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迹衡门下":隐居在陋室之中,
#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
"邈与世相绝":远远地与尘世隔绝。
# 绝:断绝往来。,世:指世俗,官场。,邈:远。
"顾盼莫谁知":顾四周,没有人能理解我,
# 莫:没有人。,顾盼:犹言看顾、眷顾。
"荆扉昼常闭":柴门白天常常紧闭。
# 荆扉: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凄凄岁暮风":岁末的寒风凄冷,
"翳翳经日雪":整日阴沉沉地下着雪。
# 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翳翳:阴暗的样子。
"倾耳无希声":侧耳倾听,没有一点细微的声音,
# 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希,少。,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
"在目皓已洁":眼前却已是一片洁白。
# 皓已洁:已皓洁。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皓,白,明。
"劲气侵襟袖":凛冽的寒气侵入衣袖,
#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瓢谢屡设":粗陋的饭食多次摆设却难以下咽。
# 设:陈设。,屡:经常。,谢:辞绝。,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箪:竹编的盛饭容器。
"萧索空宇中":在这萧索空旷的屋宇中,
# 空宇:空荡荡的房屋。形容一无所有。,萧索:萧条,冷落。
"了无一可悦":实在没有什么令人愉悦的事物!
# 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了无:一点也没有。
"历览千载书":广泛阅读千年的典籍,
"时时见遗烈":时常看到古代坚守节操的贤士。
#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高操非所攀":他们高尚的操守不是我所能攀比的,
"谬得固穷节":却错误地让我领悟了安于贫困的气节。
#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谬:误,谦辞。
"平津苟不由":如果仕途这条平坦的大道不去走,
# 由:沿看,遵循。,苟:如果。,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
"栖迟讵为拙":隐居徘徊难道就是愚拙吗!
# 讵:岂。,栖迟:隐居徘徊难道就是愚拙吗?
"寄意一言外":我的心意在一言之外,
# 一言外:一言之外。一言,指上面四句话。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兹契谁能别":这种契合有谁能辨别呢?
# 别:识别。,契:契合,指志同道合。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答抒怀诗。诗人借赠从弟陶敬远之际,细腻描绘自己居于衡门之下饥寒交迫的生活境遇,以“了无一可悦”的慨叹吐露困窘心境,却又在困境中彰显躬耕守节的坚定决心。诗中前半部分以简笔叙事、传神绘景,勾勒出清寒孤寂的生活图景;后半转入议论,将深沉哲思融于真挚情感,把悲愤化为闲淡,将沉痛转为诙谐。全诗情景交融、情理相生,既营造出醇厚悠远的意境,又彰显出如松柏般刚直不屈的气节,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与人格魅力。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四句,承接风雪描写,叙写生活窘境:凛冽寒气穿透衣襟,饮食匮乏难以为继,空荡屋宇一片萧索,全无悦目赏心之事。一个“劲”字道尽严寒刺骨,“谢屡设”三字以诙谐笔调写尽穷困之态,尽显达观心境;“了无”二字收束上文,同时引出下文。
3. 分段赏析
诗的起首四句“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勾勒出诗人隐居深居的生活图景。他隐身于简陋居所,与外界隔绝往来,周遭无人理解其心志,只能终日闭门自处。这种“寝迹衡门”的选择,并非出于陶渊明消极避世的本意,而是黑暗世道逼迫下的无奈之举。所谓“邈与世绝”,实则难以真正隔绝尘世——晋安帝被禁于咫尺之遥的寻阳,便是明证。然而,无人知晓其复杂心境与坚贞节操却是事实,唯有堂弟敬远是个例外,短短四句,转折跌宕,尽显深沉意绪。“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四句,以精妙笔触绘出冬日风雪之景。“凄凄”摹岁暮之风的凛冽,“翳翳”状连日大雪的苍茫,由风及雪,层层递进,将重点落于雪景描绘。“倾耳”二句尤为精妙,以自然质朴之笔,不着雕琢痕迹,却将雪落无声、天地皆白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以简驭繁,韵味无穷,堪称千古咏雪佳句。“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四句,承接风雪描写,叙写生活窘境:凛冽寒气穿透衣襟,饮食匮乏难以为继,空荡屋宇一片萧索,全无悦目赏心之事。一个“劲”字道尽严寒刺骨,“谢屡设”三字以诙谐笔调写尽穷困之态,尽显达观心境;“了无”二字收束上文,同时引出下文。诗的末段“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以议论作结。面对内外交困的处境(暗喻政治环境的严酷),诗人唯有从古今典籍中汲取力量,追慕古代志士的高风亮节。“高操”二句看似自谦诙谐,实则暗含深意,既讽刺了如皇甫希之般的假隐士,也表明自己不愿卷入司马氏与桓氏争斗、坚守本心的态度。“固穷”自守本非为求虚名,一句“谬得”,将坚贞气节与超脱心境融为一体,展现出对儒道精神的精妙取舍。诗人拒绝重走仕途之路,甘愿困守“衡门”,这份安贫乐道的坚守,看似“拙”,实则远超世俗之见。最后“寄意”二句,才点明赠诗堂弟敬远的主旨,称唯有敬远能领会自己寄寓于言外的心意,呼应诗题的同时,也流露出知音难觅的淡淡感慨。
4. 作品点评
全诗前半以简笔叙事、妙笔绘景,后半转入议论抒情,叙事洗练含蓄,写景传神入化,议论则融情于理。诗人将内心的悲愤沉痛,以闲淡乐观的笔调、诙谐自适的口吻出之,于平易中见坚韧,于萧索中显风骨。通篇意境醇厚深美,如岁寒松柏般劲直不屈,既具超然物外的冲淡之致,又含坚守本心的刚健之气,堪称情、景、理交融的典范。
#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只十字,而雪之轻白虚洁尽在是矣,后此者莫能加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真觉《雪赋》一篇,徒为辞费。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上一篇:魏晋·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一)》
下一篇:魏晋·曹植《当事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