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ǐ
mǎo
suì
shí
èr
yuè
zhōng
zuō
cóng
jìng
yuǎn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1
qǐn
héng
mén
xià
miǎo
shì
xiāng
jué
pàn
shuí
zhī
jīng
fēi
zhòu
cháng
suì
fēng
jīng
xuě
qīng
ěr
shēng
zài
hào
jié
jìn
qīn
jīn
xiù
dān
piáo
xiè
shè
xiāo
suǒ
kōng
zhōng
liǎo
yuè
lǎn
qiān
zài
shū
shí
shí
jiàn
liè
gāo
cāo
fēi
suǒ
pān
miù
qióng
jié
píng
jīn
gǒu
yóu
chí
wèi
zhuō
yán
wài
shuí
néng
bié

译文

隐居在陋室之中,远远地与尘世隔绝。顾四周,没有人能理解我,柴门白天常常紧闭。岁末的寒风凄冷,整日阴沉沉地下着雪。侧耳倾听,没有一点细微的声音,眼前却已是一片洁白。凛冽的寒气侵入衣袖,粗陋的饭食多次摆设却难以下咽。在这萧索空旷的屋宇中,实在没有什么令人愉悦的事物!广泛阅读千年的典籍,时常看到古代坚守节操的贤士。他们高尚的操守不是我所能攀比的,却错误地让我领悟了安于贫困的气节。如果仕途这条平坦的大道不去走,隐居徘徊难道就是愚拙吗!我的心意在一言之外,这种契合有谁能辨别呢?

逐句剖析

"寝迹衡门下":隐居在陋室之中,

#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

"邈与世相绝":远远地与尘世隔绝。

# 绝:断绝往来。,世:指世俗,官场。,邈:远。

"顾盼莫谁知":顾四周,没有人能理解我,

# 莫:没有人。,顾盼:犹言看顾、眷顾。

"荆扉昼常闭":柴门白天常常紧闭。

# 荆扉: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凄凄岁暮风":岁末的寒风凄冷,

"翳翳经日雪":整日阴沉沉地下着雪。

# 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翳翳:阴暗的样子。

"倾耳无希声":侧耳倾听,没有一点细微的声音,

# 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希,少。,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

"在目皓已洁":眼前却已是一片洁白。

# 皓已洁:已皓洁。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皓,白,明。

"劲气侵襟袖":凛冽的寒气侵入衣袖,

#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瓢谢屡设":粗陋的饭食多次摆设却难以下咽。

# 设:陈设。,屡:经常。,谢:辞绝。,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箪:竹编的盛饭容器。

"萧索空宇中":在这萧索空旷的屋宇中,

# 空宇:空荡荡的房屋。形容一无所有。,萧索:萧条,冷落。

"了无一可悦":实在没有什么令人愉悦的事物!

# 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了无:一点也没有。

"历览千载书":广泛阅读千年的典籍,

"时时见遗烈":时常看到古代坚守节操的贤士。

#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高操非所攀":他们高尚的操守不是我所能攀比的,

"谬得固穷节":却错误地让我领悟了安于贫困的气节。

#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谬:误,谦辞。

"平津苟不由":如果仕途这条平坦的大道不去走,

# 由:沿看,遵循。,苟:如果。,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

"栖迟讵为拙":隐居徘徊难道就是愚拙吗!

# 讵:岂。,栖迟:隐居徘徊难道就是愚拙吗?

"寄意一言外":我的心意在一言之外,

# 一言外:一言之外。一言,指上面四句话。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兹契谁能别":这种契合有谁能辨别呢?

# 别:识别。,契:契合,指志同道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五言诗。诗的开篇四句以“衡门闭关”起笔,描绘诗人闭门谢客、独守宁静的生活状态;继而以四笔勾勒雪景,留下咏雪传世佳句,尽显冬景清寒之韵。随后的四句,诗人转而刻画屋内空寂、饮食粗陋、天寒心寂的境况,将困窘之态娓娓道来。诗至后半,笔锋陡然一转,诗人以古代隐士遗风为范,展现坚守穷困、不屈于世俗的气节。结尾四句通过仕与隐的鲜明对照,彰显出其超然物外、孤高傲世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创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时年三十九岁的陶渊明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回溯两年前,隆安五年(401年),他短暂出仕江陵,却因母亲离世,不得不迅速返乡守丧。此诗便是他在丁忧居家期间,有感而发的心灵之作,字里行间或许藏着他对人生、对亲情的深沉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答抒怀诗。诗人借赠从弟陶敬远之际,细腻描绘自己居于衡门之下饥寒交迫的生活境遇,以“了无一可悦”的慨叹吐露困窘心境,却又在困境中彰显躬耕守节的坚定决心。诗中前半部分以简笔叙事、传神绘景,勾勒出清寒孤寂的生活图景;后半转入议论,将深沉哲思融于真挚情感,把悲愤化为闲淡,将沉痛转为诙谐。全诗情景交融、情理相生,既营造出醇厚悠远的意境,又彰显出如松柏般刚直不屈的气节,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与人格魅力。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四句,承接风雪描写,叙写生活窘境:凛冽寒气穿透衣襟,饮食匮乏难以为继,空荡屋宇一片萧索,全无悦目赏心之事。一个“劲”字道尽严寒刺骨,“谢屡设”三字以诙谐笔调写尽穷困之态,尽显达观心境;“了无”二字收束上文,同时引出下文。

3. 分段赏析

诗的起首四句“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勾勒出诗人隐居深居的生活图景。他隐身于简陋居所,与外界隔绝往来,周遭无人理解其心志,只能终日闭门自处。这种“寝迹衡门”的选择,并非出于陶渊明消极避世的本意,而是黑暗世道逼迫下的无奈之举。所谓“邈与世绝”,实则难以真正隔绝尘世——晋安帝被禁于咫尺之遥的寻阳,便是明证。然而,无人知晓其复杂心境与坚贞节操却是事实,唯有堂弟敬远是个例外,短短四句,转折跌宕,尽显深沉意绪。“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四句,以精妙笔触绘出冬日风雪之景。“凄凄”摹岁暮之风的凛冽,“翳翳”状连日大雪的苍茫,由风及雪,层层递进,将重点落于雪景描绘。“倾耳”二句尤为精妙,以自然质朴之笔,不着雕琢痕迹,却将雪落无声、天地皆白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以简驭繁,韵味无穷,堪称千古咏雪佳句。“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四句,承接风雪描写,叙写生活窘境:凛冽寒气穿透衣襟,饮食匮乏难以为继,空荡屋宇一片萧索,全无悦目赏心之事。一个“劲”字道尽严寒刺骨,“谢屡设”三字以诙谐笔调写尽穷困之态,尽显达观心境;“了无”二字收束上文,同时引出下文。诗的末段“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以议论作结。面对内外交困的处境(暗喻政治环境的严酷),诗人唯有从古今典籍中汲取力量,追慕古代志士的高风亮节。“高操”二句看似自谦诙谐,实则暗含深意,既讽刺了如皇甫希之般的假隐士,也表明自己不愿卷入司马氏与桓氏争斗、坚守本心的态度。“固穷”自守本非为求虚名,一句“谬得”,将坚贞气节与超脱心境融为一体,展现出对儒道精神的精妙取舍。诗人拒绝重走仕途之路,甘愿困守“衡门”,这份安贫乐道的坚守,看似“拙”,实则远超世俗之见。最后“寄意”二句,才点明赠诗堂弟敬远的主旨,称唯有敬远能领会自己寄寓于言外的心意,呼应诗题的同时,也流露出知音难觅的淡淡感慨。

4. 作品点评

全诗前半以简笔叙事、妙笔绘景,后半转入议论抒情,叙事洗练含蓄,写景传神入化,议论则融情于理。诗人将内心的悲愤沉痛,以闲淡乐观的笔调、诙谐自适的口吻出之,于平易中见坚韧,于萧索中显风骨。通篇意境醇厚深美,如岁寒松柏般劲直不屈,既具超然物外的冲淡之致,又含坚守本心的刚健之气,堪称情、景、理交融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只十字,而雪之轻白虚洁尽在是矣,后此者莫能加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真觉《雪赋》一篇,徒为辞费。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一)》

下一篇:魏晋·曹植《当事君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