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xíng
èr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2
yáo
rèn
shùn
dāng
wéi
bǎi
shòu
shuài
fèng
huáng
lái
rén
ān
shī
rén
wēi
wéi
xián
zhī
xián
rén
zhī
yǒng
yán
chéng
míng
tiáo
zhī
wàn
quán
míng
tōng
líng
jiàng
tiān

译文

尧任用舜和禹,又应当再做些什么呢。百兽欢快起舞,凤凰也飞来朝拜。得到贤人国家就安定,失去贤人国家就危险。只有贤人才能识别贤人,人识别贤才并不容易。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言语,诚意不会轻易改变。鸣条那场战役,万事行动起来必定都能成功。美德通达神灵,福气自然从天而降。

逐句剖析

"尧任舜禹":尧任用舜和禹,

# 舜禹:虞舜和大禹。,尧:唐尧。

"当复何为":又应当再做些什么呢。

# 当复何为:应当还是为了什么?

"百兽率舞":百兽欢快起舞,

# 率舞:相率而舞。带头跳舞。表示庆贺升平。

"凤凰来仪":凤凰也飞来朝拜。

# 凤凰来仪:凤凰:凤皇。来仪:来舞而有容仪。谓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瑞应。语出《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颖达疏:“箫韶之乐作之九成,以致凤皇来而有容仪也。”

"得人则安":得到贤人国家就安定,

"失人则危":失去贤人国家就危险。

"唯贤知贤":只有贤人才能识别贤人,

# 唯贤知贤:唯有贤达之人认知贤达之人。

"人不易知":人识别贤才并不容易。

# 人不易知:普通人是不易认知的。

"歌以咏言":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言语,

# 咏言:吟咏诗歌表明心志。言,言志。表白。,歌以:歌曲用以。

"诚不易移":诚意不会轻易改变。

# 诚:真诚,诚意。

"鸣条之役":鸣条那场战役,

# 鸣条之役:商灭夏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一说在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鸣条:地名,又叫高侯原。相传商汤伐夏时,在此地战败夏桀。

"万举必全":万事行动起来必定都能成功。

# 万举:万种举动。

"明德通灵":美德通达神灵,

# 通灵:通于神灵。,明德:光明之德,美德。

"降福自天":福气自然从天而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胡行》是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曹丕所作的一首四言古风诗。此诗开篇“尧任舜禹,当复何为。百兽率舞,凤凰来仪”,运用尧任用舜和禹,使得百兽欢舞、凤凰来仪的典故,表明诗人效法圣王的心迹。随后“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直接点明主题,深刻阐述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强调能得人心则天下安定,失掉人心则国家危机,且只有贤能的人才能识别贤才,然而识别人才并非易事。最后“鸣条之役,万举必全。明德通灵,降福自天”,借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因万事周全而获胜的历史事件,再次强调得到人才对于成就大业、获得上天降福的关键作用。全诗词句质朴,以古事论今理,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才重要性的深刻认知,以及对招揽贤才、实现清明政治的强烈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应用大量典故。“百兽率舞,凤凰来仪”出自《尚书・益稷》,传说当天下太平、君主圣明时,凤凰会降临人间,展示优美的姿态,象征祥瑞降临、政治清明。通过描绘“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的祥和画面,表达诗人对天下太平、政通人和的憧憬。

2. 分段赏析

“尧任舜禹,当复何为”两句,开篇便引用上古圣君典故。尧帝任用舜、禹二人治理天下,达到了天下大治的理想境界,诗人在此发问,暗示贤明君主若能得贤才辅佐,便无需过多操劳,天下自会安定,为后文强调人才重要性埋下伏笔。“百兽率舞,凤凰来仪”两句,描绘出一幅和谐祥瑞的景象。传说在舜帝的治理下,天下太平,连百兽都随之起舞,凤凰也飞来朝贺。诗人借此展现出贤君与贤臣共治天下时,万物和谐、祥瑞降临的美好局面,进一步烘托出贤才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得人则安,失人则危”两句,直接点明核心观点。诗人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强调得到贤才的辅佐,国家就能安定繁荣;失去贤才,国家便会陷入危机,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人才对于国家兴衰的关键作用。“唯贤知贤,人不易知”两句,进一步阐述识别人才的困难。诗人指出,只有同样具备贤能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和识别贤才,然而在现实中,识别人才并非易事,这两句深化了诗歌关于人才问题的思考,也暗含对自身求贤若渴却难以辨明贤才的感慨。“歌以咏言,诚不易移”两句,是乐府诗常用的套语,起到过渡作用。诗人在此表明,前文所咏之言语,乃是自己的真心实意,不会轻易改变,强调了对人才重要性认知的坚定态度。“鸣条之役,万举必全”两句,引用历史事件。鸣条之战是商汤讨伐夏桀的关键战役,商汤凭借贤能之士的辅佐,万事周全,最终取得胜利。诗人以此为例,说明贤才不仅能使国家安定,更能助力君主成就大业,增强了诗歌观点的说服力。“明德通灵,降福自天”两句,总结全诗。诗人认为,贤明的君主因具备高尚的品德,能够感通神灵,从而获得上天降下的福佑。这两句既呼应了前文贤君与贤才的关系,又从宗教和哲学层面升华了诗歌主题,强调贤明政治所具有的神圣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秋胡行》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