":人生在世亦复如此,岂能不劳累呢?
"从古皆有没":万物变迁,自古皆有灭亡,
# 没:指死亡。
"念之中心焦":想念起来心中有如焦焚。
"何以称我情":有什么可以使我称心呢?
# 称:适合。
"浊酒且自陶":没有啊!所以,姑且饮酒自我陶醉吧。
# 陶:畅愉。,且:姑且。
"千载非所知":千年的变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
"聊以永今朝":还是来歌咏今朝吧。
# 永:延长。《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己酉岁九月九日》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全诗借重阳节暮秋之景,抒发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以及面对生死的焦灼与无奈,同时又展现出诗人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于饮酒中寻求释怀、把握当下的豁达心境,蕴含对生命的深沉思考与独特感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八句描绘暮秋之景,凄清寒凉的风露、凋零的蔓草园木、高远的天空、息鸣的蝉雁,景中含情,奠定悲怆基调;后八句抒情,由景生情,将对秋景变化的感触升华为对人生的思考。动静结合:写景时,“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写静,展现秋日天空的澄澈高远;“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写动,以蝉息雁鸣强化节序变迁,动静相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直抒胸臆:“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等句直接抒发对人生劳苦、生死无常的感慨;“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则蕴含委运任化、活在当下的人生哲理,深化诗歌内涵。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八句聚焦重阳节暮秋之景,细腻勾勒出秋意渐浓的氛围。起笔“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靡靡”描绘时光缓缓流逝,“凄凄”摹写风霜交加的寒凉,两个叠词以细腻的音韵,传递出深秋特有的气息,点明时令,定下全诗凄清的基调。“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蔓草不再生长,园木纷纷凋零,以植物的衰败,见出秋气的肃杀,“空自”二字更流露出对生命凋零的无奈,暗含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悲悼。“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诗人将目光投向天空,清凉秋风涤荡尘埃,天穹显得格外高远,此句既实写天色的澄澈,又传达出精神上的超旷之感,炼字精妙,虽格调凄凉,却不失清新之感。“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以蝉声消逝、雁鸣高天的一动一静,强烈展现节序变迁,嘹唳的雁声更引发无限悲凉意绪,将时光流逝的怅惘与作者内心的哀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三个层次的描写,空间转换与感觉变化清晰可辨。后八句则转为情感抒发与哲理思考。“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由眼前秋景的变化,联想到万物循环、生死交替的自然规律,进而感慨人生的劳苦。重阳节本是象征长久的吉利日子,却更激起诗人对生命短暂的忧虑,“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直白道出面对死亡的焦灼痛苦。然而,陶渊明并未沉溺于悲伤,作为一位通达之人,他以“委运任化,顺乎自然”的哲学观自我调节。“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借重阳节饮酒的习俗,诗人选择借酒释怀,放下对千年之后的遥想,专注于把握当下,在饮酒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在有限的今朝中实现自我完善,呼应“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看似“借酒浇愁”,实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豁达超脱的心境。
# “哀蝉无留响”,妙在“留”字,是静察物理之言。
清王棠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三引
# “清气”二语(其实也包括“哀蝉”二语),道尽高秋爽色。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与殷晋安别》
下一篇:魏晋·曹丕《丹霞蔽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