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六龙":驾驭六条神龙,
"乘风而行":乘着风飞行。
"行四海":行遍四方大海,
"路下之八邦":途经天下八方邦国。
"历登高山临溪谷":遍历高山、亲临溪谷,
"乘云而行":驾着云前行。
"行四海外":行至四海之外,
"东到泰山":向东抵达泰山。
"仙人玉女":仙人与玉女,
# 玉女:神话中的华山神女。
"下来翱游":降临凡间遨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我驾着六龙饮用玉浆。
# 玉浆:神话传说中的仙人饮料。,骖驾:三匹马驾的车子,泛指车马。
"河水尽":黄河水枯竭,
"不东流":不再向东流。
"解愁腹":消解心中忧愁,
"饮玉浆":饮用玉浆。
"奉持行":持着信物前行,
"东到蓬莱山":向东来到蓬莱山,
"上至天之门":登上天宫之门。
"玉阙下":在玉阙之下,
"引见得入":获引荐得以进入,
"赤松相对":与赤松子相对而坐,
"四面顾望":向四周眺望,
"视正焜煌":眼前一片明亮辉煌。
# 焜煌:辉煌。
"开玉心正兴":开启玉心顿生兴致,
"其气百道至":百道元气涌来。
"传告无穷闭其口":仙人传告无尽奥秘后让我闭口,
"但当爱气寿万年":只需爱惜元气便可长寿万年。
"东到海":向东抵达大海,
"与天连":与天相连。
"神仙之道":神仙的门道,
"出窈入冥":深远难测,
# 入冥:犹言上青天。,窈:深远。
"常当专之":需时刻专注坚守。
"心恬澹":内心恬淡,
# 恬澹:清静淡泊。
"无所愒":无所贪求。
"欲闭门坐自守":想要闭门静修自守,
"天与期气":天会赐予元气。
"愿得神之人":盼望遇到神仙中人,
"乘驾云车":乘坐云车,
"骖驾白鹿":驾着白鹿,
"上到天之门":登上天宫之门,
"来赐神之药":赐我神药。
"跪受之":跪地接受神药,
"敬神齐":恭敬虔诚。
"当如此":如此修行,
"道自来":仙道自会降临。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游仙诗,也是一首抒情言志诗。介绍了诗人驾六龙乘风遨游四海、历登高山、至泰山遇仙人、赴蓬莱入天门见赤松,获长生启示并祈愿得神药成仙的奇幻历程,表达对长生的渴望、对宇宙的探索,以及隐晦的政治抱负与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想象:“驾六龙,乘风而行”,以神话中“六龙”(太阳神车驾)为坐骑,突破现实束缚,赋予出行超凡气势;“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虚构仙人降临、共饮玉浆的场景,让神话人物与自身遨游行动融合;“上至天之门。玉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打造天门、玉阙、遇赤松(传说中仙人)的仙境,将想象推向极致。这些想象,让诗歌充满神秘浪漫色彩,使抽象的长生追求、宇宙思考,变得具体可感,如临其境。铺陈:从“行四海,路下之八邦”起笔,勾勒广阔遨游范围;接着“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细化行程,借“历登”“东到”推进;再写“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聚焦关键仙境;末段围绕求神药、守道成仙展开。每一步都详细叙述,像逐步展开的奇幻长卷,让游仙过程清晰且富有层次,强化诗歌叙事性与画面感,使读者跟随诗人遨游脚步,感受情志抒发的节奏。象征:“东到泰山”中“泰山”象征权力与正统(古代帝王封禅之地),暗含曹操一统天下、彰显权威的政治抱负;“仙人”“神药”象征超越现实、获得长生与智慧,映射对生命永恒、精神升华的追求;“天之门”象征高远境界,代表对宇宙真理、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借象征隐喻,将个人情志、政治理想,融入游仙场景,让诗歌突破单纯叙事,具备深刻思想内涵。
3. 分段赏析
“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之八邦。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开篇展现磅礴游仙开篇。“驾六龙,乘风而行”,以神话中象征太阳与权威的“六龙”为坐骑,“乘风”凸显超凡行动力,瞬间构建超现实遨游情境,尽显豪迈气势。“行四海,路下之八邦”,“四海”“八邦”涵盖广阔疆域,既写游仙范围之广,也暗含对天下格局的想象(呼应曹操政治视野)。“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历登”体现行程艰辛与探索精神,“乘云”强化游仙的奇幻特质,让行动脱离凡俗。“行四海外,东到泰山”,“东到泰山”具特殊意义,泰山作为古代封禅圣地,象征正统与权力,此句隐晦融入曹操的政治抱负,使游仙叙事与现实情志初显关联,为全诗奠定豪迈又富含深意的基调。“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描绘仙人相遇与奇妙体验。“仙人玉女,下来翱游”,虚构仙人主动降临、共游的场景,让神话人物贴近自身,增添游仙的互动性与浪漫感;“骖驾六龙饮玉浆”,延续前文“驾六龙”设定,“饮玉浆”是仙境特有的美妙体验,象征摆脱尘世烦恼,进入超凡境界。“河水尽,不东流”,以违背自然规律的景象,凸显仙境的神奇(时间、空间规则异于人间),暗示进入超脱现实的维度;“解愁腹,饮玉浆”,“愁腹”对应尘世烦恼,“饮玉浆”实现解脱,借仙人、仙境之物,完成对现实忧愁的消解,让游仙的精神慰藉作用显现,深化诗歌对“超越凡俗”的追求。“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玉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推进至核心仙境场景。“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奉持”显虔诚,“蓬莱山”是传说中仙境圣地,“天之门”象征最高境界,一步步抵达,强化游仙的神圣性与目标感。“玉阙下,引见得入”,“玉阙”尽显天宫威严,“引见得入”体现进入仙境的仪式感与殊荣,仿佛跨越现实与神话的边界。“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赤松”作为神话仙人,代表长生与智慧,“相对”实现与仙人对话的愿景;“视正焜煌”描绘天宫辉煌景象,从视觉冲击展现仙境的超凡,让诗人(及读者)沉浸式感受游仙的巅峰体验,将对宇宙、长生的探索,推向具象化的仙境互动,使诗歌的浪漫想象与精神追求深度融合。“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东到海,与天连”传递仙境启示与长生哲思。“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开玉心”象征心灵在仙境中开启、升华,“其气百道至”描绘神秘能量涌入,是与仙境融合、获得超凡感悟的体现。“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仙人(或仙境规则)传递“爱气寿万年”的长生要诀,“闭其口”暗含天机不可尽泄,强调对“气”(生命能量、宇宙元气)的珍视,是游仙追求长生的核心启示。“东到海,与天连”,以广阔自然景象收尾,呼应开篇“行四海”,展现宇宙的无尽与融合,让长生追求融入宏大宇宙观,使诗歌的哲思超越个人,上升到对宇宙生命规律的探索。“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心恬澹,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收束全诗,点明游仙修行与成仙祈愿。“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阐释神仙之道的幽微深邃,强调“专之”(专注坚守)的修行态度;“心恬澹,无所愒”,倡导内心恬淡、不贪不躁,是修行的精神基础。“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描绘闭门修行、等待天赐元气的状态,体现对神仙之道的实践追求。“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再次祈愿仙人降临、赐予神药,“云车”“白鹿”强化仙境意象,“赐神之药”是成仙关键。“跪受之,敬神齐”,以虔诚姿态接受神药,彰显对神仙之道的尊崇;“当如此,道自来”,说明遵循修行、虔诚待之,仙道自会降临,总结游仙修行逻辑,将个人情志、长生追求与神仙信仰融合,使诗歌成为游仙理想与精神追求的载体,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气出唱》为游仙诗,曹操以超凡想象力,虚构驾六龙遨游、与仙人交会等奇幻情节,借探寻长生之法、渴慕神药,隐晦传递对寿命延展的期许,以及欲借超凡之力达成宏远政治抱负的心声。全篇以虚妄想象为羽翼,将现实中对生命、事业的深层诉求,寄寓于瑰丽奇崛的游仙场景,想象纵横恣肆,叙事一波三折,构思突破常规,在虚幻与真实的交织中,尽显汉末枭雄复杂而宏大的精神世界。
上一篇:魏晋·陆机《门有车马客行》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