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任舜禹":尧任用舜和禹,
# 舜禹:虞舜和大禹。,尧:唐尧。
"当复何为":又应当再做些什么呢。
# 当复何为:应当还是为了什么?
"百兽率舞":百兽欢快起舞,
# 率舞:相率而舞。带头跳舞。表示庆贺升平。
"凤凰来仪":凤凰也飞来朝拜。
# 凤凰来仪:凤凰:凤皇。来仪:来舞而有容仪。谓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瑞应。语出《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颖达疏:“箫韶之乐作之九成,以致凤皇来而有容仪也。”
"得人则安":得到贤人国家就安定,
"失人则危":失去贤人国家就危险。
"唯贤知贤":只有贤人才能识别贤人,
# 唯贤知贤:唯有贤达之人认知贤达之人。
"人不易知":人识别贤才并不容易。
# 人不易知:普通人是不易认知的。
"歌以咏言":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言语,
# 咏言:吟咏诗歌表明心志。言,言志。表白。,歌以:歌曲用以。
"诚不易移":诚意不会轻易改变。
# 诚:真诚,诚意。
"鸣条之役":鸣条那场战役,
# 鸣条之役:商灭夏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一说在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鸣条:地名,又叫高侯原。相传商汤伐夏时,在此地战败夏桀。
"万举必全":万事行动起来必定都能成功。
# 万举:万种举动。
"明德通灵":美德通达神灵,
# 通灵:通于神灵。,明德:光明之德,美德。
"降福自天":福气自然从天而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应用大量典故。“百兽率舞,凤凰来仪”出自《尚书・益稷》,传说当天下太平、君主圣明时,凤凰会降临人间,展示优美的姿态,象征祥瑞降临、政治清明。通过描绘“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的祥和画面,表达诗人对天下太平、政通人和的憧憬。
2. 分段赏析
“尧任舜禹,当复何为”两句,开篇便引用上古圣君典故。尧帝任用舜、禹二人治理天下,达到了天下大治的理想境界,诗人在此发问,暗示贤明君主若能得贤才辅佐,便无需过多操劳,天下自会安定,为后文强调人才重要性埋下伏笔。“百兽率舞,凤凰来仪”两句,描绘出一幅和谐祥瑞的景象。传说在舜帝的治理下,天下太平,连百兽都随之起舞,凤凰也飞来朝贺。诗人借此展现出贤君与贤臣共治天下时,万物和谐、祥瑞降临的美好局面,进一步烘托出贤才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得人则安,失人则危”两句,直接点明核心观点。诗人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强调得到贤才的辅佐,国家就能安定繁荣;失去贤才,国家便会陷入危机,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人才对于国家兴衰的关键作用。“唯贤知贤,人不易知”两句,进一步阐述识别人才的困难。诗人指出,只有同样具备贤能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和识别贤才,然而在现实中,识别人才并非易事,这两句深化了诗歌关于人才问题的思考,也暗含对自身求贤若渴却难以辨明贤才的感慨。“歌以咏言,诚不易移”两句,是乐府诗常用的套语,起到过渡作用。诗人在此表明,前文所咏之言语,乃是自己的真心实意,不会轻易改变,强调了对人才重要性认知的坚定态度。“鸣条之役,万举必全”两句,引用历史事件。鸣条之战是商汤讨伐夏桀的关键战役,商汤凭借贤能之士的辅佐,万事周全,最终取得胜利。诗人以此为例,说明贤才不仅能使国家安定,更能助力君主成就大业,增强了诗歌观点的说服力。“明德通灵,降福自天”两句,总结全诗。诗人认为,贤明的君主因具备高尚的品德,能够感通神灵,从而获得上天降下的福佑。这两句既呼应了前文贤君与贤才的关系,又从宗教和哲学层面升华了诗歌主题,强调贤明政治所具有的神圣意义。
上一篇:魏晋·曹植《秋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