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骑随风靡":大军出发像风扫一样,
# 靡:散乱,顺风倒下。
"万骑正龙骧":我军威风凛凛,昂首前进。
# 龙骧:比喻气概威武。
"金鼓震上下":战鼓声震天动地,
"干戚纷纵横":兵器挥舞,纵横交错,扫荡四方。
# 干戚:指征战。干,盾牌;戚,大斧。
"白旄若素霓":白色旌旗如白虹贯日,
# 素霓:指白虹。
"丹旗发朱光":红色的旗帜闪耀着鲜艳的光芒。
"追思太王德":回想起太王的德行,
# 太王: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豳(陕西旬邑)人,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胥宇识足臧":他的睿智与名声远扬。
"经历万岁林":经过已有万年之久的森林,
"行行到黎阳":我军已经行进到了黎阳。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分段赏析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两句是描写行军队伍的壮观场面。“千骑”“万骑”以夸张之笔极言骑兵数量之多,“随风靡”生动描绘出骑兵行进时如风吹麦浪般整齐划一的动态感,展现出军队纪律严明;“龙骧”本指龙马昂首奔驰,此处将骑兵比作昂首奋进的龙马,赋予其威武豪迈的气势,从数量与姿态两方面凸显出军队的浩荡与雄壮。“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两句聚焦于战场氛围的营造。“金鼓”是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的重要器具,“震上下”从听觉角度,以夸张手法强调金鼓之声震天动地,渲染出战斗前的紧张肃穆;“干戚”分别指盾牌和大斧,是兵器的代表,“纷纵横”从视觉角度,描绘出兵器挥舞交错的凌乱场景,侧面烘托出军队严阵以待、即将投入战斗的肃杀之气。“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两句通过对军旗的刻画展现军威。“白旄”是饰有牦牛尾的白色军旗,“素霓”即白色的虹,诗人将白旄比作素霓,以自然之景喻军旗,赋予其灵动飘逸之感;“丹旗”为红色军旗,“发朱光”则以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出军旗在阳光下的鲜艳夺目。两种军旗一白一红,色彩鲜明,从视觉上营造出强烈的冲击感,进一步展现出军队的威严与气势。“追思太王德,胥宇识足臧”两句转入对祖先功绩的追念。“太王”此处或指曹丕追念的先祖,“追思”直接点明诗人对祖先德行的缅怀之情;“胥宇”出自《诗经》,意为视察居处,此处引申为开创基业,“识足臧”表示深知祖先开创基业的艰难与伟大。这两句借古喻今,诗人以文王祖父古公亶父自比,既表达对祖先功绩的赞美,也暗含自身继承先祖遗志、开创伟业的抱负。“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两句交代行军的行程。“万岁林”或为虚指,强调路途经过的森林广阔且幽深,给人以漫长艰辛之感;“行行”叠用,增强了行进的节奏感,也体现出军队持续前行的坚定步伐,最终抵达“黎阳”这一军事要地,使整首诗在行程的叙述中自然收尾,与开篇的行军场景相呼应,形成完整的叙事脉络。
上一篇:魏晋·佚名《石勒时谚》
下一篇:魏晋·佚名《晋世京师谣》