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罕人事":自小不同人交往,
#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
"游好在六经":一心爱好在六经。
# 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游好:游心,爱好。
"行行向不惑":行年渐至四十岁,
# 不惑: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向:接近。,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
"淹留自无成":长久隐居无所成。
# 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自:一作遂。,淹留:久留,指隐退。《楚辞:九辩》:“蹇淹留而无成。”
"竟抱固穷节":最终抱定固穷节,
# 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语出《论语·卫灵公》。,抱:持,坚持。,竟:最终。
"饥寒饱所更":饱受饥饿与冷。
# 更:经历。,饱:饱经,饱受。
"敝庐交悲风":屋风凄厉,
# 悲风:凄厉的风。曹植《杂诗》:“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交:接。,敝庐:破旧的房屋。
"荒草没前庭":荒草掩没前院庭。
# 庭:庭院。,没:掩没,覆盖。
"披褐守长夜":披衣坐守漫长夜,
# 披褐守长夜:“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这两句写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晨鸡不肯鸣":盼望晨鸡叫天明。
"孟公不在兹":没有知音在身边,
# 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陶渊明在这里是以张仲蔚自比,但是慨叹自己却没有刘龚那样的知音。
"终以翳吾情":向谁倾诉我衷情。
# 翳:遮蔽,隐没。此处有“郁闷”之意。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自述人生感慨诗。诗中通过诗人自述,描绘了其从少年时“游好在六经”,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到“行行向不惑”却仕途无成,进而弃官归隐的人生历程。表达了诗人即便面对饥寒、寂寞,仍“竟抱固穷节”的坚定操守,同时也流露出在黑暗时代中知音难觅的孤独与寂寞。整首诗借诗人自身经历与心境的变化,展现出其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追求高尚境界的精神世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借用东汉刘龚与张仲蔚的典故,以张仲蔚自比,表达自己像张仲蔚一样身处困境却无知己如刘龚,从而感慨真情无人理解,深化了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之情,使诗歌表达更具文化底蕴与深度。象征:“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长夜象征时代的黑暗,晨鸡不肯鸣暗示志士在黑暗时代的孤独,同时“披褐守长夜”象征着诗人在黑暗时代坚守自己的操守,以景语象征诗人内心的境遇与精神品质,含蓄地表达情感。借景抒情:“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描绘破旧房屋秋风交加、荒草长满前庭的荒凉之景,借这一萧瑟寂寞的环境,抒发诗人作为隐士生活的饥寒与内心的寂寞之感,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且富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陶渊明便袒露了自己平生安身立命的根基——“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里的“人事”,指的是世俗间的交际应酬之事。而“游好”,不仅包含对事物的喜爱,更有深入品味、悉心领会之意,这实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读书态度与方法,绝非那种浮于表面、死记硬背的读书方式。所谓“六经”,便是儒家经典著作的统称。陶渊明“少无适俗韵”,这决定了他“少年罕人事”,因其天性与世俗格格不入,故而极少参与人事往来。同时,“性本爱丘山”与“游好在六经”体现出他的天性,既钟情于大自然的质朴,又痴迷于传统文化的深邃。在晋代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对六经的喜爱,凸显出他的特立独行,这也正是他一生的精神依托所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由此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岁月悄然流逝,陶渊明渐渐接近四十岁,然而仕途之路却坎坷不顺,始终一事无成。这两句措辞委婉,实则暗指他人生的重大抉择——弃官归隐。事实上,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刚过不惑之年便做出了这个决定。他弃官并非只因仕途是否顺畅,根源在于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社会深感愤慨。“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这里的“固”表示君子即便身处困境,也不会如小人般在穷困时丧失品格。“固穷”也可理解为君子坚守穷困之境,无论哪种解释,大意皆是如此,体现了陶渊明坚守自我的高尚气节。“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秋风呼啸着穿过破旧的屋舍,门前的庭院早已被荒草肆意长满。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隐士生活的艰难与孤寂,不仅要忍受饥寒,还要承受内心的落寞。“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陶渊明披着粗布衣服,在漫漫黑夜中独坐守候,可晨鸡却迟迟不肯报晓。他究竟是因夜寒难以入眠,还是因心事重重而辗转反侧,亦或是二者皆有,不必深究。这两句诗寓意深刻,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有志之士的坚守。时代越是黑暗,志士的孤独之感便愈发强烈,其中蕴含的深意值得细细品味。诗的结尾“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孟公”指的是东汉的刘龚。据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记载,张仲蔚乃平陵人,他隐居不仕,擅长撰写文章,喜好诗赋,常常生活清苦,居所被蓬蒿遮蔽。当时的人们无人赏识他,唯有刘龚知晓其才。陶渊明借此典故,以张仲蔚自比,悲叹当世没有像刘龚那样的知音,自己的真情实意也只能被埋没。诗歌后半部分营造出一种极度孤独寂寞的氛围。但即便在这深沉的孤独之中,陶渊明“竟抱固穷节”的精神却傲然挺立,同时他还有与古圣先贤交友的志向,这种精神境界贯穿古今,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积极向上的高尚境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极为深刻且广阔的内涵。像“竟抱固穷节”里的“节”字,“披褐守长夜”中的“守”字,仿佛经过千锤百炼,凝聚着深厚而坚实的力量。其文字表达既简洁凝练,又意涵丰富;风格既温润平和,又不失刚强坚毅,充分彰显出陶渊明诗歌的高超造诣。从诗中可见,陶渊明从少年时期倾心于“游好在六经”,到后来归隐山林依然“竟抱固穷节”,其人生无论是归隐前还是归隐后,都是一个完整且连贯的整体。传统思想是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脉络。同样,从这首诗能够感受到,陶渊明身处黑暗时代,虽饱尝莫大的孤独寂寞,却并未陷入消极低沉的境地,反而自有一种超越平凡、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研读陶渊明的诗作,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为人与品格。
上一篇:魏晋·曹操《气出唱》
下一篇:魏晋·曹植《秋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