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瞻帷幕":抬头望这帷幕,
# 仰瞻:抬起头来谦恭的观看。意同“瞻仰”。
"俯察几筵":低头看着几筵。
# 筵:竹席。,几:矮小的桌子,古代人用以倚凭身体。,俯察:低下头来仔细的看。
"其物如故":东西还是原来样,
# 如故:同原来一样。
"其人不存":亲人却已不在人间。
"神灵倐忽":他的魂魄是这样匆忙,
# 倐忽:疾速。
"弃我遐迁":把我丢下,弃我于人间。
# 遐迁:远离。此指去世。
"靡瞻靡恃":我无依无靠不见亲人面,
# 靡瞻靡恃:没有企望了,没有依靠了。靡,没有。恃,依靠。
"泣涕连连":止不住两眼泪涟涟。
# 连连:泪流不止的样子。,泣涕:泣涕:眼泪。
"呦呦游鹿":走著的母鹿叫声不停,
# 呦呦:鹿的叫声。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
"草草鸣麑":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
# 麑:指小鹿。,草草:心不能安定。一作“衔草”。
"翩翩飞鸟":翩翩的飞鸟啊,
"挟子巢枝":带著小鸟飞回巢边。
# 挟子巢枝:鸟携带着幼雏栖息在巢里。枝,筑巢之物,一作“栖”。
"我独孤茕":只有我孤苦零丁,
# 孤茕:孤独。茕:指孑身一人。
"怀此百离":满怀悲苦痛难言。
# 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难”,忧苦。
"忧心孔疚":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
# 忧心孔疚: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孔,甚,很。疚,病痛。
"莫我能知":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 莫我能知: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人亦有言":古人有过这样的话,
"忧令人老":忧愁会使人衰老。
# 忧令人老:成语,《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句,此化用。令,使。
"嗟我白发":可怜我的白发,
# 嗟:叹息。
"生一何早":生得多么早。
# 一何:多么。
"长吟永叹":长歌复长叹,
"怀我圣考":把父亲深深怀念。
# 圣考:指曹操。父死称“考”。圣,对先父的敬词。
"曰仁者寿":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
# 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意为仁者安静,故多长寿。
"胡不是保":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
# 胡不是保:意即为何(我父亲)不能(像仁者那样)长寿呢!胡,何,为何。
"古今乐录曰":《古今乐录》记载:
"王僧虔技录云":王僧虔的《技录》中说。
"短歌行仰瞻一曲":《短歌行》中的《仰瞻》一曲,
"魏氏遗令":魏王曹操遗命。
"使节朔奏乐":在每月初一的祭祀仪式上演奏的乐曲。
"魏文制此辞":魏文帝曹丕创作了这首乐辞。
"自抚筝和歌":并亲自弹筝应和歌唱。
"歌者云":演唱者称。
"贵官弹筝":贵官弹奏筝。
"贵官即魏文也":“贵官”即指魏文帝本人。
"此曲声制最美":此曲旋律极为精妙。
"辞不可入宴乐":但因歌词内容哀伤,不适合在宴饮娱乐场合演奏。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悼亡诗。描绘了诗人仰观帷幕、俯察几筵,睹物思人,感慨父亲已离世的情景。体现了诗人看到游鹿、飞鸟亲子相伴,而自己孤独一人的境况。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失去父亲后的孤独忧伤,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这是曹丕为悼念父亲而作的诗。全诗以四句为一解,共六解。开篇,诗人由人亡物在切入,第一解“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以俯仰间的视角,望着逝者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物依旧而人已消逝,触物伤情,自然牵出物在人亡的深沉悲痛,起笔质朴且直击人心。第二解“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直接点明丧亲之痛的核心主题。在锥心泣血的悲恸里,诗人恍惚觉得,父亲的离去太过猝然,“倏忽”二字,精准捕捉到曹丕丧亲后怅然若失的精神状态。曹操于他而言,既是生活里指引方向的依靠,更是政治仕途上有力的扶持,如今失去这样的仰仗,“靡瞻靡恃,泣涕涟涟”的悲泣,便成了最本能的宣泄。此解承接开篇,将失怙之痛层层推进,把失去父亲后,那种无所瞻望、无所凭恃的绝望哀伤,刻画得细腻又深切,情感的抒发真实而动人。第三解“呦呦游鹿,衔草鸣鹰。翩翩飞鸟,挟子巢枝”,勾勒出动物间亲子相依的温馨画面,游鹿衔草、飞鸟携子,一派其乐融融之景。诗人以这和谐亲睦的场景为镜,映照出自身丧亲后的孤苦,用鲜明对比反衬出内心的哀伤。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笔法,使诗歌笔调陡然转折,意境也随之变得更加深远。第四解“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笔触从景语转向情语,直抒胸臆。曹丕直言自己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将丧亲后难以排遣的孤独与苦痛和盘托出,倾诉着内心的忧思与哀伤无人可解。诗句中满溢的孤苦悲戚,与前文动物亲子的欢乐场景形成强烈反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丧亲后的孤苦心境。第五解“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延续上解的“忧”绪,将笔触从内心的悲戚延伸至身体的变化。曹丕喟叹世人常言忧愁易催人衰老,而自己的白发过早萌生,正是丧亲之痛日积月累的印证,由忧思引向早衰,层层递进地展现亡亲之痛对身心的深刻影响。第六解“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日仁者寿,胡不是保?”诗人以长声吟诵、久久叹息开篇,直白倾诉对先父的深切怀念。随后,他发出饱含悲怆的质问:既然古训有云“仁者寿”,为何仁厚如父亲,却未能得享高寿?这愤懑而无奈的诘问,将积压于心的丧父之痛彻底迸发。全诗在浓烈的悼亡与思亲氛围中戛然而止,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3. 作品点评
不同于曹丕往日清丽婉柔的创作风格,此诗以质朴自然的笔触,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尽管行文简洁本色,却依然保留了他“工于言情”的显著特质。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思亲之情刻画得生动可感,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切,于平实中见深情,彰显出其深厚的抒情功底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 同是《短歌》,……父子同作,详其声意,武帝之武,文帝之文,各在言表矣。
明钟惺《古诗归》
# 衔恤诗极不易下笔。子桓斯篇,乃欲与《蓼莪》并峙,静约故也悲者形必静,哀者声必约。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父亲去世了,但是遗物尚在。所以诗开始的四句写睹物生情,物虽如故,可父亲不在了。写得悲伤真切。接下去的十六句,主要是直叙,兼用比兴,从不同角度写丧父后的孤苦和深沉的悲痛。最后四句,前两句直叙悲叹、怀念父亲,后两句用反问的句式,抒发了生命难保的感慨。
现代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可礼《曹操·曹丕·曹植集》
# 此诗先以帷幕几筵,兴起物在人亡、“靡瞻靡恃”之痛;接着反跌推开,写鹿鸟“鸣麂“挟子”之乐,反衬自己孤茕之苦;最后以“长吟永叹”呼告反诘结束。写来哀情徘徊,较之于《蓼莪》,似更加凄恻动人。
现代浙江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韩泉欣《三曹诗文选注》
# “行舟”“客游”几句,措语既工复活。
清沈德潜《古诗源》
上一篇:魏晋·曹植《侍太子坐诗》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