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uò
shī
sān
shǒu
sān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2
qiān
suí
fēng
wàn
zhèng
lóng
xiāng
jīn
zhèn
shàng
xià
gān
fēn
zòng
héng
bái
máo
ruò
dān
zhū
guāng
zhuī
tài
wáng
shí
zāng
jīng
wàn
suì
lín
xíng
xíng
dào
yáng

译文

大军出发像风扫一样,我军威风凛凛,昂首前进。战鼓声震天动地,兵器挥舞,纵横交错,扫荡四方。白色旌旗如白虹贯日,红色的旗帜闪耀着鲜艳的光芒。回想起太王的德行,他的睿智与名声远扬。经过已有万年之久的森林,我军已经行进到了黎阳。

逐句剖析

"千骑随风靡":大军出发像风扫一样,

# 靡:散乱,顺风倒下。

"万骑正龙骧":我军威风凛凛,昂首前进。

# 龙骧:比喻气概威武。

"金鼓震上下":战鼓声震天动地,

"干戚纷纵横":兵器挥舞,纵横交错,扫荡四方。

# 干戚:指征战。干,盾牌;戚,大斧。

"白旄若素霓":白色旌旗如白虹贯日,

# 素霓:指白虹。

"丹旗发朱光":红色的旗帜闪耀着鲜艳的光芒。

"追思太王德":回想起太王的德行,

# 太王: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豳(陕西旬邑)人,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胥宇识足臧":他的睿智与名声远扬。

"经历万岁林":经过已有万年之久的森林,

"行行到黎阳":我军已经行进到了黎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黎阳作诗三首(其三)》是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曹丕创作的乐府诗作。此诗开篇描绘千军万马的行军场景,“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尽显军队的浩荡气势与雄壮威武。随后“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几句,从听觉的金鼓震天,到视觉的兵器交错、军旗飘扬,声色相互渲染,生动展现出王者之师出征时的磅礴军威。后半部分“追思太王德,胥宇识足臧”,诗人追念祖先曹嵩的德行,以文王祖父古公亶父自比,表达对祖先基业的赞美,同时暗寄建立新王朝的抱负。最后“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则自然地交代了行军的行程。全诗句句尽显豪迈大气,既有对行军壮观场面的描绘,又有对祖先功绩的追思以及自身抱负的流露,展现出诗人曹丕广阔的胸襟与壮志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两句是描写行军队伍的壮观场面。“千骑”“万骑”以夸张之笔极言骑兵数量之多,“随风靡”生动描绘出骑兵行进时如风吹麦浪般整齐划一的动态感,展现出军队纪律严明;“龙骧”本指龙马昂首奔驰,此处将骑兵比作昂首奋进的龙马,赋予其威武豪迈的气势,从数量与姿态两方面凸显出军队的浩荡与雄壮。“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两句聚焦于战场氛围的营造。“金鼓”是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的重要器具,“震上下”从听觉角度,以夸张手法强调金鼓之声震天动地,渲染出战斗前的紧张肃穆;“干戚”分别指盾牌和大斧,是兵器的代表,“纷纵横”从视觉角度,描绘出兵器挥舞交错的凌乱场景,侧面烘托出军队严阵以待、即将投入战斗的肃杀之气。“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两句通过对军旗的刻画展现军威。“白旄”是饰有牦牛尾的白色军旗,“素霓”即白色的虹,诗人将白旄比作素霓,以自然之景喻军旗,赋予其灵动飘逸之感;“丹旗”为红色军旗,“发朱光”则以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出军旗在阳光下的鲜艳夺目。两种军旗一白一红,色彩鲜明,从视觉上营造出强烈的冲击感,进一步展现出军队的威严与气势。“追思太王德,胥宇识足臧”两句转入对祖先功绩的追念。“太王”此处或指曹丕追念的先祖,“追思”直接点明诗人对祖先德行的缅怀之情;“胥宇”出自《诗经》,意为视察居处,此处引申为开创基业,“识足臧”表示深知祖先开创基业的艰难与伟大。这两句借古喻今,诗人以文王祖父古公亶父自比,既表达对祖先功绩的赞美,也暗含自身继承先祖遗志、开创伟业的抱负。“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两句交代行军的行程。“万岁林”或为虚指,强调路途经过的森林广阔且幽深,给人以漫长艰辛之感;“行行”叠用,增强了行进的节奏感,也体现出军队持续前行的坚定步伐,最终抵达“黎阳”这一军事要地,使整首诗在行程的叙述中自然收尾,与开篇的行军场景相呼应,形成完整的叙事脉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佚名《石勒时谚》

下一篇:魏晋·佚名《晋世京师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