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践斯境":我未再踏上这个地方,
# 斯境:这个地方。,践:踏,经由。
"岁月好已积":岁月层层已堆积。
# 好已积:即“已好积”。好:甚。已积:已经很久。积:多。
"晨夕看山川":早晨傍晚看山川,
"事事悉如昔":事事没变如往昔。
# 如昔:如同昔日。,悉:都。
"微雨洗高林":微雨冲洗高耸的树林,
"清飙矫云翮":清风托起云中鸟儿的翅膀。
# 云翮:云中的鸟儿。翮:鸟的翅膀,这里代指鸟。,矫:举起。这里指高飞。,飙:疾风,暴风。
"眷彼品物存":顾念此地万物长存,
# 品物:指万类庶物。,眷:眷顾,顾念。
"义风都未隔":和煦之风未曾阻隔。
# 未隔:无所阻隔。谓风雨适时,万物并茂,无所阻隔。,义风:适宜的风,犹“和风”。
"伊余何为者":我究竟是为了什么,
# 伊:语助词,无意义。,何为:为何,为什么。
"勉励从兹役":勤苦从事这差役?
# 兹役:这种差事。,勉励:这里有勤苦努力的意思。
"一形似有制":身体好似受拘束,
# 制:限制,约束。,一形:一身,诗人自指。形:身体。
"素襟不可易":平素志向不可改变。
# 易:改变。,素襟:平素的志向。襟:胸襟。
"园田日梦想":日日梦想回田园,
# 日:每天。
"安得久离析":哪能如此久分离?
# 离析:分开。
"终怀在归舟":终将心怀归返之舟,
# 归舟:逯本作“壑舟”。壑舟:深谷激流中的小舟,喻流逝不停的时间。
"谅哉宜霜柏":诚然应如霜中松柏。
# 霜柏:霜中的松柏。比喻坚贞的品行、节操。,宜:应该做。,谅哉:确实如此的意思。谅:诚。哉:句中语气助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役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出使途中重游钱溪时所见山川如昔、万物和谐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其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对田园归隐的魂牵梦萦,以及坚守高洁志节如霜柏的终极追求。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诗人描绘微雨润洗高林,清风使飞鸟翅膀舒展自如的景象,将自己对自然和畅之景的喜爱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寄寓其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生动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对比:“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自然界的山川景物“事事悉如昔”,与两三年间世间发生的剧烈变化,如桓玄篡位、刘裕起兵讨伐等人事变迁形成鲜明对比,在平淡的表述中寄寓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托物言志:“谅哉宜霜柏”一句,诗人以霜后的柏树自比,借助柏树不怕冰霜、坚韧不拔的品质,来表明自己归隐田园的决心坚定不移,如同柏树一样坚守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含蓄而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触景生情:诗人旧地重游,见“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眼前山川景物与记忆中无二,触发复杂情感:既因喜爱此地而流连观赏,又因与往日记忆对照而倍感亲切,更在自然“依旧”与世事“剧烈动荡”的对照中,生出“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深沉感慨,由眼前不变之景触动对世事变迁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开头表明他很久没有来到此地,这暗示他过去曾到过钱溪。关于其到访时间,江西宜丰陶氏族谱中有记载:“乙巳三月,公使都,经钱溪,复邦族…”,据此,他此前曾来钱溪,并可能与当地陶氏宗族有过交往。虽然这条族谱记载的确切性及其与此诗的关联度尚可探讨,但陶渊明此前曾来过此地是确定的。关键点在于,旧地重游时,诗人却写出“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这样的句子。这表明他非常喜爱此地,流连观赏;同时,当他将眼前所见与往日记忆对照,也会倍感亲切。因为在前年(义熙元年)年底桓玄篡位,去年(义熙二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如今战事大致平息。短短两三年间,世事发生剧烈动荡,而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却“事事悉如昔”。语言看似平淡,但其中已经隐含着“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深沉感慨。接着,“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两句集中呈现了他面对山川时的一个显著印象,描写清新细腻。“微雨”和“清飙”传递出春天的宜人气息。春雨轻洒使高林更加青翠润泽,空中鸟儿的羽翼在清风吹拂下飞旋得更为舒展自如。这两句常被视为陶诗中情景交融、自然呈现的写景佳例,常被评论为源于内心自然流露、不刻意雕琢而契合诗境。陶渊明在暮春三月途经钱溪,此处的“微雨”,即如他其他诗中提到的“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微雨”,或类似杜甫所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雨”,是滋润万物的雨水。因此句中的“洗”字,不仅包含洁净之意,也蕴含着“润物细无声”般的“润泽”内涵。这个“洗”字的使用十分精当凝练,具有后世诗评家所谓的“诗眼”效果。作者捕捉并集中展现了眼前生动和谐的自然风物,尤其是风、雨、林、鸟的组合,更能体现陶渊明的思想意境。无论从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都很重要。对于“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两句,历来有多种解释和理解。有的将“品物”解释为“景物”,“义风”解释为“适宜的风”;有的把“品物”理解为“人品事物”,“义风”理解为“正义风尚”;也有学者认为“品物”类似于《易经·乾卦》中的“品物流形”,“品”有“众庶”之意(见《说文·品部》),引申指众多生物,因此“品物”含有“生物”的意思。而“义风”可以作广义理解,“义”指“事之宜”,既可用于自然现象,也可用于社会层面。陶渊明笔下的风常带有滋养化育的内涵,类似于“春风化雨”,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凯风自南来,回飙开我襟”等句所示。陶渊明倾向于将人、物、我视为可在大同状态中各自适意存在的个体。前文用“品物”涵盖万物,此处则选用“义风”一词,体现了他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民胞物与”情怀。可见他在词语选择上是严谨的。这两句语意浑成,富有余韵。陶渊明秉持“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人生信念,具有仁者胸襟,因此对于自然万物(如风雷日月、雨露云烟、山川园林、众鸟新苗)以及田夫幼童,都流露出一种冲淡平和的喜爱。这里的“品物”和“义风”,正是这种情怀的表达。他似乎将自己也融入了“品物”之中,感到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乐趣,这进一步增强了他退隐归田的决心,从而引出后面八句的述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后八句诗的核心意思是:诗人眼前虽不得已奔波于公务,但他向往归隐田园的志向未曾改变,他立誓要像历经风霜的柏树般,持守自己的操守。“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这里他开始反躬自问。这种自问的情绪,是被钱溪一带美丽的山水和当地人自在的生活触动所引发,情绪的转折看似突然,实则是心境自然变化的体现。“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一形”指诗人自己的身体,表示受到职务的约束;用了“似”这个不确定的词,透露出他并不十分看重这官职,暗示放弃它或许并非难事。“素襟”指他平素归隐田园的愿望,他视这为不可动摇的。接下来便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他梦想着园田,怎能忍受长久的分离?尽管陶渊明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使用“久”字,以及“日梦想”的表达,确实印证了他自我评述的“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其本性天然如此,不是勉强努力可得的。“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这两句是重申最终怀抱在于乘舟归去,这决心如同不惧寒霜的松柏那般确定坚定。这里化用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典故来表达心志。《饮酒》其十九中的“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意思与此非常相似。下半段这八句,头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问,后六句则分三层表达归隐之志(“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终怀在归舟”),意思层层推进、逐步明朗。诗人运用了“似有”、“不可”、“安得”、“终怀”、“谅哉”这些词语相互呼应,将其渴望归隐的心情和坚定的决心清晰地展现出来。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其特点。首先,它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思想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变化和深化。当他因风受阻于规林时,主要想到的是家乡园林的美好而萌生远离官场的念头(“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在夜行涂口时,则是基于自己素来爱好诗书,且园林生活能避开世俗纷扰,因此不愿涉足仕途(“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经过曲阿时,是由于看倦了异乡风物而思念山林居所(“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而到了钱溪,则是因为目睹此地物产丰美,触发了归隐之心。这里,作者运用了移就的手法,将故乡的美好感受移到钱溪的景象上,并聚焦于其核心的归隐意愿进行集中描写,从而强化了脱离仕途的决心。其次,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借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方式,含蓄地传达内心的思绪,语言表达准确,意象鲜明;后半部分则直接点明主旨。这种安排使得全诗在借景抒怀的结构上显得完整,各部分衔接顺畅,体现了古典诗歌结构上的协调感。第三,诗歌创作通常追求艺术表现力,既要运用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又要能在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这首诗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恰当的。
# 宋代赵泉山:“此诗大旨,庆遇安帝光复大业,不失旧物也。”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体物之妙,畴非化工兼画工者?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诗中主要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绘,抒发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念。
不详汤华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 此诗大旨,庆遇安帝光复大业,不失旧物也。
宋赵泉山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引
上一篇:魏晋·王粲《赠蔡子笃诗》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赠羊长史·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